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庵燈

2025-02-17 00:00:00陳世旭
萬松浦 2025年1期

山勢陡峭,林深樹密。石梯上時見歇息的沙彌與香客。泉水在石壁上流淌,不聞其聲,只見流動的亮光。

鶴林寺頭道山門在蒼黑巨石下。

“到這里不許你七顛八倒,過此門莫管他五眼六通。”門聯若一聲棒喝,隔開僧俗兩重天地。

仿佛是特為名剎而生成,參差如蓮瓣的峰巒環列中,居然有這樣大的一片遠離塵囂的盆地。

澄澈的明月湖,臥于袈裟般的阡陌田畝之中,一泓收盡萬山秋。日升時,金光蕩漾,佛殿生輝;月當空,銀波閃爍,寺影神秘。

住持庵燈老人是平民子弟,生來不吃葷食,父親老年得子,指望他于仕途有所造就,他卻偏嗜佛典。讀《楞嚴經》,立志皈佛,入故里不遠處的圓融寺出家,削發受戒。幾年后,父病故,其母也領著未曾圓房的兒媳出家為尼。他再無掛礙,一衲、一履、一杖、一笠、一藤架,身系五宗法脈,一鐘行遍天下,居無定所,木食澗飲,跋山涉水,四海云游。有一年在趕赴鎮江金山寺禪七途中,失足落水,浮沉晝夜,遇救后口鼻及大小便諸孔流血。但他隱忍持修,長坐不臥,以悟為期。至“八七”,忽開水濺手,茶杯落地,一聲破碎,疑根頓斷,如從夢醒,悟透禪關,留下極有名的一偈:“燙著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語難開,春到花香處處秀,山河大地是如來。”此后便以超凡脫俗的得道之身,由自度而度人。

其間,他潛心鉆研聲聞律議,但覺難于深悉堂奧。入門師傅遂命其振錫遠游。見到江南大剎博山能仁寺雪固禪師表里端勁,風格高峻,便掛單人堂。幾年之后,得到雪固禪師賞識,許為門下弟子。

所謂“博山”,為曹洞宗壽昌支脈,高僧元來禪師在此設道場能仁寺,世稱“博山元來”。至庵燈參拜時,博山能仁寺首座為雪固。

雪固云游,庵燈離開博山,返回圓融寺。

圓融寺住持圓寂,幾位自恃有資歷的頭陀明爭暗斗,相持不下,庵燈老人的到來,令圓融寺僧眾歡欣鼓舞,早早做好了迎接的準備。頗通文墨的執事作《賀大頭陀庵燈老人入方丈》:

古寺禪燈不計秋,如今親見玉毫浮。

道光的的輝千室,洞水滔滔浸十洲。

善走金吾都拜下,鉆窗蜂子亦衣樞。

從茲莫太孤高煞,不盡慈腸嘔不休。

圓融寺亦非昔日,亂象叢生,令入主法席的庵燈老人雙眉緊皺。半夜從前殿回后院禪房歇息,黑暗中聽見客堂傳出男女的淫聲浪語,不忍卒聽。次日早課后,見寺院后的高坡上,三五紅男綠女煞有介事,凝神肅立,伸手平端,面朝初陽,作負陰抱陽狀,一本正經。問隨行執事,執事說:“我正要稟報,他們是昨夜來的,這回是專程來拜望新入席的住持。之前就是寺里的常客,隔三岔五來寺里過夜,方便晨起練圓融功……”

“他們是什么人?”庵燈打斷執事的話。

“本地知縣及隨從。”

“那煩你轉告,我不見。”

“只怕不好吧……”執事囁喏。

“有什么不好?”

“他……”執事欲言又止。

“他什么?”

“他是廟里最大的施主。”

“嗤!”

“他年年給菩薩裝金。”

“嗤!”

“他捐的香火錢足夠供養……”

“嗤!”

庵燈老人一甩大袖,回到禪房,挽起布袋,昂頭走出山門。

圓融寺作為庵燈老人剃染之地,庵燈老人對其無疑是有感情的,既已前來住持,卻又不得不拂衣而退,這更堅定了他縱使結茅而居,也要講經弘法的大愿。他要安僧護教,建立戒壇,培育僧才。

庵燈老人最終駐錫鶴林寺。

多少名寺大剎,香客接踵,信眾熙攘。燃燭跪拜者,多少人只為祈福,多少人誠心問道?蓮花盛開,多少人花籃空空,多少人芬芳滿滿?來來去去,多少人依舊在迷途,多少人豁然貫通?多少僧侶一心斂財享樂,現末法之象;多少俗客唯求多福消災,懷勢利之心。

鶴林寺超然物外。

古木參天,濃蔭蔽日,梵宇幢幢,香煙靄靄。鶴林寺為修竹幽篁所掩。大雄殿、毗盧閣、大悲堂、問香樓及兩廡寮舍,一派儼然。

雪岡山高,鶴林寺遠,歷來禁受香火錢,廟中不見功德箱,對孤苦香客,還免費供齋。其經濟來源有二:一是法嗣或皈依弟子的資助,二是寺院僧眾的耕作。鶴林寺開光的第一天,就謹遵農禪并重的百丈清規,一粥一飯,持午因時,一步一趨,悉守儀范。每日早齋后,僧人們上山的上山,下田的下田,掃地的掃地,打坐的打坐,各司其職。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后來的歷任方丈亦遵行不移。鶴林寺以守祖訓,嚴規矩,正道風,得到海內外四眾弟子的景仰。

一重又一重的樓堂廊閣,默然肅穆的僧人來去匆匆。門、窗、柱、階、菩薩、香案,處處不染一塵。院子里的石縫,雜草拔得一根不存,樹冠高大的常青樹枝葉婆娑,熠熠發光。殿宇里青煙似有若無,帷帳中佛像寶光暗射。僧人們除了按照分派勞作,都在禪堂打坐。打坐幾日幾夜不食不寢者大有人在。

燦爛而靜謐,輝煌而圣潔,這就是鶴林寺。

庵燈老人入主法席后,除了主持事務,用齋以及起居同僧眾平等無異。聲名遠播的一代高僧,看上去實在太過平常,眉目面孔與其說是大長老,不如說更像老耕夫。

個山頭次見他,未及躬身,他即伸手止住:“山高路遠,難為了。”

天已明亮,院中的一切皆已清爽。冬晨的寒氣凜冽,各人的口鼻噴著白氣。神色嚴峻的大頭陀氣韻清朗,眉有凝珠。他穿得與寺眾一樣單薄,褪色但潔凈的海青僧袍在晨風中翩然鼓動。步履正直平穩,一步落實,再邁第二步,上身始終端正,決不俯仰動搖。兩只垂下的手臂略略張開,隨著腳步,在身后緩緩擺動。動靜威儀,一派老修行本色。只有緊蹙的雙眉下,偶爾掠過一絲憂郁。

庵燈老人引領著眾人在天王殿前的平臺站定。身后是森然重疊的殿閣,身前是鶴山巔頂的一坦平川。四周如蓮瓣的山峰蒼然肅立。天色青淡,萬里無云。離太陽出山尚早,山野似在夢中。禪田有僧人拖著悠長的聲音依稀在唱: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庵燈老人抬起雙臂,伸展開來,像是要擁抱什么,緩緩吐了口氣,說:“山下的眾生多在酣睡,我們已經清醒活動多時,這也就延長生命的效用了。僧家與俗家的分別,這也算是一種吧。”

到底是一代宗師。滿口大白話,不涉理路,不落言筌,不著形跡,卻處處深藏佛理,摧陷廓清,振聾發聵。

世間多少說教,其實大失尊嚴。凡真理都最樸素。讓睡者聽到智慧的呼喚,卻又不至中斷世俗的美夢。大道至簡,才是讓人從心底溫暖的最大方便啊。

妥善安置了個山,閑時,庵燈老人一如既往,時常率一眾僧俗弟子在雪岡一帶游歷吟詠:

庵燈老人詠《問香樓》:

狼藉威音臭味新,臨風嘗惜尋花人。

香嚴未許從緣入,到此知誰掃客塵。

個山和韻:

十二風流曲曲新,聞香誰是問香人。

若從此處尋花悟,緣起無端墮六塵。

“十二”是佛教常用的一個數字,意在說明與佛的因緣;“香”為梵語中佛的使者。以“聞香”對應“問香”,即指自己由聞香人變成了問香人;“花”是供佛的六品之一。在佛看來,花有柔軟之德,可使人心和緩。在這里,“花”即“佛”;“悟”即覺悟;“無端”,沒來由,無緣故。《五燈》卷十九有:“顛倒顛,顛倒顛,新婦騎驢阿家牽,便恁么,太無端,回頭不覺布衫穿”;“六坐”,亦即“六根”。佛經的色、聲、香、味、觸、法,對應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則為“六塵”。六塵產生嗜欲,導致煩惱,故又叫六賊。

如此風流自在的是誰呢?是那個由聞香人變成的問香人。這設問和回答,在表明詩人由“聞香人”到“問香人”轉換的同時,暗含了佛門之外的悲苦——倘非身在佛門,哪來“十二風流”的曲曲新唱?接下來兩句自責說:你之所以在“此處”(佛門)求解脫,其原因就是“墮”入了“六塵”。換句話說,你之所以遁入佛門,其原因就是被貪生怕死的俗世觀念困擾。

庵燈老人詠《吼煙石》:

夢回孤枕鷓鴣殘,春雨蕭蕭古木寒。

往事不須重按劍,乾坤請向樹頭看。

個山和韻:

茫茫聲息足林煙,猶似聞經意未眠。

我與濤松俱一處,不知身在白湖邊。

吼煙石在白狐峰的一個山洞口,洞內有霧氣飄出,貌如吐煙,又因山風大,在洞口形成吼嘯聲,故名。“聞經”是佛語“聞法”的沿用,即聞教法。《法華經·安樂行品》有:“合掌贊佛,聞法歡喜”;“林”,佛門叢林,即寺廟;“白湖”,“湖”通“狐”,“白湖”即“白狐峰”。

清王朝尚忙于平定江南的戰事,明王子孫一個個被清政府擒殺,僥幸茍活著的“我”只能在吼嘯般的茫茫嘆息中遁入佛門,“猶似聞經”卻“意未眠”。庵燈老人的《吼煙石》已覺察出這個“意”中對乾坤易主、山河破碎、往事成空的黯然神傷,以及仗劍復仇的沖動,因而提醒“往事不須重按劍”:乾坤很大,看遠些啊。庵燈老人情若父摯,充滿了勸勉晚輩安于方外的拳拳之殷。而“我”接受勸勉,已與叢林合為一體,不知身在何處了。

這樣的師唱徒和,是業師測試弟子品性、才情和禪學根基的常用方式。

寫詩,個山是有童子功的。他的和詩既是對庵燈老人款款情意的一種酬答,也是一種表白:聽到茫茫聲息,看到滿林煙霧,我已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和,物我兩忘了。

高入云中的石門關,煙霞萬道的呼青閣,隔絕風塵的問香樓,嶙峋如甲的袈裟巖,一線虛空的摩云頂,嵐氣升騰的吼煙石,何如徹底的截流井……古殿石門,龍象云窟,千山青翠,靈樹空花。讓人直欲御風乘槎,飄然升仙。

個山在秀山明水間與師友越嶺涉水,唱和有隨,命名雪岡八景:“櫧山曉煙”“藍津午月”“青州長漲”“白嶺春云”“石罅回瀾”“柏林紅葉”“鶴林晚鐘”“菊莊夕照”云云。雪岡之外的殺戮與血污、卑劣與壯烈、遺民與新貴、天命與華夷之辯等等紛爭,都悠遠而淡漠了。曾經那么純真、聰明、熱情充沛的公子王孫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一個少年老成戴著布衲面具的逃世者。

人在浮屠,不僧不俗。生活在一群善良而有教養的人們中間,參禪理佛之余,尋山訪水,淺吟低唱,漸近佛家寧靜清遠的境界。

有道是: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漫將無孔笛,吹出鳳游云……饑來要吃飯,寒到即添衣。困時伸腳睡,熱處愛風吹……煙收山谷靜,風送杏花香。永日蕭然坐,澄心萬慮忘。有形終歸滅,不滅唯真空。但看曹溪水,門前坐松風。

至少從表面看來,當原有的一切都被剝奪之后,一顆殘破的心,生長出了新的生機。展開在個山面前的似乎是另一處精神家園,另一層生命意義了。

曾幾何時,命運收回了錦衣玉食的繁華,雍容的胭脂頃刻褪色,蒼白了面容。一個從廣廈華屋走出的王孫等待的本應是一場完滿的落日。若非天下板蕩,他何至于如此淪落于江湖。

荒園的叢草枯了又生,窮鄉的野花開了又謝,山雀子噪醒山寺的歲月。竹林外幽幽一潭,留得枯荷聽雨聲。香煙繞上禪堂,鐘磬在檐下嗚咽,夜靜兀自對殘燈,誰識我,茫茫苦海任浮沉。

一個人靈魂留在此處,卻強使身體走向與此處對立的彼處,這樣的分裂,真的會是一種快樂自在嗎?個山的花鳥畫,常見花草從石隙長出,顯然是他在夾縫中求生存的潛意識使然。

董方樸一度提議:“何妨即此出家?”

明末清初的亂世中,前朝遺民逃禪出家,為一獨特現象。后來的畫壇大家石濤(朱若極)、弘仁(漸江)、髡殘(石溪)、戴本孝、方以智等,皆由遺民而為逸民,“心之精微,口不能言,每臨是諱,必素服焚香,北面揮涕”。

董方樸覺得,個山亦可循此例:衡量得失,順世應時,唯委曲求全、忍辱生存。

個山沉吟不語。

庵燈老人正色一瞥董方樸:“怕是強人所難了吧。世間無處無佛,平常日用,都在道行中。一個人凡做有益的事情,并且都認真去做,一樣是修行。我們這些衲子,日日運水搬柴,種田鋤地,乃至穿衣吃飯,都是修行佛法的功課。所謂參禪,無非是去掉自心的污染,顯出自性的光明,最后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罷了。想清靜,早已不是清靜;怕煩惱,早已墮在煩惱中;望成佛,早已離了佛道。”

庵燈老人頭腦極為機敏,目光慈愛而專注,聲音有些沙啞,口齒卻清清楚楚。

喬裝比丘的個山,雖然狀若出家人的恭謹,但舉手投足還明顯透著世家弟子的矜持。到鶴林寺只為藏匿,無意剃度,他對大明殘余軍隊以及各地義軍的反清心存期待。

個山說:“謝謝長老教誨。我知道我這樣的俗物,怎樣也修不成正果的。”

庵燈老人呵呵地笑起來:“先生有趣。”

庵燈老人是懂得他的。

血性志士面對無可抗拒的強權以死相爭,個山不屬于這種類型。在從來不曾想到過的浩劫面前,他渺小如微塵。他在典雅書香中成長,陽光而單純,非凡的聰明讓神經也非凡地脆弱。這樣的神經無法戰勝如此巨大的恐懼。他經歷著一個人可能受到的一切苦難:家國淪陷,親人一個一個死去,曾經有過的繁華燈盞一盞一盞熄滅。猙獰的黑夜來臨,他孑然一身站在死亡的門前,心驚膽戰,張皇失措。面對死的威脅,他的生命意識讓他只能逃避。他只能做他所能做的事:衡量得失,順世應時,唯委曲求全、忍辱生存。

大明遺民中不乏抗擊者,黃道周、楊文驄、戴本孝等戰死沙場,其他大家魁碩如惲南田、程邃、崔子忠、陳洪綬、項圣謨、傅山、王夫之、顧炎武、黃宗羲、朱舜水等均以守節為反抗,兢兢于末路。

作為王室后裔,一剃了之,私身獨善,節操何在?個山內心是有自我譴責的。鈐印“枯佛巢”“土木形骸”,恨自己無武勇之能,與“木人”無異;“懷古堂”,恨自己不能像伯夷、叔齊那樣踐行南山采薇之志;“驢”“驢屋”“驢屋驢”“技止此耳”相繼現于他的題款和印童,顯見一種譏諷自己笨而無能的自謔、自憐與自責在焉。所謂“驢”者,絕不是糾纏于僧人情結,而是自我譴責的揮之不去。

個山是坦誠的。

那些日子的恐懼與悲憤,難以想象。為了在血雨腥風中生存,只能改頭換面,割斷舊有的一切,重新選擇人生道路。這是一場性情的質變,一場人格的裂變,一場心靈世界的地覆天翻!對于正當構建自己人生圖景的弱冠之年,其變化的烈度并不亞于一個朝代的改變。

入清以后,個山再也沒用過真名,在一首題山水詩中寫道:“只可窮逸留話柄,不將名姓落人間。”作為大明宗室,他寧可窮困潦倒任人胡說八道,也不屑于讓一個他不喜歡的“人間”玷污一個王孫高貴的名字。

噩夢幾乎伴隨了個山的一生。一直到晚年,他還寫下草書橫幅“時惕乾稱”,淡墨禿筆,簡練狂放。提醒著,只有時時警惕世間周圍的變化,才能化險為夷,保全平安。

這樣的人生是怎樣地壓抑!

在庵燈老人看來,以法惠施眾生,唯傳心印。歸來偶對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圣賢用自己的方式,留給世人以金玉良言:既不攀緣善惡,也不沉空守寂,一切時中行住坐臥動作云謂,皆有禪的境界。法在世間,覺悟也便在世間。常自見己過,常須下心,就是普行恭敬,就是見性通達,就是禪。

庵燈老人蒼黑精瘦,寡言少語,眼睛常閉,一旦睜開,即寒光閃爍如電光石火,不怒自威。不到五十,已稱“老人”;未曾往生即自撰挽聯“坐閱五帝四朝不覺滄桑幾度,受盡九磨十難了知世事無常”。其天資高朗,道行精深,在佛門深受仰慕。有詩文多種行世,在俗界也有相當地位。他法座尊顯,弟子如云。遠在江湖深山老林,卻世事洞明,了然于胸。

縱觀天下大勢,唯有喟然長嘆。

周期律乃是一個魔咒,凡王朝皆不能逃脫。秦、漢、唐、宋、元不能,明也不能。歷史就像一部部了無新意的戲文,開局和結局總是驚人地相似,甚至主要的情節也總是那樣地雷同。不同的只是時間的長度和出場的優伶。

《詩經·蕩gt;:“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可供殷商借鑒的王朝覆滅的例子并不算遙遠,就是夏桀那一代。

同理,可供大明末代皇帝借鑒的王朝覆滅的例子也并不算遙遠,就是宋、金兩朝。

宋、金兩朝的末世都是那么混亂,國君都是那么羸弱無能,為大明王朝的最后一位君主所不齒。他絕對不愿意在后代史書中被人說成是羸弱無能的君主。然而,這并不等于大明就能擺脫滅亡的命運。不論他是怎樣要強的皇帝,也不論他為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是怎樣地盡心盡力,也無法扭轉王朝的傾覆。歷史到了這樣的時刻,興亡不會因為當政者的意志而更易。帝國傾頹之勢既成,絕沒有誰可以獨立支撐。即便明君和他的賢臣,又能有何作為?何況崇禎并非明君,滿朝亦文無賢臣,武乏良將。

這樣的見解與后世史家的結論高度契合。

《明史·流賊傳》中這樣評價大明末代君主:

嗚呼!莊烈非亡國之君,而當亡國之運,又乏救亡之術,徒見其焦勞瞀亂,孑立于上十有七年。而帷幄不聞良、平之謀,行間未睹李、郭之將,卒致宗社顛覆,徒以身殉,悲夫!

李自成破京師,江西在籍翰林院修撰劉同升聞變,痛哭幾絕,檄告省十三郡紳士,舉義復仇,披麻戴孝別丘壟而出。至章城,遇職方主事楊廷麟,大集紳士于澹臺祠,發喪,誓師,涓吉進發。

劉同升,崇禎十年丁丑科狀元。文才過人,兼通武略。著有詩集、傳略多種。其父探花出身,與劇作家湯顯祖是同年進士,兩人曾同朝為官,意氣相投,結為兒女親家,湯顯祖將小女兒許配劉同升為妻。劉同升因抗疏被貶,引病歸鄉。明亡,攜家人前往福建投唐王朱聿鍵,與楊廷麟一起招募士卒,起兵抗清,因勞而卒。

楊廷麟晚年自號兼山,意在效法文天祥(號文山)、謝枋得(號疊山)“二山”氣節。崇禎四年進士。勤學好古,以文章節義名天下。關外清兵為患,楊廷麟主戰,上疏痛斥朝廷中主和大臣,招致深恨,被以“知兵”之名,改授以兵部之職,負責為出任總督宣大、山西軍務的大名知府盧象升軍運送軍糧。盧象升與清軍血戰而死。楊廷麟被再貶到江西。

唐王朱聿鍵稱帝于福州,繼圖復明。楊廷麟被授以兵部尚書,協同守將據贛州。

清兵攻贛州,楊廷麟死守半年,終至城破。楊廷麟整戎佩刀投水。時塘內積尸平池,楊廷麟在群尸間沉入水中而死。清將慨然大嘆:“忠臣也!”以四扇門為棺,葬于南門外。

劉同升和楊廷麟都與庵燈老人同鄉,生前多有過從。

“甲申大故,敷天痛心……覆舟之下無伯夷”。發出如此哀鳴的學者,是庵燈老人的摯友。

現實極其殘酷。

與鶴林寺相距較近的章城及周邊地區,籠罩在“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的恐怖與暴虐中。

而最讓人不可思議的是大明的朱家子孫。清軍入關以后,大明在南方的勢力倘能集結,或可一戰。然而他們卻爭相稱帝,自相殘殺。

崇禎三月十九日上吊自盡于北京,福王朱由崧于四月二十五日即在南京立“弘光”南明小朝廷。福王敗,太祖十世孫魯王朱以海在浙江紹興立監國政權。與此同時,在福州的太祖九世孫唐王朱聿鍵宣告稱帝,并建元“隆武”。靖江王朱亨嘉(石濤的父親)在桂林舉兵,后被唐王朱聿鍵執殺。魯王則傳檄聲討唐王。唐王敗后,桂王朱由榔在肇慶稱帝,改元“永歷”。唐王的弟弟朱聿粵在廣州稱帝,建元“紹武”,發兵肇慶攻打桂王。

各個小朝廷不僅相互殘殺,對百姓的殘暴甚至超過清軍。被清軍圍困在章城城內的金聲桓的兵將竟然以食人為樂,有計劃有組織地殺人而食。他們預先派人在大街小巷的兩端守望,用隱語互相聯絡,把男人叫“雄雞”,女人叫“伏雌”,帶刀的人叫“有翅”,結伴而行的叫“有尾”,“聞無翅無尾,即共出擒而食之”。

簡直成了豺狼世界。

南明小朝廷同室操戈、兄弟相殘,毀卻半壁江山,自己走上絕路。所有那些不可理喻的大明宗室按照玉牒譜系,都是個山的叔伯兄弟或子侄,他在《飛鳥圖》題詩中,表達了自己的無比痛苦:

翩翩一雙鳥,折留采薪木,

銜木向南飛,辛勤構巢窖;

豈知巢未暖,兩鳥自競啄,

巢覆卵亦傾,悲鳴向誰屋?

個山面對的世界,毫無希望可言。

一切已經無可逆轉。

在如此巨大的歷史動蕩中能夠不動聲色的人不會太多。

庵燈老人是其中一個。

《維摩詰經·方便品》云:“以忍調行,攝諸恚怒;以大精進,攝諸懈怠;一心禪寂,攝諸亂意;以決定慧,攝諸無智。”《金剛經》云:“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世道衰敗,乃是人心不正所致。人心不正,則道心不立。又云:“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出世無我之心,行人世利他之事,一切法皆是善法,善法即是菩提。

鉛云低垂,血流漂杵,尖銳的長嘯穿越山河,鐵馬金戈的馳騁驚天動地,地平線巨浪般涌動,烽火扶搖直上九天。

庵燈老人冷眼觀世,其如磐石。

沒有了浸淫于詩書畫的祖父、父親、族叔,所有這些老人都不在了,個山失去了人生和藝術的最后呵護和依傍。他的過去,他生活的意義、目的和希望被剝奪了。

所幸世有雪岡,雪岡有鶴林寺,鶴林寺有庵燈老人。

雪竹之死,泯滅了個山對這世界的最后一絲牽掛。庵燈老人親手為他剃度,半是悲傷,半是欣慰:一個世俗的鮮活生命亡故了,一個佛門的峻拔之才將要出現。

凡十余年,在鶴林寺的青燈下,個山與庵燈老人教法有本,證法有序,參究切磋。以個山的智慧,應對那些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煩瑣卻單一的佛門程式,綽綽有余。

聽流水潺潺過庭前,看落葉寂寂飄階下。齋堂里青菜豆腐和水煮,瓦檐下晨鐘暮鼓答青磬。經書在案上翻動,念珠在指間輪轉,袈裟飄忽在雨巷,菩薩微笑在蓮座。

禪何嘗不是亂世志士的智慧修行,個山走投無路而為僧,何嘗不是在地獄間行菩薩道。

其間,庵燈老人曾經參拜的能仁寺住持離席,能仁寺僧眾三次懇請庵燈老人前來住持,庵燈老人不受。能仁寺僧眾不得不請動遠在千五百里之外的雪固同輩、庵燈老人師叔輩長老覺浪法師出面。覺浪法師已具閱歷五十余年,聲望洋溢,無間華夷,隨即命人不分晝夜,跋山涉水,書帶踵至,情詞諄切,囑庵燈老人主博山法席。

庵燈老人卻而不就。如此地決絕,致使僧俗兩道咸相驚詫,成為清初轟動僧俗兩界的一大事件,曹洞宗弟子以“國師”之譽,刮目相待于這位長老。

俗世弟子滿懷崇敬地寫了《庵燈禪師贊》:

庵燈老漢,庵燈老漢,生平一具冰骨,歷盡千槌百鍛。芒鞋破衲,單丁法海,汪洋無畔。入圓融,怒立瑞老之雙眉;卻博山,不聽天界之三喚。幾多頭出頭沒,但坐石上云邊。如此手眼驚人,故能續洞上之嘉猷,所以博山門下,尊之為冠。

但庵燈老人并非為了被人“尊之為冠”而沽名釣譽。

當時的學者記載:

庵燈和尚既簿主博山而不為……乃眷眷于三江一關之間,而勤勤于千佛七日之會。

“三江一關之間”是雪岡;“千佛七日之會”在鶴林寺。

沒有人能想到他對個山那么深切的心心念念。他對個山一見傾心,毫不猶豫就隨分接引,是相信個山最終能在禪林卓有造就。

禪林從來就不是清靜之地。剃度后的最初十年,個山潛心學禪,佛門地位迅速上升,未足不惑,便豎拂稱宗師,聚徒講經。背后的嫉妒在所難免,危機四伏,或暗或明。

暗者殊難預料。

元周伯琦《野狐嶺》詩稱:“澗谷深叵測,梯磴紆百盤。”當年若不是禪宗五祖漏夜將惠能送下馬祖道場,孤舟過江,隱匿嶺南,禪宗六祖也許就另有其人,后人也許就見不到唯一一部由中國僧人著作的佛經《六祖壇經》了。

明者就在眼前。

清廷對前朝宗室的捕殺毫未松懈,個山時時命懸一線,剃度后庵燈老人賜其法名“傳綮”,號“刃庵”。庵燈老人寄予的既有殷殷之望,也有隱隱憂心。“技經肯綮之未嘗……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莊子·養生主》),“綮”者,骨髓縫隙中的精妙,“傳綮”乃傳佛法之精髓;“刃”,諧“忍”——承傳佛法精髓的人不過是一個“忍”者而已。

堅辭了博山法席的庵燈老人,潛心開始了耕云院的創建。禪門典籍《五燈全書》中對庵燈老人創建耕云院做了這樣的評價:

于無陰陽地上,建一座無縫塔,巧飛鈴鐸,妙葉煙云,八面玲瓏,不事丹雘。

“丹雘”者,君王的恩澤。“不事丹雘”亦即不卑微,不諂媚,莊重自處,四大皆空。地無陰陽,塔無縫隙,光明敞亮,坦然面世,鈴鐸虛懸,聲聞于天;妙葉禪心,高人煙云。

追隨庵燈老人一同前往建院的諸弟子,寫了序言以志其事:

庵燈禪師受印于博山雪老,匿影孤岑,遁跡城市,已二十余年。舊秋,天界浪杖大師命人走千五百里,書帶踵至,情詞諄切,囑禪師主博山法席。卻而不就,斷如也。緇俗道流,咸相驚詫。意禪師胸中必有一段難測……乃相地于邑之佳處,坐山面水,龍砂擁護,誠一勝境……人知為山幸矣,余不獨為山幸……禪師昔拒浪翁之請,今深為我輩特生悲憫,山者自幸以自幸者,轉為此方之人幸哉……古今多少人,熏沐歸心……爭似我曹洞頭陀庵燈老人,示一機一境……緇素分明,機緣有在,成就莊嚴,可稱盡善盡美。

曹洞,“曹山”和“洞山”的合稱。后人立云居與曹山為曹洞宗,以云居和曹山本寂為曹洞始祖,又以壽昌下旁出博山無異元來為支祖。漢唐時期,佛教傳人中國,朝廷將弘法場所冠以“寺廟”“寺院”,沿用至今。寺院分為兩類,一類是“叢林”或曰“十方”;一類是“小廟”或日“子孫”。“院”在“寺”下,或建筑規模較小的寺為“院”。鶴林寺以“寺”名,耕云院以“院”立。耕云院是鶴林寺的“子孫”。子孫寺院住持由師徒傳承。個山在雪岡鶴林寺得正法于庵燈老人,那么,庵燈老人身后,作為他的繼席弟子,耕云院日后也就順理成章以個山為“法嗣”。個山嗣席為曹洞宗壽昌法系博山的門庭。這便是董方樸在個山自畫像上題跋所說的“博山有后矣”。

庵燈老人往返于鶴林寺和耕云院,勞頓奔波,決心使耕云院真正成為一座樹雄幢、震法鼓,宗風廣庇、甘露廣沐的禪林寶剎,給個山日后繼席耕云院擔任住持做好鋪墊。為了將一個前朝王孫“拯拔”成“禪林拔萃之器”,庵燈老人可謂孤心苦詣。

歷寒暑十一載,庵燈老人形銷骨立,耕云院赫然落成,面水枕山,幽砌崇麗。

當時著名學者所作的碑記,不僅講了耕云院的來歷,更高度評價了庵燈老人“其品應在上上”。

個山一年前就離開雪岡鶴林寺,到耕云院協助業師處理日常事務并且定居了。

這是庵燈老人的著意安排,給個山在自己身后自然繼席住持耕云院以方便。

這一年,離庵燈老人圓寂尚有七年。

七年后的冬天,花甲之年的庵燈老人在耕云院圓寂。

彌留之際,庵燈老人猛然睜眼,看定個山,一聲“拜托”,幾滴清淚。

電光石火,溘然寂滅。

個山隨后作《挽庵燈禪師》:

爾來幾度過庵燈,寒即燒爐渴即湯。

已惜時人成世諦,等閑埋沒老婆腸。

不近人情鐵面皮,誰知隱病卻難醫。

自從一出博山后,任誰相招只皺眉。

三炷臂香徹骨真,千秋不冷此緣因。

如今欲報渾無策,只向堂前拂影塵。

深深拜倒淚縱橫,豈是區區去住情。

記得許多曾托事,敢辭孤掌負前盟。

一直到圓寂,庵燈老人是個山在佛門唯一的業師。這樣一位先后相隨二十多年的禪門大德,對個山一生的思想、行為及藝術,其影響都是至關重要和深遠的。

依據宗派法系脈絡,庵燈老人嗣為二十九世,個山嗣為三十世。

2024年10月6日

責任編輯:王月峰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高清在线观看不卡一区二区 | 日韩精品成人在线|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综合试看| 国产91av在线| 亚洲另类色|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 国产成年女人特黄特色毛片免 | 在线观看欧美精品二区| 国产美女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亚洲av综合网| 操美女免费网站| 欧美特黄一级大黄录像| 国产成人禁片在线观看| 91在线中文| 免费一级无码在线网站| 永久免费无码日韩视频| 国产精品太粉嫩高中在线观看| 91亚洲精选| 国产在线高清一级毛片| 亚洲成肉网| 国产精品香蕉在线| 中文字幕无码电影| 亚洲第一极品精品无码| 制服丝袜 91视频| 91丨九色丨首页在线播放|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mv| 999国产精品| 久久精品免费看一| 国产日韩丝袜一二三区| 亚洲人成网站观看在线观看| 亚洲黄色片免费看| 成人看片欧美一区二区| 综合社区亚洲熟妇p|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蜜芽影院| 毛片大全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在线播放不卡| 亚洲无线视频| 91久久精品国产| 精品国产一二三区| 日韩黄色大片免费看| 久久免费精品琪琪| 1024你懂的国产精品| 色婷婷综合激情视频免费看| 天天综合色网| 国产香蕉在线视频| 香蕉视频在线观看www| 香蕉蕉亚亚洲aav综合| 国产日本欧美亚洲精品视| 久草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草草影院18成年视频| 美女国产在线| 亚洲一区免费看| 日韩精品成人在线| 欧美午夜久久| 久久久久久久蜜桃| 欧美一级99在线观看国产| 国产一区二区丝袜高跟鞋| 欧美国产日韩另类| 色偷偷综合网| 国产高潮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久久| 婷婷亚洲视频| 在线视频亚洲色图| 国产日本一线在线观看免费| 欧美激情综合|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APP | 玖玖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久精品色妇丰满人妻| 久久国产精品波多野结衣| 少妇精品在线| 亚洲色图欧美视频| 亚洲国产av无码综合原创国产| 国产福利微拍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黄网站在线观看| 无码丝袜人妻| 91在线播放免费不卡无毒| 免费国产好深啊好涨好硬视频| 亚洲国产午夜精华无码福利| 激情午夜婷婷| 亚洲妓女综合网995久久| 激情综合网激情综合| 亚洲无码日韩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