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癥狀多樣且復雜,常常通過關節的各種異常表現發出警示。
晨僵:早晨起床時,患者會發現關節變得僵硬,活動不再自如,這種晨僵狀態通常持續超過30分鐘,但在活動后會逐漸緩解。這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早期的一個典型表現。
關節疼痛與腫脹:類風濕性關節炎常伴對稱性疼痛,主要累及手腕、手指、膝蓋、腳踝等小關節,疼痛時輕時重,給患者帶來極大困擾。同時,滑膜發炎和關節腔內積液導致腫脹,嚴重時影響關節功能,極大限制患者的日常生活。
關節畸形:隨著病情的不斷發展,關節軟骨和骨組織會逐漸遭到破壞,導致關節出現畸形。比如手指可能呈現出“天鵝頸”樣或“紐扣花”樣改變,這些畸形不僅影響患者的外觀,更嚴重制約了他們的日常活動能力。
全身癥狀:患者可能會出現發熱、體重減輕、疲勞以及食欲不振等癥狀。此外,部分患者還可能在身體其他部位出現類風濕結節、心包積液或皮膚血管炎等表現,這些癥狀的出現進一步加劇了病情的復雜性。
準確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需要綜合考慮患者的臨床表現和醫學檢查結果。
臨床表現:醫生會細致探詢患者的病史,包括癥狀出現的時間、部位、嚴重程度以及變化情況等。同時,醫生還會仔細觀察患者的關節腫脹、壓痛以及活動受限等體征,這些都是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重要依據。
影像學檢查:X線、超聲和MRI等技術能直觀展示關節結構改變,如關節間隙變窄、骨質疏松、關節面侵蝕等,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典型表現。根據ACR分類標準,若患者至少1個關節區腫脹或積液,且至少3個關節區(含腕掌指或近端指間關節至少1個)腫脹或積液,病程≥6周,伴RF或CCP陽性,即可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目標是緩解疼痛、控制炎癥、預防關節損傷以及提高生活質量。治療方案需要根據患者的病情、病程、并發癥以及個體差異進行個性化制定。
藥物治療:藥物治療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基礎,NSAIDs和糖皮質激素主要用在緩解疼痛、減輕炎癥;DMARDs如甲氨蝶呤、來氟米特等可延緩疾病進展;生物制劑和小分子靶向藥則通過抑制免疫通路減少炎癥和關節損傷。各類藥物各顯其能,共同構筑了類風濕性關節炎藥物治療的完整體系。
物理治療:物理治療在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熱療、冷療、電療等物理療法能夠緩解關節疼痛和僵硬,促進關節功能的恢復。同時,適當的關節鍛煉和康復理療也有助于增強肌肉力量、提高關節靈活性。
手術治療:對于嚴重關節畸形或功能障礙的患者,手術治療是一種有效的選擇。關節置換術、關節融合術等手術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關節功能和生活質量。
生活方式調整:生活方式的調整也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戒煙、保持健康體重、均衡膳食和適量運動都有助于改善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癥狀和預后。同時,患者還應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積極面對疾病的挑戰。
類風濕性關節炎(RA)是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關節晨僵、疼痛、腫脹、畸形及全身癥狀明顯。診斷需綜合病史、體征及影像學檢查。治療則個性化制定,藥物、物理、手術及生活方式調整并重,旨在控制病情,提升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