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肉種雞細菌性關節炎主要由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細菌通過外傷、糞便、水源、飼料等途徑傳播,導致雞群感染發病。患雞關節腫脹、疼痛,采食量下降,導致其生長發育停滯,生長速度明顯減慢,對肉種雞的生產性能和經濟效益造成嚴重影響。本文綜述了肉種雞細菌性關節炎的流行病學、臨床癥狀、診斷方法和防治措施,旨在為實際生產中該病的防控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指導。
關鍵詞:肉雞;細菌性關節炎;診斷;防治
收稿日期:2024-09-26
中圖分類號:S858.31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1085(2025)02-0104-03
基金項目:定西市科技計劃科技獎補類項目—肉種雞高產集成技術研究與示范(DX2024JP006)
第一作者:藍志斌(1987—),男,畜牧師,從事畜牧新技術推廣工作,E-mail:luowei102529@sina.com
通信作者:史耀峰(1988—),男,畜牧師,從事畜牧新技術推廣工作,E-mail:2291669547@qq.com
在肉雞養殖業中,肉種雞作為關鍵的生產群體,其健康狀況直接關系到雞苗的質量和產量。然而,隨著養殖規模的擴大和飼養密度的增加,肉種雞感染細菌性關節炎的概率增多,嚴重威脅肉種雞的健康和生產性能。細菌性關節炎的病原主要是大腸桿菌、葡萄球菌等,病原菌通過飼料、飲水、空氣、外傷等多種途徑感染雞機體,導致關節部位發生炎癥,臨床表現為臥籠不起、行走不穩以及單側或雙側跛行等,并導致采食困難、體重下降,嚴重時可導致雞只死亡或淘汰,給養殖戶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
1 流行特點
肉種雞的細菌性關節炎,一部分是由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的,主要是由于金黃色葡萄球菌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同時也是體表及黏膜的常在菌,容易通過創傷或破損的皮膚、黏膜侵入機體。籠養環境中,由于雞活動空間有限以及飼養管理中的一些不當操作(如注射器具未嚴格消毒、飼養設施造成外傷等),會增加細菌性關節炎的發病率。病菌也可通過呼吸道感染,在籠養環境中,雞只之間的直接接觸和空氣傳播都可能成為細菌傳播的重要途徑。
任何階段的肉種雞都有可能感染細菌性關節炎,但幼齡階段(如6~18周齡)更易感染,病情更嚴重[1]。高溫高濕季節有利于細菌的繁殖和傳播,因此細菌性關節炎更容易發生。該病的死亡率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如感染菌株的毒力、雞只的免疫狀態、飼養管理條件等,一般在2%~5%之間,但在某些易感雞群或管理不善的雞場中死亡率可能更高。
2 臨床癥狀
病雞的關節部位,特別是腿部關節(如跗關節、趾關節)上方會出現明顯的腫脹,腫脹程度可能達到正常關節的1~2倍。腫脹部位的羽毛容易脫落,皮膚顏色灰暗,失去光澤,有時可見皮膚表面有灰色的小突起。由于關節腫脹和疼痛,病雞會出現行走不穩、跛行或不愿走動的情況[2]。病情嚴重時,病雞可能臥籠不起,進而引起采食困難、體重下降,部分病雞出現趾瘤、腳墊,關節畸形,甚至癱瘓。
3 剖檢變化
剖檢時,可見病雞的關節部位(如跗關節、趾關節)明顯腫脹,關節表面充血或有點狀出血。關節腔內可發現大量淡黃色或血樣滲出物。病情嚴重或繼發感染的情況下,滲出物變為膿性,并伴有惡臭味。關節滑膜、腱鞘等組織可見充血、水腫和增厚。在病情后期,這些組織出現壞死或斷裂,如腓腸肌腱的斷裂。與關節相鄰的軟組織(如肌肉、韌帶等)出現充血、水腫和炎性細胞浸潤。嚴重病例,還會有其他器官的病變,如肝臟腫大、瘀血,脾臟、腎臟腫大和充血等。
4 診斷方法
4.1 細菌分離培養
使用無菌器械從病雞的關節腔、腫脹部位或疑似病變組織采集樣本,經研磨、稀釋等處理,分別接種到不同類型的鑒別培養基上,如營養瓊脂平板、麥康凱瓊脂平板、綿羊鮮血瓊脂平板等,在適宜的溫度和濕度條件下,培養24~48 h,觀察培養基上的菌落生長情況,如形態、顏色、大小等特征。大腸桿菌在麥康凱瓊脂平板上會形成紅色或粉紅色的菌落,邊緣整齊、光滑,革蘭氏染色鏡檢為陰性短桿菌。葡萄球菌在營養瓊脂平板上會形成圓形、隆起、邊緣整齊、表面光滑的小菌落;在綿羊鮮血瓊脂平板上,形成典型的β溶血環。革蘭氏染色鏡檢為陽性球菌,呈葡萄串狀排列[3]。
4.2 藥敏試驗
參考潘保革等[4]紙片擴散(K-B)法進行藥敏試驗,評估大腸桿菌及葡萄球菌對包括慶大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大觀霉素、阿莫西林、頭孢噻肟、恩諾沙星、環丙沙星、氟苯尼考、強力霉素和林可霉素在內的12種抗生素的敏感性。結果顯示:大腸桿菌對新霉素和阿米卡星極高敏感,對頭孢噻肟、慶大霉素和大觀霉素高度敏感,對恩諾沙星、環丙沙星和卡那霉素的敏感性較低,對阿莫西林、氟苯尼考、強力霉素和林可霉素耐藥;金黃色葡萄球菌對頭孢噻肟表現出極高的敏感性,對新霉素、恩諾沙星、環丙沙星、阿米卡星、慶大霉素、阿莫西林和大觀霉素顯示高度敏感,對卡那霉素敏感性較低,對強力霉素、林可霉素和氟苯尼考耐藥。
5 治療方法
根據藥敏試驗結果,對大腸桿菌型關節炎的治療用藥首選新霉素、阿米卡星。可用100 g硫酸新霉素可溶性粉+200 g阿莫西林可溶性粉,兌水100 kg集中飲水,1 h飲完,每天1次,連用3~5 d。癥狀較重的患雞,肌肉注射阿米卡星,20~30 mg/kg體重,上下午各1次,連用3 d[5]。葡萄球菌型關節炎,可使用2.5%恩諾沙星注射液,肌肉注射0.2~0.4 mL/kg體重,每天1次,連用3 d。
6 預防措施
6.1 生物安全措施
金黃色葡萄球菌主要通過雞體表的創傷或傷口侵入,從而引發感染。為了降低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感染風險,減少雞只的創傷性傷害是一個有效的防控策略。大腸桿菌由于其眾多的血清型及環境適應性強的特點,在常規的養雞場管理中,通常不采取統一的疫苗接種策略來預防大腸桿菌感染。對有嚴重耐藥性問題的雞場,可行的做法是通過實驗室檢測篩選出本場特有的占據優勢地位的血清型大腸桿菌,并據此進行接種,達到有效控制的目的。此外,加強種雞群的健康管理和監測,防止病原體的垂直傳播,對保障商品肉雞的健康和生產性能也是至關重要的[6]。
6.2 加強日常管理
實施嚴格的“全進全出”封閉式飼養制度,確保每一批雞飼養周期獨立,避免不同日齡雞只交叉傳播疾病的風險。一旦發現瘸腿或有健康問題的雞只,應立即進行隔離并盡快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病情擴散。日常管理中需每日清理糞便,保持雞舍內外的清潔衛生,并定期對養殖環境、設備以及用具進行全面消毒,以營造一個潔凈的飼養環境。合理安排飼養密度,避免過度擁擠,確保每只雞都有足夠的活動空間。同時,維護養殖環境的安靜與舒適,調控好舍內溫度與通風,保證空氣流通,為雞只提供良好的生長條件。在飲水與飼料方面,確保水源的清潔與衛生,供應充足且符合營養標準的飼料,以滿足雞只生長發育所需的各種營養物質。在疫苗接種過程中,嚴格遵守操作規范,對注射器針頭及注射部位進行嚴格消毒,并頻繁更換針頭,以防止交叉感染,確保疫苗的有效性與安全性[7]。
7 總結
綜上所述,籠養肉種雞細菌性關節炎的診治需要綜合考慮飼養管理、環境衛生、定期消毒、及時治療等多個方面。通過實施科學的管理措施和有效的防治措施,可以降低細菌性關節炎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提高肉雞養殖業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 張春燕,馮金玲,徐美玉,等.雞關節炎病的辨別診斷技術[J].吉林畜牧獸醫,2022(6):52-53.
[2] 汪敏,徐子恒,王粲,等.籠養蛋雞關節炎病的診斷[J].中國獸醫雜志,2021(11):84-88.
[3] 梁競臻,徐子恒,王威威.1例土雞多種病原混合感染引起關節炎的診斷[J].中國獸醫雜志,2019(8):
35-38+132.
[4] 潘保革,王玨,王麒,等.籠養肉種雞細菌性關節炎的診治[J].北方牧業,2024(6):44.
[5] 唐仲志.一例山土雞細菌性關節炎的診治[J].當代畜牧,2017(6):36-37.
[6] 趙強. 科學防控雞葡萄球菌病的幾點措施 [J]. 家禽科學, 2024, 46 (09): 65-67.
[7] 劉志鵬. 雞葡萄球菌病的癥狀表現及防治措施 [J]. 家禽科學, 2024, 46 (12): 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