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蛋雞養殖不斷向現代化、智能化、高度規模化發展,人們對現代蛋雞規模場的飼養管理更加重視。盡可能延長蛋雞的產蛋周期是規模化養殖場追求的目標。其中,飼養管理的好壞直接影響蛋雞的生產性能。本文系統總結了蛋雞從育雛期到淘汰期的精細化、保姆化飼養管理措施,為蛋雞養殖提供更加科學化、健康化的飼養管理方案,以期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關鍵詞:蛋雞;保姆化管理;免疫預防
收稿日期:2024-09-24
中圖分類號:S831.4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1085(2025)02-0101-03
通信作者:王立水,從事畜牧養殖及管理工作,E-mail:95289381@qq.com
在蛋雞養殖過程中,科學的飼養管理對于維持蛋雞正常的生產性能至關重要。本文系統介紹了育雛期、育成期、產蛋期的保姆化飼養管理措施,以期為廣大蛋雞養殖戶提供參考。
1 育雛期(0~6周齡)
1.1 前期準備
在進雞前,徹底清掃育雛舍,并嚴格對育雛舍內的設施、墻面、地面進行噴灑消毒,消毒要細心、專心,避免出現遺漏,噴灑消毒后要靜置半天,然后開窗通風換氣,并用清潔的水沖洗食槽,把殘余的消毒劑清洗干凈、晾干;然后把門窗關閉,再進行熏蒸消毒,使雞舍充分消毒不留死角[1]。密閉門窗時間要維持在1 d以上,最后再打開門窗進行換氣。雛雞入舍前6 h內做好舍內升溫工作,使舍溫穩定在35 ℃左右,尤其在寒冬季節,特別是夜間要不定時查看舍內溫度變化。
1.2 進雛雞后
1.2.1 溫度、濕度精細化管理 對于雛雞,舍內適宜溫度在35 ℃左右,適宜濕度為65%~70%。如果溫度低于30 ℃,雛雞會扎堆,發生踩踏死亡。如果溫度偏高,雛雞會大量飲水,不時張口呼吸,易中暑脫水死亡。雛雞在入舍后前 3 d,溫度要求維持在34~35 ℃,第4~6天保持在32~34 ℃,從第2周開始,最理想的目標是每周舍內溫度降低2~3 ℃,最低舍內溫度不可低于20 ℃。在第1~2周時濕度在65%~68%最好,后期舍內濕度維持在58%~65%即可。
1.2.2 光照、飲水、開食流程化管理 雛雞入舍后要實行保姆化管理,前3 d可以保持全天候光照,隨后每周減少3 h左右,直至穩定在育成雞所需的光照時間[2]。雛雞入舍后,先給雛雞飲水,飲水中可加入紅糖、電解多維、黃芪多糖等,有利于緩解應激。在蛋雞規模化養殖中,水是關鍵一環,可長期使用凈化水。如果凈化水達不到長期應用條件,可在2周以后變換為自來水或者深井水。此外,蛋雞飲水量和采食量有很大關系,氣溫低于20 ℃時,飲水量是采食量的2倍;氣溫在25~35 ℃時,飲水量是采食量的3~5倍[3]。在保證雛雞充分飲水3 h后,可對雛雞喂料,由于雛雞的消化系統發育還不完善,需要飼喂高能量、高蛋白、低纖維含量的飼料,且要做到少量多次添加,減少飼料的浪費。
1.2.3 斷喙處理 在雛雞出殼后8~10 d時,采用斷喙器斷喙。及早的給雛雞斷喙,可以有效減少雛雞的啄羽或啄肛,還有利于雛雞更好地采食飼料[4]。
2 育成期(7~17周齡)
2.1 及時轉群
在轉群前15 d左右,育成雞舍要進行徹底清理、消毒,檢查供水設備、通風換氣設備、照明設備等設施是否運行正常,重點觀察飲水乳頭通水后是否有堵塞、漏水等。轉群要選擇晴朗的天氣進行。
2.2 密度及均勻度控制
隨著日齡的增加,必須根據雞的生長情況及時調整飼養密度,保證育成雞有充分的活動空間以及舍內較好的空氣流通[5]。此外,需要階段性擴籠,保證育成雞可以有充分的活動空間,擴群時可把最底層籠的育成雞放到最上層籠飼養,中間籠若僅有一層可只擴籠,若中間有2~3層籠,可采用倒序轉籠飼養。體重均勻度關系到產蛋率的好壞,要做好均勻度測定,對育成雞群定期進行抽檢測量體重,每1~2周進行一次稱重最好[6]。抽檢雞數不低于飼養量的5%進行測定,若飼養數量較大,可對一棟舍處在不同位置的雞群進行隨機抽檢,測量體重,每次抽測50只雞以上。每只雞進行分別稱重,詳細記錄位置及體重,計算均勻度。在稱重抽檢時,若發現體重數據差別大導致均勻度下降時,應及時查找原因。育成期結束時,均勻度保持在90%以上為宜[7]。控制好育成期的均勻度,就是把握住了產蛋雞的產蛋率。
2.3 溫度、濕度精細化的管理
育成雞對溫度和濕度要求比較高,溫度在18~25 ℃時是育成雞最適宜生長溫度,冬季溫度要維持在15 ℃以上,夏季溫度不能高于35 ℃;舍內濕度以52%~65%為宜。
2.4 科學換料
在轉群后5 d左右,待育成雞適應環境后,可采用“五天換料法”,即每天替換20%,5 d完成從育雛料到育成料的過渡;在16~17周齡時,產蛋率達到5%左右時,采用“五天換料法”將育成料換成產蛋期料。
2.5 程序化光照管理
育成雞在正常飼養條件下,一般不需要額外增加光照,育成雞只要在不低于8 h光照的條件下,完全可以滿足其健康生長所需。在一天的光照結束后,要給予一段黑暗時間,可讓雞充分休息,也有利于蛋雞的新陳代謝[8]。
3 產蛋期(18周齡~淘汰)
3.1 產蛋前期
及時做好轉群工作,當蛋雞發育成熟后,越早轉群的蛋雞, 其適應性越好,在16~18周齡就可將蛋雞轉入產蛋雞舍中,最晚轉群時間是22周齡以內,轉群時選擇天氣晴朗的早晨或者傍晚效果最好[9]。轉到產蛋舍后,每3 d增加1 h光照,直至達到16 h左右為宜。在蛋雞產蛋率達到5%時,就可使用產蛋高峰期飼料,采用“三天換料法”從育成料逐漸過渡到產蛋。此外,每隔1個月左右,隨機抽上、中、下蛋雞籠各6籠,對每只雞進行稱重,作好記錄,觀察均勻度,均勻度在90%以上較好。對雞群進行隨機稱重時,要盡量保持稱重地點、稱重人員、稱重蛋雞數量的固定[10]。對于體重較輕、體格較小的蛋雞可以調整到上層蛋雞籠中,并增加飼喂量或者飼喂次數。
3.2 產蛋中期
產蛋高峰期也稱為產蛋中期,此時產蛋效率最高,但也最容易出現問題。要重點加強保姆化管理,尤其是人員管理,嚴禁陌生人員進入雞舍,避免高聲喧嘩等引起的噪聲污染,減少蛋雞應激,確保穩定生產;定時精細化飼喂,每次投喂相對穩定的飼料量,每天飼喂3次,在對雞群飼喂時,順便觀察雞群的采食量、健康狀況等;夏季留意防暑降溫設施是否正常運行。夏天天氣炎熱用電量大增時,要經常查看備用發電機是否能及時發電[11]。在炎熱的夏天給雞群所處的環境降溫是首要的,當前規模雞場基本都采用風機水簾設施降溫,這種降溫方式可以使溫度降的快、降的好,但是投入資金較多[12];冬季留意門窗是否有破損或忘記關閉,避免因疏忽大意引起應激;加強衛生消毒工作,在產蛋高峰期,蛋雞的代謝最旺盛,抵抗力較弱,為保證雞群健康,需嚴格定期消毒。蛋雞舍內消毒最好是每天進行1~2次,消毒時使用對蛋雞影響小的消毒劑,例如季銨鹽類、戊二醛等[13]。對于光照管理,燈泡間距在3 m左右,高低適中,光照強度適宜,保證蛋雞雞群光照均衡;光照管理要和日常飼養管理緊密結合,蛋雞體重才能長期穩定在合理范圍內[14]。
3.3 產蛋后期
蛋雞在60周齡左右,產蛋率會明顯降低,一般在80%以下。這時的蛋雞進入了產蛋后期,所產蛋的蛋殼變薄、變脆,很容易破損。蛋雞在進入產蛋后期后,褪羽現象嚴重,由于產蛋率下降,導致很多不下蛋雞體內脂肪增多,這時蛋雞耗料率降低,可縮短光照時間,使光照時間慢慢降至在14 h左右。經常性查看雞蛋的蛋殼質量及產蛋率,如果破損率在6%以上以及因產蛋率下降導致收益過低時,應及時淘汰,確保養殖收益的最大化。
4 蛋雞的免疫預防
規模化蛋雞養殖要穩定健康發展,免疫預防是成功的關鍵一步,必須制定合理的蛋雞免疫計劃,并嚴格按照免疫計劃定時進行免疫,以保證雞群的免疫健康。
5 小結
蛋雞規模化養殖已經是時代發展的大勢所趨,在高度規模化的情況下,要想長期健康地養殖蛋雞,必須抓牢抓實飼養管理,再就是合理的疫苗免疫及疾病預防。對蛋雞形成保姆式無所不至的精細化管理,使蛋雞養殖穩定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賈穎婕,黃明崗.蛋雞健康養殖特別需要關注的幾個現實問題[J].畜牧獸醫雜志,2023(1):32-34.
[2] 李三嚇.產蛋期蛋雞的飼養管理措施[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20(6):160-161.
[3] 徐法文.淺談規模化蛋雞產蛋期飼養管理[J].獸醫導刊,2020(6):234.
[4] 張麗明,付國兵.不同階段蛋雞的飼養管理和疫病預防[J].中國畜牧業,2022(16):72-73.
[5] 侯天燕.蛋雞常見應激情況及其飼養管理措施[J].科學種養,2021(6):46-49.
[6] 陳陽.淺議蛋雞育雛期和育成期的飼養管理[J].吉林畜牧獸醫,2023,44(12):97-98.
[7] 董正華. 蛋雞育成期的飼養管理要點 [J]. 家禽科學,
2024, 46 (06): 108-110.
[8] 李華忠,亓輝,王福香. 蛋雞不同生長階段的飼養管理要點 [J]. 家禽科學, 2014 (04): 29-30.
[9] 成祖斌.后備蛋雞飼養管理技術要點分析[J].中國動物保健,2020,22(7):56-57.
[10] 劉瑋,韓海霞,李大鵬,等.飼養密度對蛋雞生產性能、蛋品質、血清指標和腸道組織形態的影響[J].動物營養學報,2022(11):7002-7012.
[11] 劉夙.蛋雞夏季養殖的飼養管理措施[J].吉林畜牧獸醫,2022(12):45-46.
[12] 李德臣.蛋雞育成期飼養管理重點[J].吉林畜牧獸醫,2023,44(7):77-78.
[13] 安肖,楊曙明,曾勇,等.新疆規模化蛋雞清潔消毒劑使用及質量安全問題調查[J].中國畜牧雜志,2020,56(8):238-240.
[14] 楊明娟. 蛋雞產蛋期精細化飼養管理技術要點 [J]. 家禽科學, 2016(09): 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