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6日—7日,中國水產學會范蠡學術大會在浙江省寧波市召開。會議以科技創新促進漁業高質量發展為主題,重點突出學科綜合性、問題針對性、前沿引領性和產業緊密性,旨在為推進科學研究、促進科技創新、推動成果轉化搭建綜合性水產學術交流平臺。
開幕式上,公布了2024漁業重大科技問題難題12個、漁業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2024年度優秀科技成果15項、2024年度中國水產學會科技論文評價結果、2024年度中國水產學會青年學術年會優秀報告10篇等多類遴選結果,并為學會主辦期刊《水產學報》第十二屆編委會主任委員、主編劉少軍院士頒發聘書。
會議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漁業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轉型升級取得顯著成效。2023年,我國水產品總產量達到7 116萬t,連續35年位居世界首位,不但滿足了人民群眾對水產品的食物需求、改善了營養和膳食結構,而且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漁民就業增收、推進鄉村振興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些成績的取得與漁業科技的不斷進步密不可分,廣大水產科技工作者功不可沒。
會議指出,中國水產學會作為全國性漁業科技社團,是黨和政府聯系廣大水產科技工作者的橋梁與紐帶,是廣大水產科技工作者之家。多年來,學會團結帶領廣大會員單位和科技工作者,堅持以科技興漁、科技強漁為己任,緊緊圍繞國家科技發展戰略和漁業中心工作,積極搭建高層次的學術交流平臺,扎實開展科技成果評價獎勵和人才培養舉薦,著力加強戰略研究和科學普及。中國水產學會范蠡學術大會不僅是漁業科技的年度盛事,也已經成為農業科技領域最具影響力的綜合性學術活動之一。
會議強調,在漁業現代化的征程中,各級漁業科研單位和廣大水產科技工作者要切實增強責任感、使命感,不斷強化創新策源,為漁業高質量發展插上科技創新的翅膀;要著力強化協同聯動、不斷提升整體效能,為漁業高質量發展注入科研成果的動力;要廣泛聚集英才、大力搭建創新平臺,為漁業高質量發展營造創新引領的氛圍。
開幕式后,桂建芳院士、薛長湖院士、中國遠洋漁業協會會長張顯良、華中農業大學水產學院副院長高澤霞分別以“水產育種生物技術創新與未來水產養殖”“水產品加工發展趨勢與科技創新”“‘大食物觀’下的中國遠洋漁業高質量發展”“魚類肌間刺發育機制及無肌間刺淡水主養魚培育”為題作大會主旨報告,10位專家學者針對當前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所面臨的重點、熱點、難點和前沿科學問題作大會主題報告。
大會同期還開設了“水產生物技術與遺傳育種”“水產綠色健康養殖”“漁業資源養護與可持續捕撈”“數智漁業”“水產病害防治與質量安全”“研究生專場報告”等6個分會場。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春江在“數智漁業”分會場作題為“智慧漁業展望”的報告。172位專家學者、青年學子和企業代表圍繞水產綠色健康養殖新技術新模式、水產生物技術與遺傳育種、水產養殖動物營養與飼料、水產病害防治與水產品質量安全、可持續捕撈、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與水域生態修復、水產品加工與綜合利用等十大領域進行了專題交流。此次學術會議共展示學術墻報110篇,收錄電子論文摘要297篇。
(來源:中國漁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