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亦是公民權利的保障書。我國憲法中雖無訴權的直接表述,但理論界和實務界的共識是,訴權為公民所享有并能從制度上自由表達的憲法性權利。一般認為,憲法第四十一條系準訴權規范,第五十一條則規定了訴權的行使邊界。
訴權的行使對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實現雙方當事人對抗、制約法院審判權的濫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所有民事主體都依法享有作為憲法性權利的訴權,但這并不代表每一個民事主體都能有效行使訴權。這種應然和實然的矛盾沖突催生了支持起訴制度。
民事訴訟法第十五條規定,“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對損害國家、集體或者個人民事權益的行為,可以支持受損害的單位或者個人向人民法院起訴”。檢察機關作為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司法機關,在支持起訴工作中擔負著重要職責,發揮著重要作用。為進一步弘揚憲法精神,保障當事人訴權實質平等,依法做好支持起訴工作,檢察機關應找準方向,明確定位。
一、支持起訴是檢察機關的法定職能?;诿袷略V訟法、未成年人保護法、軍人地位和權益保障法、海洋環境保護法對檢察機關支持起訴作出明文規定,支持起訴系檢察機關法定職能這一定位已然明確。與“法定職能”緊密聯系的是“法無授權即禁止”。故,檢察機關的支持起訴的對象、案件范圍、工作程序等須于法有據、依法而為。
二、檢察機關支持起訴系行使法律監督權。憲法規定,人民檢察院是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檢察機關的各項職能都應當統一于法律監督,都是法律監督的實踐方式和途徑。需要指出的是,支持起訴雖屬于法律監督職權,但不同于傳統的民事訴訟監督。如果將民事檢察監督劃分為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民事生效裁判監督,這是民事檢察最基礎、最核心的職權;第二個層面是包括民事生效裁判監督、執行監督和審判程序中審判人員違法監督的民事訴訟監督職權;第三個層面是包括民事訴訟監督和其他在內的須通過訴訟程序予以實現的職權。支持起訴即屬于第三個層面的職權。
三、支持起訴的對象是訴訟能力弱的特定群體。其本質是訴訟能力弱,與侵害其民事權益的對方當事人訴權不平等,需要外部力量介入以達到訴權的對等。司法是保障民事主體合法權益的最后一道屏障。檢驗司法制度的成敗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檢察機關介入私益糾紛、對訴訟能力弱的特定群體進行特殊保護,是實質正義的要求。
四、對支持起訴中的“訴權”應做具體化的狹義理解,其一般僅包括程序意義上的訴權,且主要指起訴權。民事訴權具有程序意義和實體意義兩重含義,程序意義上的民事訴權包括起訴權、應訴權、反訴權、上訴權等,實體意義上的民事訴權包括勝訴權、反駁原告提出的實體請求的權利等。檢察機關支持起訴的目的一般限于實現程序意義上的訴權平等,主要指起訴權。對于存在訴訟障礙的特定群體,檢察機關介入保障其能夠啟動訴訟程序。
五、檢察機關在支持起訴中的訴訟地位是“支持起訴人”。檢察機關并非案件當事人或當事人的代理人。檢察機關支持起訴一般限于起訴和受理階段,至當事人起訴時止,一般不介入一審庭審、二審、再審、執行程序,只要使被支持起訴人與對方當事人處于同一訴訟水平上即可。支持起訴不是支持勝訴。
(作者單位:最高人民檢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