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省懷化市溆浦縣大江口鎮洑水灣村地處沅水河畔,是有名的柑橘之鄉。全村柑橘種植面積1.5萬畝,年產值上億元,是洑水灣鄉村振興的“搖錢樹”。
然而,從前的洑水灣村石漠化面積廣,惡劣的自然條件嚴重地制約著該村的經濟發展。
“村里的柑橘產業是在惡劣自然條件下,5任村支書一任接著一任干,帶領村民干出來的。”現任洑水灣村黨總支書記肖波對此深有感觸。
“立下愚公移山志,敢叫荒山變果園。”20世紀90年代初,為改變惡劣的自然條件,洑水灣村黨支部帶領村民用“匣簍”從山腳下一簍一簍地背土上山,將石縫填滿,種下橘樹。經過三代人的不懈努力,才有了如今的15000畝臍橙林。
臍橙品種雖多,但如何把產品變商品、商品變精品、精品變品牌,是洑水灣村面臨的最大難題。
要有好的品牌,就要有過硬的品質,就要走科技興橘之路,提升柑橘品質,增加產品附加值。通過品種對比,聽取專家意見,村里最終選擇發展以臍橙為主的柑橘產業,把其他品種陸續淘汰,打出“溆浦臍橙”品牌。在市、縣相關部門的支持下,洑水灣村建起2000平方米的柑橘倉儲物流中心,對臍橙進行統一收購、分揀、包裝和銷售。精品果被包裝成精美禮盒后,供不應求,市場反響良好。
“既然市場有需求,為什么不專門瞄準精品市場,成立一個精品柑橘產業園?”村黨總支書記肖波說道。集中連片的橘園從何而來?在村干部會上,肖波提出,“我們可以嘗試托管服務,既能解決勞動力外出問題,村集體也能低成本‘管’到橘園。”即由村黨總支領辦供銷專業合作社,在不流轉土地經營權的情況下,農戶將果樹的種、防、收、售等作業環節委托給合作社,農戶只需在采摘時算賬收錢。
“村里這個辦法很好。孩子都在外打工,我年紀大了,柑橘管護力不從心。”種植大戶肖國率先把自家的20畝柑橘園交給村集體管理。當年,村里共與60余戶農民簽訂托管協議,建成了第一個柑橘精品示范園。精品果園建成后,合作社加設水肥一體化、太陽能殺蟲燈等設備,引進“以草控草”先進技術,讓臍橙更加綠色健康。
“跟著MAP種柑橘,這滿山的果實成了我們村的金果子了。”肖波對此感慨道。2021年,溆浦縣政府引進MAP技術服務中心,幫助發展當地的柑橘產業。當年10月,中化現代農業溆浦MAP技術服務中心(以下簡稱溆浦中心)在洑水灣村正式落戶成立。
過去,由于果農對現代農業技術的重視不足,僅憑傳統種植經驗,最終結出的果實大小不一,口感差,病蟲果多。在這樣的瓶頸時期,MAP用現代農業種植技術,和村里聯合建立示范園,并根據洑水灣村的實際情況,對柑橘種植全過程制定了技術解決方案。
“在詳細勘察和論證后,我們出具了符合村里種植情況的種、肥、藥套餐,提供包括園區規劃、水肥一體化、無人機打藥、土壤改良、作物營養、山地果園機械化推廣等技術方案,以整體解決方案輸出的方式,實現洑水灣村整體種植品質的提升。”溆浦中心生產農藝師夏日照介紹說,“我們還按照統一修枝、統一施肥、統一病蟲害防治、統一包裝、統一銷售的產業托管模式,對示范園進行管理,做到管護到位、技術升級。”
據了解,從2022年村里實行柑橘精品示范園托管以來,當年勞動力用量減少了50%,優質臍橙和精品臍橙的產量提高了40%,而管護成本卻從分散管護時的每斤0.7元降到了現在的每斤0.3元。
通過托管服務、代收、代加工、農資服務、電商運營等一體化產銷模式,村民收入也不斷增加,2023年,村級集體經濟收入更是達到268萬元,位列全縣第一。這種管理模式被列為懷化市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八種模式”之一。
如今,“溆浦臍橙”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越來越高。從2021年開始,溆浦縣在洑水灣村開辦“紅色溆浦·錦繡前橙”臍橙節活動,吸引了眾多客商和游客前來參觀體驗。同時,乘著懷化市“西部陸海新通道戰略門戶城市”“國際陸港”和東盟物流產業園建設的東風,溆浦縣全力助推“溆浦臍橙”出口東盟國家。2021年12月,一輛輛裝滿臍橙的大貨車從洑水灣村正式發車,從此“溆浦臍橙”走出國門。
此外,洑水灣村還引進了油茶開發、中藥材種植、梅花鹿養殖等多個村集體產業。目前,該村已連續兩年榮獲懷化市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真抓實干先進村”稱號,村黨總支書記肖波也被評為懷化市“擔當作為好支書”。目前,大江口鎮黨委政府正在謀劃推進“多村聯創”,通過發揮洑水灣村的示范帶動作用,“用一棵樹搖動更多的樹”,全面做大村集體經濟的“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