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公布,2024年上海GDP增速為5%,已順利突破5萬億大關,上海經濟發展將進入新階段。
對比來看,上海已經成為中國第一大城市,GDP在北上廣深四大城市中居首,且還在不斷擴大領先優勢,而從全球看,上海即將超越法國巴黎和英國倫敦,成為規模第四的世界級大城市。
值得關注的是,上海不僅穩定了GDP的規模,也夯實了GDP的基礎,提高了GDP的質量。2024年,上海加快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創“五個中心”建設,著重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使得上海經濟在保持規模的同時,還實現了產業經濟結構優化、經濟高質量發展。
在上海5萬億GDP當中,三大先導產業表現突出,分別是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規模總和達到1.8萬億,占上海經濟總規模的36%左右。
值得關注的是,三大先導產業有一些共同特點:其一,三大先導產業都是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產業,是技術/人才/資本密集型產業,具有很高的產品附加值;其二,三大先導產業都是當前我國急需發展的產業,生物醫藥創新關乎人民身體健康,集成電路領域是我國急需實現技術突破、自主創新的領域,而人工智能火遍全球,是全球技術較量的核心地帶。
上海在三大先導產業上的優異表現,體現了上海的技術實力、資本實力、人才實力,也讓上海科技業成為中國科技發展的“希望之星”。那么,上海為何能夠在三大先導產業上脫穎而出?
其一是政策的合理規劃布局,比如上海分別發布了《關于支持生物醫藥產業全鏈條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上海市促進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條例》等文件,積極制定產業發展規劃,給三大先導產業發展定任務目標,給予三大先導產業持續的政策支持。
其二是龍頭企業的集聚效應。上海在三大先導產業中有很多具有產業帶動能力的龍頭企業,比如集成電路產業,中微公司、中芯國際、上海微電子等都是國內乃至全球的集成電路龍頭企業;比如生物醫藥產業,復星、上藥、綠谷、和黃、君實等,都是生物創新領域的業界翹楚;比如人工智能產業,原AI四小龍中的商湯科技、依圖科技,新AI六小龍中的MiniMax、階躍星辰,還有華為研發中心、滴滴自動駕駛,諸多人工智能龍頭形成了龐大的AI產業生態。因為龍頭企業,上海獲得強大的產業集聚效應,如生物醫藥領域,國際排名前20的藥品和醫療器械企業中有18家將中國區或研發生產總部設在上海。
其三是強大的要素支持能力。三大先導產業都是資本密集型、人才/技術密集型產業,而上海在人才和金融資本上都具有強大優勢。在人才方面,上海的科研院所和高校為企業提供了龐大的人才資源,以生物醫藥為例,上海生物醫藥院士等高水平人才占全國的1/5,保質保量的人才供給讓科創企業不斷涌入上海;在資本方面,上海是全球主要金融中心城市,大量國際國內金融機構扎堆上海,此外,上海還設立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母基金以及未來產業基金,引導金融加大對三大先導產業的支持力度。
當前,中國城市的發展正面臨挑戰。由于各項生產要素資源成本上升,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后勁正在減弱,各大城市需要找到新的產業支撐點。而上海就用實際行動和成功給出了答案。
當然,上海也面臨一些現實問題。一方面,隨著經濟發展,上海的各項要素資源價格都遠超其他城市,比如住房成本居高不下,這就要求上海在民生領域加大投入,以此來減輕企業和人才的生產生活成本;另一方面,由于人口聚集,全世界的大城市都有三大難題:擁堵、污染、治安,這就需要城市加大基礎設施投入,來營造良好的城市環境。
總之,GDP突破5萬億的上海,既有規模又有質量,質量保障了上海經濟未來持續增長的潛力,規模為上海經濟帶來了規模效應。在各種因素加持下,上海經濟雖然龐大,但增速不減,相信未來,上海經濟還將再攀高峰,再創輝煌。
(作者系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