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承齊魯、襟連海岱,地處山東半島的濰坊,自古崇文尚教、文脈昌盛,“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轍盛譽此地,“至今東魯遺風在,十萬人家盡讀書”。作為教育綜合改革的先行園,濰坊高新區東華幼兒園依托豐富的鄉土資源和充滿地域特色的工坊,順應幼兒熱愛自然、親近自然的天性,充分挖掘鄉土資源及風箏、剪紙、年畫等非遺文化,使之成為幼兒教育的“活教材”,讓幼兒在與自然溝通的過程中充分學習發展,激發其好奇心與探究欲望,提升幼兒的認知能力和水平,推動幼兒全面、自主、自覺發展。
農村是我國傳統文明的發源地,鄉土文化的根浸潤更多兒童文化,滋潤人心、德化人心。東華幼兒園以本土鄉土特色資源為抓手建構課程模塊,以主題活動為基點,與五大領域相結合,滲透于幼兒園的各類活動之中,創建幼兒園“品味鄉土,自然生長”為主線的課程內容體系,將天地資源為我所用,實現天地文化與鄉土資源的有機結合。
一是堅持“一個理念”,始終堅持“鄉土文化潤童心、遵循規律不折騰、傳承創新不懈怠”的發展理念,扎扎實實辦教育。
陶行知老先生曾說過:“大自然和大社會就是活教材。”濰坊豐饒的物產提供了豐富的課程資源。通過在幼兒園周邊調查摸底制作課程資源地圖,形成一個包括自然資源、社會資源、文化資源和人文資源在內的廣泛資源體系。作為幼兒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領者,充分挖掘濰坊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帶領幼兒走進大自然,充分感受鄉土氣息,開拓幼兒教育的活動場地,開展特色實踐活動。不但能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開闊幼兒的視野,還能讓孩子在鄉土文化的浸潤中釋放情懷,探索大自然奧秘。
教師針對本地獨有特產——濰坊青蘿卜查閱相關資料,豐富關于青蘿卜的知識和文化,充分挖掘其中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形成“包蘿萬象”主題課程探究活動。教師在帶領幼兒到達果園時,就可以讓幼兒進行深入了解、親身操作等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在田野中,讓幼兒充分與大自然接觸,全程參與活動。通過動手實踐,親身體驗蘿卜從最初的撒種到鋤草、護苗、消蟲、收獲、加工等整個過程,激發參與實踐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有效利用鄉土資源開展幼兒實踐活動,對開發幼兒思維、提高幼兒動手能力、提升幼兒素養具有重要促進作用。
二是打造“兩張品牌”,即打造幼兒鄉土文化主題教育“濰坊樣板”和民俗文化、鄉土資源兩者融合“示范高地”。
教育部制定的《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指出: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導幼兒實際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激發孩子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課程的開發和實施,其實就是利用環境中的有利教育元素,即課程資源對幼兒的影響,東華幼兒園充分利用獨有的文化優勢,因地制宜開展特色教育實踐活動。
園區會在全市范圍內選擇有基礎、有特色、有亮點的山水田園、民俗景點、文化街區、特色農場,集約資源重點挖掘、融合,打造幼兒鄉土文化主題教育“濰坊樣板”,積極挖掘當地民俗資源,打造出民俗文化、鄉土資源深度融合的“示范高地”。同時,帶領孩子們走進濰坊楊家埠民間藝術大觀園,感受楊家埠木版年畫的古樸和藝術氣息,通過親手制作年畫,感受年畫之美,聆聽年畫歷史,從小培養孩子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三是“三大特色”塑成優勢。第一,親近自然,植根鄉土的種植體驗,充分利用自然環境教育資源,拓展幼兒生活和學習空間。根據場地和資源優勢,在園區樓頂開辟種植區,戶外田園式學習讓孩子們在土地中汲取力量,體驗種植樂趣。第二,一隅之角,綠意滿園的自然角打造,在開展幼兒園教育活動中,致力于開發和利用幼兒園豐富的教育資源,遵循挖掘、拓展、整合原則,探討各種教育資源在教育活動中的整合與利用,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在園區環境創設中,充分挖掘本地鄉土資源,讓幼兒耳濡目染,感受大自然隨季節的不同變化,在自然的環境中成長。第三,尊重時序,開展多樣化、生活化美育活動體檢,進行相關的美育課程和繪本閱讀,以幼兒視角對這些資源進行整合延伸,組織幼兒親身體驗、參與活動,讓美育活動跟隨時序、扎根本土、融入地方,讓幼兒成為活動的主人。根據美育成果,組織開展交流互動,讓幼兒之間能夠在溝通交流中取長補短,不斷提升自我。
在幼兒教育中更加要注重鄉土教育,深入挖掘鄉土文化,注入飽含鄉土文化的養分,有效利用鄉土資源,積極開展幼兒實踐活動,讓幼兒在鄉土文化的浸潤中自然成長,讓鄉土文化散發獨特魅力,激發幼兒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為幼兒的成長打好堅實基礎,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讓鄉土文化之美滋養更多孩子的心靈。
(牟琳琳" 孟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