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禽霍亂急性發病死亡率較高,而慢性發病死亡率相對較低,極大損害鵝群的健康,給養殖行業帶來較大的經濟損害。對此,相關部門應加大對該病癥的重視,及時采取有效防控措施,防止疾病大面積蔓延,造成不必要損失。本文主要闡述鵝禽禽霍亂的流行病癥,從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剖析變化、實驗室診斷方面確定疾病特征,并提出加大消毒力度、注射治療藥物、接種免疫疫苗等防控措施,以供相關人員參考。
關鍵詞:鵝;禽霍亂;流行病癥
中圖分類號:S858.33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1085(2025)02-0080-04
收稿日期:2024-08-26
通信作者:黃仲楊(1982—),從事動物防疫、檢疫、基層動物疫病防治,E-mail:18776981996@163.com
養鵝場環境衛生條件差,消毒工作不到位,導致禽霍亂病的發病率持續上升。此外,部分小型養殖場飼養管理不規范,未按照規定進行防疫處理,多殺性巴氏桿菌在場內迅速蔓延,嚴重影響鵝群健康。為避免鵝群出現大面積發病,養殖人員應充分掌握鵝禽霍亂疾病的流行病學特點,并根據癥狀采取有效治療措施;日常堅持“防重于治”的原則,保持養殖環境衛生,規范飼養管理,加強鵝舍內空氣溫度和濕度的控制,保持鵝舍良好的通風換氣,營造良好的養殖環境,可以極大降低疾病發病概率。
1 鵝禽霍亂病的流行病癥及病理變化
1.1 流行病學
禽霍亂的主要病原為多殺性巴氏桿菌,該菌對外界適應能力較弱,在干燥空氣中可存活2~3 d,若外界溫度超過60 ℃,僅能存活20 min,在血液中可存活8 d左右,在養殖場內可存活一個月。然而,在生理鹽水或無菌蒸餾水中,該菌可迅速死亡。使用合適劑量的石碳酸、福爾馬林、來蘇爾、氫氧化鈉等物質也可在短時間內使病菌失活,大大降低該病的傳染概率。禽霍亂通常在雞、鴨、鵝等家禽中發病率較高,一旦感染,會引發敗血癥和傳染性肺炎。各個生長階段的鵝群均可感染該病,其中成年鵝群的感染概率更高。該病主要傳染源是患有慢性禽霍亂的鵝,通過鼻腔、口腔、眼結膜分泌物傳播病菌,污染環境,導致禽霍亂大面積傳播[1]。
1.2 臨床癥狀
該病發病主要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形式。急性病癥患病鵝群通常表現為嗜睡、精神不振、羽毛凌亂、食欲下降,并出現積食問題,但是對水的需求量大。病鵝的鼻腔和口腔流出粘液,糞便呈現白色或銅綠色,味道腥臭,有時帶血。病程短,通常持續約3 d,最終導致大面積死亡。慢性病癥多在疾病流行后期或多發病地區出現,病鵝快速消瘦,腹瀉,糞便惡臭,并出現關節炎致使行動不便。該病致死率較低,但會影響鵝群的生產性能,且短期內難以恢復至正常。部分鵝還會產生神經癥狀,病程較長,通常超過一個月。
1.3 病理變化
急性病癥的病鵝肝臟腫大,顏色呈灰黃色,表面有大量出血點和壞死灶;心包積液,液體呈現黃色或透明色,甚至含有纖維絮狀物,心外膜有大小不一的出血點;膽囊、脾臟等器官腫大;氣管、腸道黏膜出血;部分腸道潰瘍。慢性病癥因病菌侵入部位不同,病變部位也有所差異,如呼吸系統感染后,會造成鼻腔、器官出現卡他性炎癥,引發壞死性肺炎,肺部和心臟有淤血、出血,呈現暗紫色;部分胸膜區域出現纖維凝塊;關節腫大和變形,關節腔內有暗紅色膿液。
2 鵝禽霍亂病的實驗室診斷
2.1 染色觀察
在無菌環境下提取病死鵝的心血制作血涂片,采集肝、脾組織制作組織涂片,使用革蘭氏染色和瑞氏染色法染色,并利用顯微鏡觀察。發現病菌兩端濃染,呈單個分散或成對排列形式。
2.2 分離培養
2.2.1 血瓊脂培養基培養 無菌環境下提取病死鵝的臟器組織和膽汁,分別接種在血瓊脂平板上,并放置在37 ℃環境中培養。24~48 h后平板上出現淡灰白色的圓形菌落,整體光滑濕潤,表面邊緣整齊。
2.2.2 血清肉湯培養基培養 在無菌環境下,將組織接種在血清肉湯中,并放置在37 ℃環境中培養。24~48 h后發現肉湯呈現渾濁狀態,出現粘性沉淀物,表面出現菌環。
2.2.3 菌落的熒光觀察 取分離菌在馬丁瓊脂平板(含0.1%血紅素)接種,放入37 ℃恒溫箱進行24 h培養,會長出半透明的菌落,其表面光滑,放于暗室內使用45°折光對菌落進行照射,見菌落有熒光現象[2]。
3 鵝禽霍病的亂防控措施
中小型養鵝場通常養殖設備簡單,飼養管理不規范,養殖條件相對于雞鴨等其他家禽要差,且以散養為主,養鵝場一般靠近溝渠和河道,在這種環境下,現場消毒難度較大,對鵝群的健康成長造成不好的影響。鵝群一旦感染,急性發病會造成大面積死亡現象,給養殖場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為避免禽霍亂對鵝的影響,應加大疾病防控力度。
3.1 加大消毒力度
禽霍亂具有較強的傳染性,如果病死鵝的消毒和處理不及時,會造成大范圍傳播,導致鵝群出現大規模發病,甚至死亡。因此,對病死鵝的處理建議挖坑深埋處理,定期采用生物發酵處理養殖場地內部糞便。使用次氯酸鈉水溶液對養殖場地、周邊道路以及活動場所進行消毒,注意消毒工作要全面和徹底。飼養工具應嚴格規范使用方式,最好專用,使用前后注意消毒,防止傳染病菌,對鵝群養殖造成不利影響。患病鵝群應隔離,防止健康鵝感染。養殖場內消毒重點關注那些衛生死角區域,治療藥品應盡量選用敏感藥物,并保留足夠的療程。
部分小型開放養殖場所對消毒工作重視程度較低,消毒活動開展不及時、不全面,導致養殖場生物安全防護效果較差。為保證養殖場內部的干凈整潔,中小型養殖場應保持每周兩次的消毒頻率。養殖人員手部消毒采用二氧化氯稀釋液,場地消毒使用過硫酸氫鉀,水源消毒使用二氧化氯、過氧化物,按一定比例稀釋使用。飼養工具采用醛類消毒劑。消毒過程中,要注意季節變化對消毒效果的影響。秋冬季節,外界溫度較低,會影響消毒溶劑的穩定性和溶解效果,導致消毒效果降低,因此盡量選擇上午10點或下午3點進行消毒,并且盡可能選擇低溫消毒劑,降低外界溫度對藥劑的影響。為避免沙門氏菌耐藥性增加,建議輪換使用消毒劑,延長消毒劑的使用時間,同時增強消毒效果。安排飼養人員定期清理舍內外的糞便和雜物,對糞便等進行發酵處理,生產有機肥;也可使用專門車輛運用至糞便無害化處理工廠,避免糞便對環境造成污染,也能降低病菌通過糞便傳播的概率。養殖場內部保障飲用水安全,選擇的飲用水應達到養殖需求,避免使用工業廢水和農業用水養殖,確保鵝群飲用水安全。
3.2 藥物治療
對于患病鵝群,應根據病情輕重采取有效治療方式。對于重癥病例,可采用肌肉注射和口服藥物結合的治療方式。肌肉注射相應劑量的鏈霉素,間隔8 h注射一次,連續進行2 d。還可以同時搭配中草藥方劑服用,選用黃芩、黃連、梔子、薄荷等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疏風散熱功效的中草藥,按照一定配比進行煎服,每個鵝灌入4 mL左右藥物,每天2次,連續2 d。對于輕癥病鵝,主要以口服給藥治療,將調配的中草藥碾成粉末,與對癥西藥混合均勻,每只病鵝每次服用0.5 g,或將藥物添加到飼料中,每天喂2次,持續2 d,避免疾病進一步惡化[3]。
此外,為避免疾病大面積擴散,可提前在飲水或飼料中加入一定量的抗生素或中獸藥,同時添加一些益生菌、酸化劑、微生態制劑、電解多維等,增強鵝群對疾病的抵抗力。任何抗生素的使用,要注意避免長時間使用,以防鵝群產生抗藥性和抑制體內有益菌的繁殖,影響鵝生長速度和食品安全。預防時應嚴格管控藥物劑量,盡量采用中草藥預防。根據鵝群的生長狀態,不斷調整藥物劑量和使用時間,從而達到最佳防控效果。
3.3 接種疫苗
疫苗接種是防控疾病的有效措施,能夠有效提升鵝群的疾病抵抗力。禽霍亂疫苗建議使用弱毒疫苗,因為滅活疫苗接種后,鵝需要經過較長時間才能產生抗體,中間出現的免疫空白期,會使鵝感染疾病的風險增大,且滅活苗免疫的效果也不甚理想。因此,對易感性較高的鵝群應盡可能接種弱毒疫苗。在流行地區的種鵝,應在產蛋前注射疫苗,防止感染后造成垂直傳播,同時降低種鵝的生產性能和繁殖性能。通常情況下,養鵝場在3月或9月下旬注射疫苗。
種鵝生產周期較長,如果期間缺乏有效的免疫接種,極易感染疾病。因此,養殖戶在疾病防控階段,不僅要注射國家強制要求接種的疫苗,還應接種一些在流行季節和本地區已流行的常見疫病疫苗,從而對種鵝提供很好的保護,降低疫病的威脅。
3.4 強化飼養管理
鵝群養殖階段,養殖人員應加強鵝舍內部衛生管理,定期清理鵝舍的糞便和雜物,保持養殖場地的干燥通風,確保內部溫度和濕度適宜。養殖場地內,應避免混養其它家禽,禁止在鵝場周邊屠宰病鵝,防止病菌傳染給健康鵝,擴大疾病傳播范圍。同時,定期對鵝群進行沙門氏菌檢疫,配合相關部門檢查,及時接種疫苗,以便盡早發現疾病并快速給出處理意見,防止疾病影響范圍擴大,造成鵝群大量死亡。
飼養階段應關注飼料質量。選擇營養物質充足、均衡的飼料,不僅能夠為鵝群成長提供充足的養分,而且也能增強鵝群對疾病的抵抗能力;增強種鵝的身體素質,為后續產出優質的種蛋奠定良好基礎。安排專門人員監管飼料。定期進行飼料質量檢查,尤其在多雨潮濕的季節更要加強檢查力度,避免飼料發霉、變質,杜絕劣質的飼料入鵝口。鵝是草食動物,喜食青綠飼料,可根據養殖場所處地區植被特點,提供豐富的飼料種類,杜絕單一飼料喂養,及時補飼精料,滿足鵝群所需的營養,為鵝群的健康成長奠定有利基礎[4-5]。
3.5 加強現場管理
養殖場地內部人員數量較多,且車輛來往頻繁,會加大疾病感染概率。為避免鵝群感染疾病,應加強現場的人員和車輛管理,盡量減少非本場內的車輛、人員和物資流動。禁止無關人員進入養殖場地,設置人員進出權限,避免外來病菌感染鵝群。進入場區內部的人群應在大門口進行消毒,并更換衣物和鞋。進出車輛應做好消毒工作,避免外來車輛進入場地內部。實行專車專用,防止鵝群感染病菌[6]。
養殖場地內,禁止飼養貓狗或其他家禽,防止出現交叉感染問題。場地內應安裝驅鳥設備,防止飛鳥進入場地造成外來疾病傳播。定期開展滅鼠工作,優先采用物理防治方式,避免投放滅鼠藥物,防止鵝群誤食出現中毒問題。根據養殖場內鵝群狀態,適當增加巡查次數,及時發現病鵝并盡早治療。對于養殖場地內不明死因的動物,應對尸體進行無害化處理,并全場內外消毒。
4 總結
綜上所述,禽霍亂是影響鵝群健康狀況和生產性能的關鍵因素,疾病處理工作不到位,會造成大面積鵝群病死現象,給養殖場帶來重大的經濟損失。為加大疾病防控效果,養殖人員應了解禽霍亂的流行規律、典型發病癥狀,通過巡查鵝群狀態及時發現疾病,并采取綜合性的控治措施,及時控制疫情,并避免疾病進一步蔓延。防病期間,養殖人員應保持養殖場地干燥,舍內溫濕度適宜,保持良好的通風,并做好日常飼養和消毒工作。同時,對鵝群接種疫苗,提高機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選擇優質飼料,保持飲用水源干凈無污染。禁止人員隨意進出養殖場地,加強來往車輛和人員管理并做好消毒工作,防止外來病菌傳染鵝群。
參考文獻:
[1] 胡寶生,封士軍.一例種鵝禽霍亂的診斷與防治體會[J].畜牧業環境,2023(16):110-112.
[2] 趙楠.鵝禽霍亂的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實驗室診斷及防控[J].現代畜牧科技,2021(3):114-115.
[3] 朱海行,陳淑芳.一例浙東白鵝禽霍亂病例報告[J].科學種養,2020(5):49.
[4] 段沙沙. 幾種鵝病的臨床特點與防控措施 [J]. 家禽科學, 2022(12): 29-31+37.
[5] 于可響,張志良,路曉,等. 常見鵝呼吸道疾病的流行特點與 防控措施 [J]. 家禽科學, 2021(08): 35-37.
[6] 王久毅.鵝禽霍亂的臨床癥狀、剖檢變化、實驗室診斷和防控[J].現代畜牧科技,2020(2):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