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立世界,必盛海洋;海洋強國,必興水聲。從青年才俊到鮐背老者,他70余年如一日潛心水聲科學研究,攻克一系列核心技術難關,引領中國水聲學科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常規到精專,為我國水聲事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就是被中共中央宣傳部授予“時代楷模”稱號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水聲之父”楊士莪。
從零開始,
投身海洋科研事業
楊士莪出生于1931年,成長過程中飽受戰亂之苦。抗美援朝戰爭爆發時,19歲的楊士莪正就讀于清華大學物理系。一心報國的他毫不猶豫地報名參軍,后到大連第一海軍學校任教,帶著滿腔熱血投身于人民海軍建設事業。兩年后,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哈爾濱工程大學的前身)開始籌建,楊士莪又奉調到了哈爾濱,成為第一批教員。他講授過物理學、天文學,也講授過海道測量專業課程,并逐漸對水聲學產生興趣。
水聲學,簡單來說就是對水下聲學特性進行研究的一門聲學分支學科,如研究水下聲波的產生、輻射、傳播、接收和量度等,并用于解決與水下目標探測及信息傳輸有關的各種問題。當時,水聲學在國內尚屬空白。“發展水聲學,建立水下反潛探測系統,對鞏固國防具有重大意義。”楊士莪敏銳地感知到了水聲學的重要性,決心半路改行,全力投身于這一事業。于是,他開始刻苦鉆研水聲技術,一邊廣泛閱讀國內外相關文獻,一邊積極參加各種學術交流活動。
機遇總是垂青于有準備的人。1956年,受學校委派,楊士莪前往蘇聯學習國家急需的水聲學。其間,楊士莪發現有兩個關鍵技術實驗室對他這樣的外國人是緊緊關閉的。這兩個研究室都和國防建設相關,一個是聲吶設計研究室,一個是船艦噪聲研究室。“真正尖端的技術,想從國外學、從國外買,是不可能的,只能自己摸索。”認清現實的楊士莪暗下決心:“一定要讓中國的‘耳朵’能夠聽懂大海的聲音。”
迎難而上,
從淺海邁向深海
1960年,學成歸國的楊士莪立即組建團隊,在水聲領域開荒創業。沒有專業老師,就自己教;沒有專業教材,就自己編。就這樣,他排除萬難,創建了我國第一個理工結合、配套完整、為國家戰略服務的綜合性水聲工程專業,并出版了國內最早的聲學理論著作《聲學原理》,編寫了《水聲傳播原理》等相關教材,填補了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空白。如今,哈爾濱工程大學已成為國家水聲事業發展的人才庫和水聲技術基礎研究中心,我國水聲行業60%以上的專業技術人員、70%以上的高級專家從這里走出。
為國“聽海”,楊士莪矢志不渝。他扎根在哈爾濱工程大學,耕耘在水聲工程領域,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取得了一系列顛覆性成果,在制訂我國水聲發展規劃、確定水聲學科研究方向、指導重大水聲科研和工程項目中,始終發揮重要作用。他帶領團隊完成了中國第一顆洲際導彈“落點水聲測量系統”研制,為“蛟龍號”“科學號”所用的國產高精度超短基線定位系統奠定了基礎;他主持設計并建造中國首個針對低噪聲水洞研究的“重力式低噪聲水洞”;他88歲高齡時,仍然親自參與海上試驗……
1994年4月,一場中國水聲界期盼已久的考察,終于出征了。兩艘水聲科學考察船懸掛著五星紅旗,承載著近百名科研人員,穩穩行進,駛入南海。這是我國首次具有戰略意義的水聲科學綜合考察,堪稱中國水聲“從淺海邁向深海”的第一步。年過花甲的楊士莪,正是此次考察的隊長和首席科學家。
深海作業區域接近赤道,酷熱難耐,甲板溫度達70攝氏度以上,燙得沒法落腳。楊士莪卻總是抱著100多斤的線軸,在電纜堆里鉆來鉆去。有人勸他回艙休息,他說:“搞研究,不到現場怎么行?海上天氣陰晴不定,刮風下雨時無法作業。風平浪靜的時候,就要咬緊牙關加油干,任何困難都得克服。”然而,困難不止于此。海上試驗周期難以預估,還沒到試驗結束,已經只剩下一點米和一桶鹽,淡水也即將告罄。覺察到隊員的情緒變得焦躁不安,楊士莪便唱歌鼓勵大家。實在渴極了,他只能讓大家把壓載水艙里漂著油污的水燒開了,帶頭喝下去。就這樣,他們白天做試驗,晚上捕魚,以鹽水煮魚為食,一直堅持到試驗結束。功夫不負有心人,這次考察獲取了南海典型海域的水聲環境特點及主要參數,積累了大量寶貴的第一手材料,還培養鍛煉了一大批中國水聲事業接班人。
潛心育人,
一生為國“聽海”
2022年9月,91歲的楊士莪站著為新生講課的視頻引來許多關注。他身體雖不如從前,但聲音依然洪亮,慢條斯理地講解著前沿的知識,不時寫下工整的板書。下課時,學生們紛紛起立鼓掌,不少人沖上講臺向他請教問題,他都耐心解答。在他看來,“教育就是傳道授業解惑,受過教訓、栽過跟頭的人應該幫助年輕人少走彎路,這樣才能帶動整個學科更好進步”。
從教70年來,楊士莪總是站著給學生講課,很少坐著。他說:“站著講課,我能加上動作,自在又形象。”學生們因此稱他為“一站到底的院士”。雖然常年忙于科研,但楊士莪從不放松教學,遇到有重要科研任務需要外出,他便調整上課時間,回來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給學生把課補上。據統計,楊士莪累計培養了110多名水聲專業碩士、博士研究生,其中多數已經成長為科研及學術骨干,我國水聲領域的3名中國工程院院士都曾得到他的指導。楊士莪的學生、如今也是中國工程院院士的楊德森回憶說,不管年齡和體能如何,大家從未見老師流露過半點疲態或者慌亂的神色。“無論肩上的壓力多重,他總是像一堵墻,指揮若定、沉著果斷,給團隊堅實的依靠,并且關懷著每個人”。
2024年3月19日,楊士莪院士因病醫治無效,與世長辭,享年93歲。直到生命的最后時刻,他還在想著國家的需求,教導學生要“愛祖國、愛土地、愛人民,永遠跟著時代前進”。斯人已逝,其志長存。如今,銘記他的初心,追尋他的腳步,一大批能挑大梁、擔重任的水聲人正乘風破浪、砥礪前行,繼續傾聽大海的聲音,為海洋強國事業作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