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零基礎,超想學”“沒啥特長,就是學手工快”……日前,四川非遺抖音官方賬號發布的一則創新共創招募短視頻,迅速引來2000多網友排起長龍留言評論。網友們調皮地表達著“蹲”非遺學習名額的意愿。
巴山蜀水,這片古韻悠長的土地,為四川非遺提供了豐富的文化滋養。在這里,不僅有李子柒這樣的頂流出圈,更有無數短視頻創作者創新內容形式、拓展非遺文化邊界,為非遺傳承與發展注入新活力。
涌入新賽道,
四川非遺之美多元呈現
11月21日,@神鳥劉玉的一則短視頻“比川劇變臉還快的是什么?”火遍全網,贏得43.9萬點贊量。短短幾十秒,川劇臉譜與服飾的巧妙結合,讓人目不暇接,內心震撼。
劉玉,是一位擁有860萬海內外粉絲的創作者。他說:“短視頻打破了地域的界限,讓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能夠跨越千山萬水,展現在全球觀眾面前。”
在短視頻平臺上,非遺的傳承與傳播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手藝人和傳承人。他們或是興趣愛好者,或是自媒體人士,甚至是跨界而來的頭部創作者。
成都新津鄉間的抖音博主“五十七”——劉家毓,曾是一名商貿公司負責人,卻跨行成為非遺和傳統文化技藝的“復刻者”。一年多時間里,他復原了20多項非遺技藝,單條視頻最高點擊量超過443萬次。
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到這個行列中來。
“95”后的馬趙凌云是國家級非遺項目峨眉武術的傳承人,她通過抖音等平臺分享峨眉派武術,全網粉絲已超過3500萬。她的招式剛柔并濟、飄逸靈動,讓人仿佛置身于武俠小說的世界之中。
2022年,儀隴縣度門街道王家店村的何福勇在抖音分享父親竹編的視頻,吸引數萬網友圍觀,其父精湛的竹編技藝贏得了網友的贊嘆……
據統計,四川非遺資源豐富,目前擁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8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53項,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132項。在短視頻平臺上,去年7月發布的《2024非遺數據報告》顯示,過去一年,國家級非遺相關視頻的累計分享量同比增長36%,平均每天有5.3萬場非遺直播。
“數字化時代,破圈傳播推動非遺融入現代生活成為大趨勢。”中國非遺保護協會副會長、四川省非遺保護協會會長鄭曉幸表示,正是這些活躍于視頻平臺的創作者們,提高了非遺的曝光度和影響力,為非遺的發展開辟出了一條全新賽道。
抓住流量密碼,
創作者匠心鑄就優質內容
李子柒的雕漆衣柜,半年精雕細琢;王莘閣復刻三星堆面具,投入20余萬元……在非遺文化傳播的賽道上,這些短視頻創作者以匠心獨運,挑戰著網紅經濟的快節奏。
為了復刻非遺項目,“90”后小伙兒劉家毓到處拜師學藝,“每一項技藝都是新知,每一次嘗試都是挑戰。”在羽毛風箏的制作過程中,劉家毓查閱大量資料,并請專業的風箏老師指導。“朱雀羽毛要流光溢彩,毛色就要有漸變層次之分。光是把羽毛根據顏色深淺區分開來,就選了幾天幾夜。”劉家毓說,粘貼幾萬根羽毛花了整整13天。
非遺短視頻,以技藝為核心,以故事為靈魂,卻往往面臨時間與成本的雙重考驗。
達瓦占瑪,這位扎根德格縣麥宿鎮的非遺傳播者,深知其中的不易。“拍攝一個銅鑄作品制作,往往需要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在她看來,好的視頻既需要藝術美感,還需要展示技藝,講述傳承者背后的故事,其與當下視頻賬號高頻更新的現實需要是相矛盾的。“我們要持續不斷地輸出新鮮、有吸引力的內容,才能在互聯網的浪潮中不被大家遺忘。”
多元化的短視頻賽道上,一些創作者也逐漸找到了流量密碼。
2024年10月,一則滎經砂鍋打磨過程的短視頻發布后當天爆火,賬號“滎經曾氏慶紅砂鍋”因此漲粉5000多,這讓其賬號主人余學銘欣喜不已。
2019年開始,滎經縣嚴道街道古城村的余學銘開始將滎經砂鍋這一國家級非遺“搬”上互聯網。“那些打磨的沙沙聲,以及制作過程中的吱吱聲,對于現代人來說,其實是非常治愈的聲音。”在日常視頻創作中,他也逐漸摸索出受眾的喜好,“現在生活節奏快了,用慢生活去營造的內容氛圍、原生態質樸的呈現,往往更能打動人。”
而對于非遺文化傳承人,也正積極嘗試,不斷探索適合自身特點的傳播方式。
劉祥軍,作為劉氏古彩戲法的第四代傳人,在小紅書等平臺上以新的方式演繹著古老技藝。他不僅要精通戲法,還要學習視頻拍攝、剪輯,甚至撰寫腳本。盡管過程艱辛,但他堅信:“只要心中有愛,腳下就有路。”
激發新活力,
打造非遺賽道“常青樹”
“我在網上刷到李子柒制作雕漆衣柜的視頻,又看到有體驗制作漆器的活動,就打算帶孩子去感受下。”看到小紅書平臺的非遺活動,成都市民熊丹立即報了名。
視頻中,李子柒將漆器、竹藝、絨花的獨特韻味展現得淋漓盡致,也激發了大眾對非遺文化的濃厚興趣,帶動非遺學堂的開發、非遺文化目的地的火熱。
如何留住非遺賽道的流量,將其轉化為產品銷量、線下研學旅游市場的開拓等,是當下創作者探尋的問題。
蜀繡繡娘劉力表示:“短視頻不僅是宣傳非遺的窗口,更是非遺文化產品走向市場的橋梁。”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蜀繡手藝人開始嘗試通過網絡傳播技藝,讓古老的藝術煥發新生。
而“川北老竹匠”何福勇則通過抖音平臺,將竹編產品銷往全國各地。
同樣,余學銘的短視頻不僅增進了大眾對滎經砂鍋的認知,還直接促進了滎經砂鍋銷售額的增長。兩周前,他作為非遺創作者加入人工智能非遺內容共建工作,期待借助科技力量,為非遺傳播注入新的活力。
不同于非遺技藝類傳承人可以直接通過平臺售賣產品,其他非遺短視頻創作者更多是通過內容創作,獲得播出收益分成或是更多線下表演的機會。
對于古彩戲法傳承人劉祥軍來說,短視頻不僅讓這一古老魔術表演形式重煥光彩,而且讓更多人慕名而來,現場感受和學習這一文化瑰寶。
四川天府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副會長劉玉深信非遺短視頻的前景廣闊,他說:“隨著國民文化自信的提升,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熱情高漲,非遺短視頻領域還有巨大潛力。”
“未來,我們將發揮協會作用,擴大非遺傳播新群體,依托非遺數字化專委會、非遺影像記錄與傳播專委會,推動非遺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傳播,讓四川非遺在數字時代煥發出更加絢麗的光彩。”對于非遺的傳承、發展,中國非遺保護協會副會長、四川省非遺保護協會會長鄭曉幸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