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英語的熱潮
“你是來拍‘擦鞋阿姨’的嗎?”出租車司機趙師傅瞥了眼記者手中的攝影器材,又指了指此行的目的地——義烏國際商貿城。趙師傅口中的“擦鞋阿姨”,名叫胡根蘭,53歲,一直從事擦鞋的工作。前不久,胡根蘭因自學多國語言和外國人從容對話而意外走紅,成了無數網友口中的“生活強者”。在義烏,“擦鞋阿姨”是眾多生意人的縮影,單晨曉就是其中一員。
早上8 點30 分,義烏國際商貿城剛剛開門,50 歲的單晨曉就到了店里。簡單收拾一番后,她從包里掏出手機和學習資料,開始晨讀。單晨曉在義烏國際商貿城一區3 樓經營裝飾工藝品生意。20 多年前,她就從老家東陽來到義烏開店,一頭扎進了小商品的汪洋大海。
講起以前的故事,單晨曉直搖頭。“我們店里賣木梳,我之前連梳子的英文都說不好,跟外國的客人交流時,都是用計算器按一下價格,給他們看看,大家都是連比帶畫猜地做生意。但是這樣不行啊!”單晨曉加重語氣,“做生意你聽不懂人家說話,怎么行呢?”
眼看著別人用英語談生意,訂單一個接一個,單晨曉羨慕不已,這也堅定了她學英語的決心。2024 年5 月,義烏商城集團舉辦新的英語訓練營,面向所有商戶免費開課,單晨曉報了名。上課第一天,她就學會了一句話:“I’mlearning English just to getmore orders.”(我學習英語就是為了有更多訂單。)
說起學英語,單晨曉連連向記者“訴苦”:“最大的困難,就是年紀大了記不住,學會的單詞總是忘記。”所幸,學習效果不錯。現在遇見外商,單晨曉早就不害怕開口,遇到討價還價時,“last price(最低價)”等詞匯也是信手拈來。
一天,有俄羅斯客商來采購詢價,因為臨近關門,對方掃了店鋪微信后便離開了。單晨曉給記者看了雙方第二天的聊天記錄,線上交流主要用各自的母語,再通過微信的翻譯功能進行。交流到最后,單晨曉用英語寫了一句,“Give me the order, please(請給我訂單)”。對方則回復了一個“OK”的手勢。
義烏的國際范
單晨曉發現,近年來市場里的年輕人越來越多,相比老一輩,他們學語言更有優勢,想法上也有更多創新。比如,和她一起學英語的傅江燕。
傅江燕的婆婆從30 歲開始經營,一步步從馬路邊走到了市場里,而傅江燕則把襪子店做成了義烏的“明星店鋪”。
“80 后”傅江燕大學學的是市場營銷,實習期間還自學了電子商務課程。2018 年左右,傅江燕感覺到“生意沒有以前好做了”。于是,她開始尋求出路,利用剛剛興起的短視頻平臺來帶貨。早期的視頻中,傅江燕講的都是中文,反響平平。后來,她便開始在視頻中用英語來介紹新品。從2022 年初發布第一個英語視頻開始,她幾乎每天更新,現在流量最高的視頻已經點贊量上萬。甚至,一位許久沒有聯系的阿爾巴尼亞客戶看到視頻后重新聯系上她,一次性下單1000 打圣誕襪。
2024 年5 月,傅江燕和其他7 個義烏老板娘,用一口流利的英語在美國紐約時報廣場大屏上進行自我推介。視頻發布當天,就為傅江燕帶來了500 多個粉絲和不少訂單。此后,長尾效應延續,一度在義烏市場掀起了一波學習外語和制作外語短視頻的風潮。
中文逐漸流行
2010 年初次來到義烏,芬蘭人艾利克斯就很喜歡這座城市。7 年前,他和一個義烏姑娘結婚,成了一名義烏女婿,并定居在義烏。目前,他在商貿城中經營一家香氛和設計類店鋪,同時還是一位自媒體博主。記者問他,對義烏印象最深刻的點是什么?艾利克斯的回答直截了當——勤奮。
義烏一家外語培訓機構的工作人員觀察到,這兩年咨詢學習的人明顯增多,主要需求群體包括義烏的商戶、外貿公司等。“很多人都是零基礎,但最后都可以和外商流暢溝通,很厲害。”該工作人員感慨。
“都說義烏老板卷,其實老外現在比我們還卷。”單晨曉告訴記者,以前都是開玩笑說“義烏人均英語四級”,但這么多年下來,已經有不少外國客戶用中文與其溝通,而且水平都很高。在單晨曉看來,外語本質上是一門工具,要利用好并為生意服務。有趣的是,某種程度上,這成了一種“雙向奔赴”。(摘自《解放日報》2024.12.18 朱凌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