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名片:
陳向紅:浙江省特級、正高級教師,上海世外教育附屬蕭山區江南初級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杭州市人大代表,長三角基礎教育教研專家庫專家,國家教育行政學院浙江蕭山基地特聘專家,浙江省陳向紅名師網絡工作室主持人,蕭山區特級教師工作站導師。獲浙江省教壇新秀、浙江省優質課比賽一等獎、全國首屆“志公杯”語文教師課堂教學優質課說課評比一等獎第一名等榮譽。著有專著《教出我自己》;40余篇學術論文發表于《中學語文教學參考》《語文教學通訊》等期刊;《散文閱讀與寫作》入選浙江省基礎教育精品課程;主持多個省級規劃課題,研究成果省級獲獎。
上海世外教育附屬蕭山區江南初級中學是一所生態化、智能化、公園化的現代校園。江南初中秉承著“明德致遠,新學惟美”的理念,踐行高效的生本課堂、多元的校本課程、精準的數字化服務,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多樣化的展示舞臺。學校提出“七彩江南,為愛而來”,提倡師生一起過一種豐盈美好的學習生活,創建共同成長的幸福家園。
學校校門口墻面上寫著“七彩江南,為愛而來”八個大字,很醒目,這是學校的追求嗎?如何理解?
陳向紅:謝謝言老師的看見。校門口很醒目的地方就寫了“七彩江南,為愛而來”,這是我們的辦學追求。從辦學之初我們就探索了學校的頂層設計,思考要辦一所怎樣的學校?大家覺得現在的孩子得到了很多的愛,但是他們感受不到,也常常不知回饋。我們經過多方探討,共創集體智慧,決定要辦一所有愛的精神明亮的向陽生長的學校;應該還原生活本來的豐富多彩的姿態。剛開始提出來時說,有人說七彩適合小學,但是我們堅信也非常適合初中。
因為有愛,相信未來。我們相信,每個人心中播下愛的種子,終將生長出美好的果實。愛是一切的出發點,因為相信相信的力量,我們就會有無限美好無限可以想象的未來。
我們的校訓是:“明德致遠,新學惟美。”以德為先,走向致遠,倡導新教育,建設美江南。我要辦一所有愛的學校,辦一所讓孩子們感受得到愛,并能踐行愛的學校,讓孩子們都過一種七彩、詩意且浪漫的生活。
我們全心接納,愿每個生命都被人喜歡;我們相信夢想的力量,讓每個生命擁有無限張力!
學校很強調生命的教育,在走廊上看到畫著“生命成長智慧樹”,特別有意思,你們是怎樣設計的呢?
陳向紅:我們特別重視生命的教育;覺得生命要相信相信的力量,每一個生命都有內驅力,就像一顆種子種下去,自己會生長。生長是它自己的事情,我們只要負責給它陽光雨露,土壤,它一定有向上生長的力量。我經常以校園里面的金鑲玉竹為例和學生們講,特別是曾經內心受挫過的學生,我講這個故事對他們有用。我說竹子最下面那個節啊,可能是粗壯的,也可能是細小的,也可能是斑斑點點的,是病毒侵害過的,但是誰都不會注視它最底下的那幾節,就像我們生命中比如說你幼兒園小學階段那些你曾經遭受的困難其實都變成了一個生命的節點,已經成為你堅韌的一部分,你只要負責向上生長,每天一厘米一毫米,那最后人家看到的你是這么高大挺拔美好的茂竹,那就是生命的狀態。所以生命一定是向上成長的,我們予以呵護,予以滋養,予以看見,那么它就能成為他應然的美好的狀態。
生命成長智慧樹,是一個綜合性的教育理念,它象征著個體生命的全方位成長。 它強調教育的目標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大愛、大德和大智慧,強調心力層、運轉層和表現層的和諧發展。
心力層如同樹根,用“大愛”為個體提供穩固的基礎和內在的動力,幫助學生建立追尋幸福的內心力量和堅定信念;運轉層如同樹干,通過“大德”實現“立德樹人”,通過美好品質的培養抵達夢想的彼岸;表現層則如同枝葉,通過德、智、體、美、勞、領導力、社會情感能力多維度的智慧啟發,使學生具備解決真實情境下復雜問題的能力。 通過三個層次的具體主張和實踐,江南初中致力于培養大愛、大德、大智慧的世紀弄潮兒。
第一層是心力層:是個體成長的根基。毛主席1917年在他的一篇文章《心之力》中寫到:“人之力莫大于心,人之心力與體力合行一事,事未有難成者。”心力層在江南的表達即大愛層,具體表現為七個觀念,“為愛而來”的世界觀,“人生不設限”的時間觀、“我在江南看見世界的美好”的空間觀、“明德致遠,新學惟美”的發展觀、“人際不設防的”人際觀、“向陽生”的生命觀、“因為有愛,相信未來”的因果觀。這七個觀念培根鑄魂,涵養成就孩子們追尋幸福的內心力量和堅定的信念。
第二層是運轉層:大德,抵達白日夢的通途。怎么培養?我們提煉了七點:自信、慎獨、良善、誠信、寬容、專注、堅毅。
第三層是表現層:大智慧,解決真實情景復雜問題的能力。心力層的“大愛”,運轉層的“大德”,都是為“大智慧”貯蓄能量,從而更好地去解決問題。在“大智慧”這一層,我們主要根據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生命課程設置江南七彩課程,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領導力和社會情感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
出于對生命的深層關愛,我們努力建構“生命成長智慧樹”,探索生命成長的幸福密碼,努力實踐通過“大愛、大德、大智慧”這三個層面,全力為孩子的生命成長賦能,為孩子未來的幸福生活奠基。
走了走,覺得校園很有文化內涵,你能介紹幾處獨特的景致?
陳向紅:很多景致是我們自己設計和制造的。如第一年建造了“曲水流觴”景致。那時全校4個班,122人,生均經費有些捉襟見肘。面對學校先進的硬件設施設備,如何營造與教育教學相匹配的校園文化軟環境,更好地促進孩子身心協同發展?我們眾人拾柴火焰高,想到了全體師生自己動手共同建造!為了讓孩子們涵養風雅頌的氣韻,我帶著教職工們一起動手挖出了碧波潺潺、縈紆回繞的曲水流觴,然后舉辦詩歌雅集——致敬王羲之的風雅詩會,在經典的詩歌中傳承美好的傳統文化。
又如我們的石頭房,我們叫“石心”房。這個石頭房的石頭是我暑假的時候,一塊一塊撿來的。萬物有心,我覺得那些石頭是有故事的,有歲月的痕跡,有堅毅的品格,我們師生一起砌成了這個石心房,我覺得就是希望傳達一種厚重的歷史,一種堅毅不折的品質,還有覺知天地萬物有心的一種能量。
為了培養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學會做飯,也能下地干活親近大地,師生便一起自己動手砌磚塊,涂泥墻,造土灶,圍竹籬,建設了一方農場。農場里養了三只可愛的萌鵝、兩只小兔子、一群可愛的小金魚,分別取名“江小鵝”“南小兔”“美金魚”,讓他們每日巡校,保衛校園。課間,孩子們在校園里暢快呼吸,自由耍玩,與生命對話。
為了裝點校園,師生們從山上或者老家挖來映山紅、紫藤蘿、香榧樹、芍藥花等,親手種在各個角落。又如賀知章園。蕭山蜀山街道是唐代狀元詩人賀知章的故鄉。賀知章是“盛唐氣象”的符號性人物,他是李白的伯樂,為李白留下了“謫仙人”萬世美名,流風遺韻,影響至今。他是托起盛唐詩歌文化的一個源頭,非常了不起。賀知章退休的時候。百官相送,他立功立德立言都非常好,可以成為學生學習的一個榜樣;賀知章園賀知章塑像底座是一個“問”字。學問學問問在學中,所以唯有發問才能真正觸動學。學校的賀知章像有我們的創造性,有文化有特色,賀知章很像教師,他目光如炬,是我們讓他教師化了。每年教師節的時候,我們要向賀知章老師行祭拜禮。師生還合力澆筑了錯落有致的曲院風荷,給孩子們營造愛讀詩、讀好詩、善讀詩的良好氛圍。學校還發起詩學校園建設,營造愛讀詩、讀好詩、善讀詩的良好氛圍,從而達到“以詩育人”的目的。我們還移植了一棵來自賀知章家園的樹。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區辦公室主任馬明霞與我們一起將樹“請”來,并且贈名“柳思家”。從此,這棵樹也成為了我們的校友。我們希望,孩子無論畢業后在哪里,都不要忘記江南是他的家,要常回家看看,看看“柳思家”。
草木不言潤江南,石頭有心寫春秋。浪漫主義是一種福氣,我們堅信,如詩如畫的校園環境一定能滋養孩子們的生命成長。
確實,環境育人。學生們說特別喜歡在校園,學校還每周安排一節課,讓學生們自由地在學校里徜徉。學校的課程也特別人文化,為什么這么安排?
陳向紅:與自然環境的詩情畫意相比,人文環境具有自由的詩意空間更為重要。我們希望,在江南初中的校園里,老師和孩子都能釋放天性,自由而熱烈地生長。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我們努力將課程人本化。
你說的那節課在周四,叫自由暢想課,學生特別喜歡——沒有課程,無需請假,只有兩個要求:一是到教室外,二是確保安全。學校規定學生一定要放下書本,走出教室,但不能出校門,不到樓頂也不到地下室,那就不管到校園的哪一個角落都絕對自由了,沒人干涉你,你可以找找蝸牛,你可以喂喂小魚,你可以抱抱小兔子,你可以追逐嬉鬧一下,可以打打球也可以看看書,還可以跟同伴分享美食,聊一聊私房話。其實,周二還有一節叫做校外散步課。學校雖然只有40畝,但學校前面有一個100多畝的公園。孩子們三五成群,在我們笑稱“江南御花園”的100多畝的花海樹木里,聊天,慢跑,隨意追逐打鬧,怎一個開心了得。
學生特別喜歡這節課,覺得這個校長特別好!學生最重要,最幸福的指標就是自由,哪怕這兩節課學生就發個呆或者在太陽很晴朗的時候,在草地上睡一會兒,冥想一下,或者干脆就看一朵花慢慢開放,一滴雨慢慢墜落,過一種詩意的生活。我覺得都是很美的。
在人生中關系建構很重要,因為好的人際關系是使人幸福的秘訣。如果只有讀書沒有空間讓學生們建構關系,他們是不幸福的,特別對初中孩子,所以我覺得這兩節課的意義就是讓學生們有一個自由呼吸的空間,還原他們嬉笑追逐的時間,并建構親密的同伴關系。我們倡導人生不設限,人際不設防。相信宇宙的盡頭是關系,只要關系好了,美好就發生了。
我們還將國家課程校本化。設置作文聊天課,寫作文就是聊聊天,說說心里話,不拘泥于打分,寫出讓自己愉悅的就是滿意作文;設置不嚴謹實驗室,邊做邊實驗,邊實踐邊完善。有趣的是,如此不嚴謹,但在周小梅老師帶領下,十多個孩子還是硬生生將學校最多的無患子樹的果實研發成無污染的純綠色的洗手皂、沐浴液,還有更多產品。
我們還設置了23門社團課,涵蓋體育、藝術、美學、戲劇等多種門類,都是約行業“大咖”老師來上課的。孩子們可以憑自己的喜好自由選擇。其中,美食天地、攝影夢工廠、街舞、主持人、昆曲等都是非常熱門的社團。孩子們還能自己組建社團當團長,比如鄒亮同學組建的足球社和張紫翰同學組建的說唱社,完全實現了學生的自我創意,自我管理,自我生長。
在江南,師生說很有安全感,“只有表揚,沒有批評”;不管定什么“白日夢”“沒人嘲笑,只有祝福”;校園里哪里都有零食,如果心情低落,“一吃零食就開心了”。這已經成為一種制度。你為何這么設計?
陳向紅:在制度文化上,我們給予了學生們與全體教職工最大的尊重與詩意的保障。
在江南,全校師生每個人都有“白日夢”,包括保安和花農,他們的“白日夢”都被醒目地粘貼在墻上。
我們始終認為,“白日夢”是一個褒義詞。一個人若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心心念念,必有回響。當你全力以赴,全世界都會趕來幫助你。我們希望在江南看見每個人的夢想,加持每個人的夢想,哪怕失敗,我們也接納并且持續祝福。
所以,從愛出發,我們努力踐行愛的三條基本路徑:“沒有一頓美食解決不了,沒有一個擁抱撫慰不了,沒有一次被看見治愈不了。”
在校園的角落,我們設置了“轉角遇到愛”——“美食箱”,不定時投喂美食,讓學生們在身心俱疲、情緒低落的時候,通過美食療愈平復心情;在每天清晨,我們以擊手禮迎接孩子,并親切地跟孩子打招呼“親愛的寶貝,早上好”;在校園的公開場合,我們設置了許許多多的表揚牌,所有的牌子上只有表揚,沒有批評。揚善于公堂,規過于私室,最大程度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培筑孩子的自信心。
我們希望孩子葆有自信、慎獨、良善、寬容、專注、誠信、堅毅等美德,成為一個大愛、大德、大智慧的世紀弄潮兒。
我們還引導孩子們每天堅持三省:今天我幫助他人了嗎?今天我為夢想做了什么努力?今天我問了什么有價值的問題?經常躬身自查,養成“內自省也”的好習慣,自覺靠近君子美德,成為社會主義可靠的接班人。
我知道你走過沙漠,獲得了特別的沙克爾頓獎,給了學生們很大的鼓舞,請介紹一下它的來歷。
陳向紅:非常特別,這是我生命中很看重的一個獎啊。因為是跟一群特殊的人走過沙漠,我覺得也是一種美好的遇見。2023年的7月29到8月3日,教育電影導演徐立發起中國教育人108將——都是從事教育的校長或者專業人士,一起徒步沙漠,見天見地見人生,暢聊未來教育到底應該是什么樣的樣態。然后它里面就是有一個沙克爾頓獎,是我們最重要的精神力量獎。
當時總共10支隊伍,每支隊伍10—12個人,要求整個團隊一個都不能少,大家都要走出沙漠,并要求隊伍中不能抱怨,必須精神奮發。我們那個團隊有5個校長加一個家長,就是6個大人在加6個孩子組成,我是唯一的女性。第1天大概走了可能20公里,我人生從沒想嘗試過這么長時間的徒步,那天我駐了兩根拐杖,但真走不動。第2天,我發揮了意念的作用,丟掉拐杖,想象在沙漠中飛翔的姿態,享受健步如飛,跟著第1名,那個走的很快的校長亦步亦趨,他走一步我就走一步,我就堅定不移的跟他走,結果我們就走到了全部隊伍的前面,前12名幾乎都被我們這個隊伍包攬了,我們真正是一個都沒有放棄。沙克爾頓獎應該頒發給隊長,但隊長最后還是把獎給了我。他說我這個隊員啊,因為服務力特別好,所以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他說沙克爾頓獎還是要放在我們學校,可以更多發揮這種不抱怨,不放棄,一個都不能少的精神。
我在開學典禮的時候進行了分享,學生和家長都特別激動,并強烈呼吁叫我組隊出去走沙漠。因為行走的教育跟那種空洞的說教是不一樣的,有一種很深的生命的體驗,教育人組成了一個宏大的生命教育場,彼此能受到生命的滋養。
現今,蕭山區江南初中創校已一年半。作為初中美好教育的基地校,江南初中一直在努力。從目前看,無論是學業成績,還是學生身心健康指標,還是師生幸福指數,江南初中辦學成效有目共睹。對未來,你還有什么期許?
陳向紅:短短兩年,學生在校不僅負擔輕,學習生活開心愉悅,而且學業成績已經從最初入校的片區末尾躍居全區前列。8位應屆畢業來校工作的教師已經有5人次獲得蕭山區優質課一等獎及以上,多人獲得蕭山區二、三等獎。學生品行優異,精神昂揚向陽生,家長配合度高,對學校工作非常滿意。
當然,這些成績相對歷史積淀豐厚的名校來說還是微不足道的。作為初創學校,江南初中還必須繼續砥礪奮進,踔厲奮發,追求詩意教育的理想目標,打造人民滿意的家門口的好學校。
責任編輯:張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