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雞林下草地生態養殖是一種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于一體的現代養殖模式。該模式充分利用林地、草地等自然資源,通過科學規劃與管理,實現雞只的自然放養與生態環境的和諧共生。本文將從場地選擇與規劃、雞舍與圍欄建設、雞種選擇與飼養、放養時間與密度、疾病預防等幾個方面,詳細介紹雞林下草地生態養殖技術,以供養殖戶參考借鑒。
關鍵詞:雞;林下草地;生態養殖;技術要點
中圖分類號:S831.4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1085(2025)02-0068-03
收稿日期:2024-08-08
項目基金:2023年武威市第三批科技計劃項目—林草雞生態養殖技術研究與推廣(WW23A03MSS003)
第一作者:魏瑞(1992—),男,從事畜牧獸醫專業教育教學工作,E-mail:kangmangang1105@163.com
在過去幾十年里,養雞業主要依賴于傳統的籠養或平養模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產效率,但也帶來了諸多問題。首先,籠養環境限制了雞只的自然行為,影響其健康生長和肉品質;其次,高密度飼養容易導致疾病傳播,迫使養殖者依賴大量抗生素等藥物來保持雞群健康,進而引發食品安全問題;再者,傳統養殖模式對資源的利用效率低,尤其是水資源和飼料資源,且廢棄物處理不當還會造成環境污染。林草生態養殖作為一種新型的資源利用方式,能夠充分利用林地空間、光照、草籽、昆蟲等自然資源,實現林草與養殖業的有機結合,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了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穩定,提高了農業生態系統的綜合效益。
1 場地選擇
選擇遠離污染源、交通便利、水源充足且水質良好的地區。優先考慮有一定坡度、排水良好的林地或草地,以便于雨水自然排流,減少疾病發生。對土壤、水質、空氣等環境因子進行檢測,確保符合生態養殖標準。同時,評估區域內植被覆蓋情況,選擇適宜雞只活動的區域。根據地形地貌,合理規劃養殖區域、生活管理區、飼料加工區及廢棄物處理區等,確保各功能區互不干擾,便于管理。
2 雞舍與圍欄建設
雞舍可采用簡易棚舍,可利用秸桿、木條、塑料繩等材料編成籬笆墻,或用塑料布、塑料薄膜、油氈等圍上。棚寬5 m左右,也可根據實際需要調整至8 m左右;中間高度應在1.8~2.2 m,確保雞只有足夠的活動空間;長度根據養雞量而定,一般飼養密度以15只/m2為宜。同時,考慮工作方便和飼養方式,雞舍長度一般以20~50 m為宜。建筑面積按8~10只/m2計算,每個大棚總面積控制在120 m2左右為宜。雞舍內部應設置棲架、產蛋箱等設施,滿足雞只的基本生活需求。同時,保持地面干燥,鋪設墊料或采用網上飼養方式,減少疾病傳播機會。圍欄選擇尼龍網、塑料網、鋼網等堅固耐用的材料,也可以用竹竿、樹干等自然材料作圍欄。圍欄高度一般控制在1.5~2 m之間,確保雞只不會逃逸且能防止野生動物入侵。圍欄應圍繞養殖區域設置,間隔2 m左右打一木樁,將圍欄材料固定在木樁上。圍欄飼養密度一般掌握在2 250~3 000只/hm2,有條件的可采取輪牧方式以利于草地休養生息。
3 雞種選擇
根據當地氣候、土壤條件及市場需求,選擇適應性強、抗病力好、肉質優良的雞種,如珍珠雞、蘆花雞和烏雞等品種,適合林下草地生態養殖。
4 放養密度
合理的放養密度能夠確保雞只獲得充足的食物、水源和活動空間,同時避免對生態環境造成過度壓力。放養密度的確定應遵循“宜稀疏不宜密集”的原則,即在保證雞只健康生長的前提下,盡量降低放養密度,以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1]。對于一般果園,每畝放養數量一般在35~50只。對于林地,每畝放養數量在40~50只。對于草場,每畝放養數量在22~77只。植被茂盛的林地可適當增加放養密度,而植被稀疏的林地則應降低放養密度。不同品種的雞只采食量和活動習性不同,需根據具體情況調整放養密度。季節變化會影響植被的生長和昆蟲的繁殖,從而影響雞只的食物來源,因此需根據季節變化適時調整放養密度。
5 放養時間選擇
春季(特別是4月初至5月)是萬物復蘇的季節,林地中雜草叢生,蟲、蟻等昆蟲繁衍旺盛,為雞只提供了豐富的天然食物來源。此時放養,雞只可以采食到充足的生態飼料,有利于其快速生長。育雛期一般在舍內進行,待雞只長到一定日齡(如4周齡或脫溫后)且健康狀況良好時,方可進行放養[2]。放養初期,由于雞只對林地環境尚不熟悉,且抵抗力相對較弱,需逐步增加放養時間,避免長時間暴露于野外環境中。初次放養時,可先在雞舍附近的小范圍內進行訓練,待雞只逐漸適應后再擴大放養范圍。
6 放養調教與管理
6.1 放養調教
制定科學的喂料計劃,確保飼料新鮮、干凈和營養均衡。采用定時定量投喂,避免浪費和過度采食。設置飲水點,保持水源清潔無污染,引導雞只飲水,形成固定習慣。將放養區劃分為覓食、活動、休息區,通過圍欄或標志物分隔。引導雞只熟悉各功能區作用。利用食物或其他方法引導雞只在指定區域覓食和活動,避免進入危險區域或破壞植被;通過訓練,使雞只形成條件反射,自覺遵守規定。采用特定信號作為歸巢指示,如傍晚播放音樂或開啟歸巢燈,通過刺激使雞只將信號與歸巢行為聯系。訓練初期,飼養員可引導雞只回到雞舍或棲架,并給予獎勵以強化其歸巢行為。雞舍內設置產蛋箱,為雞只提供舒適的產蛋環境,在產蛋箱內放置假蛋或帶有母雞氣味的物品,以吸引雞只前來產蛋,并通過觀察引導即將產蛋的雞只進入產蛋箱。
6.2 分群飼養
實施分群飼養,幼雞、青年雞與成年雞分別飼養于不同的區域或雞舍內,以確保各日齡段的雞只能夠獲得與其生長發育階段相匹配的飼養環境和營養[3]。例如,幼雞需要更高的溫度和更精細的飼料,而成年雞則更注重活動空間和產蛋性能。公雞與母雞分開飼養,以減少爭斗、提高飼料轉化率和產品質量。公雞通常用于肉用,而母雞則側重于產蛋。性別分群有助于更好地控制飼養密度,優化生長環境。在相同日齡段的雞只中,根據體重差異進行分群,確保每群雞只的體重相近。這有助于實現均勻生長,減少因體重差異導致的生長速度不一和飼料浪費。
6.3 實行輪牧制
將林下草地劃分為若干個小區域(如4~5個小區),每個區域之間用圍欄或標志物進行分隔。根據雞只的數量和生長階段,合理確定每個區域的載禽量(一般每畝林地的載禽量控制在150~200只)。設定合理的輪牧周期,如每5~7 d換一個小區放牧,20~30 d完成一次全面輪牧。
7 補飼技術
林下放養的雞雖然能夠自由覓食天然飼料,但僅靠這些資源往往無法滿足其生長發育和產蛋的營養需求[4],尤其是在蟲草資源不足的季節(如冬季),補飼顯得尤為重要。建議早晨和傍晚進行補飼。早晨補飼有助于雞只快速恢復體力,為一天的覓食活動提供能量支持。傍晚補飼可以讓雞只在較短時間內將飼料采食完畢,防止飼料浪費和污染。此外,傍晚補飼還有助于誘導雞只回巢,減少夜間的活動量,提高其休息質量。對于雛雞階段(如0~35日齡),補飼量相對較少,主要以促進雞只的生長發育為主。35~60日齡的雞只日補飼量可控制在50~70 g,60~100日齡的雞只日補飼量可控制在70~100 g,而100日齡至上市的雞只日補飼量可控制在100~150 g。
8 疾病預防
根據當地疫病流行情況和疫苗種類,制定科學合理的免疫程序。定期對雞只進行免疫接種,提高雞群的免疫力,降低疾病發生率[5]。定期對養殖場內外環境進行消毒處理,包括地面、墻壁、用具等。選擇廣譜、高效、低毒的消毒劑進行噴灑消毒或擦拭消毒。加強病死雞只的無害化處理工作,防止病原體的擴散和傳播。同時,對糞便等廢棄物進行集中處理或資源化利用。定期對雞群進行驅蟲處理,根據寄生蟲種類和感染情況選擇合適的驅蟲藥物和驅蟲時間,防止寄生蟲感染對雞只健康造成危害。加強環境衛生管理,減少寄生蟲滋生和傳播的機會[6]。
9 總結
雞林草生態養殖技術是一種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養殖模式。通過科學合理的林地選擇、欄舍構建與管理、品種選擇、飼養管理、疾病防治等措施的實施,可以實現養殖業的良性循環和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改善。未來應繼續加強技術研發和推廣力度,促進雞林草生態養殖技術的發展和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 李艷芝,賈敬亮,張殿新.不同放養密度林下養雞養殖效果分析[J].中國畜禽種業,2022(11):49-52.
[2] 冀聚濤.林下養雞技術要點與注意事項[J].中國畜禽種業,2021(12):172-173.
[3] 王儲一,張瓊芳,靳明遠.林下養雞技術要點[J].中國農村科技,2022(12):70-71.
[4] 陳幫斌,王承義,周健.發展林地生態養雞的意義和飼養管理要點[J].湖南畜牧獸醫,2021(12):3-6.
[5] 趙倩,楊利菊.林下生態養雞的技術要點[J].養殖與飼料,2021(5):52-54.
[6] 龍再杰,周迪,龔菲,等. 淺析貴州地方雞種飼養管理要點 [J]. 家禽科學, 2021(06):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