“機身上的一個艙門在半空中脫落;工廠車間狀況不斷;宇航員滯留太空;罷工造成嚴重損失;連續五年虧損……”在以“波音還有救嗎?”為題的一篇最新文章中,美國主流媒體之一的《華爾街日報》這樣總結波音公司“越積越多的麻煩事”,并稱這還沒算上最近幾年涉及波音飛機的幾起空難。波音困境背后的深層原因不斷引發討論與反思。一些觀察人士在給波音管理模式的嬗變尋找病因時,將其歸結為“股市霸權”,即對于一家公司而言,一切管理、經營行為的首要考量都變成了對股價負責,把“股東利益至上”奉為圭臬。過去20多年來,很大程度上是為滿足華爾街對公司盈利的要求,波音不斷縮減基礎研發支出,大量裁員,并且頻繁使用產業鏈外包手段來為財務報表“添彩”。以下這樣一組數據或許可以說明問題:20 世紀六七十年代最受歡迎的波音727 機型只有2%的零部件來自外包生產,而到了777 機型,零部件外包比例達到了30%,到了787機型更是高達70%。這使零部件質量不斷下降。
這種模式進一步加劇著美國制造業空心化問題。況且,類似操作并不僅僅存在于波音公司。20 世紀80 年代以來,美國制造業的另一顆明星通用電氣用20 年時間把公司市值從140 億美元做到4000億美元,但員工數量從40萬裁減到23萬。如今,金融成為通用電氣最重要的盈利業務之一,通用電氣也因此被同行調侃是“偽裝成工業巨頭的對沖基金”。除了波音和通用電氣,其他一些工業和科研巨頭,比如IBM、惠普、貝爾實驗室等也都不同程度地走上這條“股東利益至上”的道路。
(摘自《環球時報》1.9 席偉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