憲法作為國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是黨和人民意志的集中體現。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憲法的生命在于實施,憲法的權威也在于實施。保證憲法全面實施就是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國憲法規定,人民檢察院是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憲法賦予檢察機關法律監督地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檢察制度最鮮明的特色。檢察機關的根本職責就是要堅持憲法定位,充分履行檢察職能,保障憲法和法律的統一正確實施,積極、忠實、有效地維護憲法權威。
應當看到,保障憲法統一正確實施是一個多層次、多維度的系統工程,包括大量法律法規的制定、實施和協調,各類執法與司法活動的規范,公民權利的保護,憲法監督機制的建立等多方面內容。而在當今時代,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科技快速發展,已給人類經濟社會各領域帶來巨大推動和變革。檢察機關履行法律監督職責應成為憲法實施保障系統的一個重要子系統。因此,新時代檢察機關應當積極順應潮流發展趨勢,立足憲法定位,借力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強化法律監督履職,以有效促進憲法和法律統一正確實施。具體來看,檢察機關應當根據懲治和預防犯罪、對訴訟活動進行監督的知情權需要,全面梳理依法履行刑事、民事、行政和公益訴訟檢察職責的數據需求范圍,比如法院判決、裁定等各類生效法律文書數據,公安機關在立案、偵查、審判、執行各環節的案件數據,與訴訟相關的行政處罰等執法數據,還有如法律法規、企業工商登記、未檢工作需要的未成年人數據等檢察辦案必需的基礎性信息數據,并進入數字基礎設施、數據要素等國家數字化建設“跑道”中依法獲取和收集。而后在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基礎上,按照法律監督辦案要求進行重要數據標注,用于大數據訓練和驗證,逐步建設和完善符合檢察需求的法律監督專業大模型,并且在檢察實踐中堅持持續迭代更新升級。
民事檢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檢察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檢察機關法律監督職責在民事訴訟領域的體現,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緊密關聯。民事檢察通過對生效民事裁判、調解書和審判、執行活動的監督等,維護司法公正和公信力,這也符合憲法關于公正審判的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重要的憲法原則,其在民法典等諸多法律中都有具體體現,表明在民事審判中應實現“同案或類案同判”。而同案或類案不同判現象必將讓人民群眾對司法的公信力和權威性產生懷疑。實踐中民事案件數量巨大,涉及適用的法律法規浩繁復雜,民事檢察也應當借力大數據技術優勢,在法律監督大模型系統建設中找到自身層級分系定位,建設民事檢察數字分支模型,加強對“同案不同判”等現象的監督。比如建立裁判文書數據系統,利用自然語言識別技術,從裁判文書中提取關鍵要素,如案件類型、事實認定、法律適用、判決結果等。對提取的要素進行標簽化處理,通過分析大量的案例數據,自動識別出與當前案件相似的判決或在同類中明顯異常的判決,并將這些案例或判決推送給檢察官比較判斷,在進一步調查和審查后依法對錯誤判決提出抗訴或發出再審檢察建議,防止類案或同案不同判的發生,確保法律適用的一致性和司法公正,更好地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提升民事檢察監督質效,促進民事法律統一正確實施,從而保障憲法的權威和全面實施。
(作者單位:浙江省紹興市人民檢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