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政之道,首在得人;立政之道,察吏為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大力選拔政治過硬、敢于擔當、銳意改革、實績突出、清正廉潔的干部,這是對新時代好干部標準的進一步豐富完善。
選人用人問題是黨和人民事業成敗的關鍵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選什么人就是風向標,就有什么樣的干部作風,乃至就有什么樣的黨風”,強調“要改進干部考核工作,提高知事識人穿透力精準度”。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提高知事識人穿透力精準度,確保選出來的干部政治過硬、敢于擔當、銳意改革、實績突出、清正廉潔。
知事識人歷來不易。南宋思想家陸九淵曾言:“事之至難,莫如知人;事之至大,亦莫如知人。”知人不深、識人不準,往往會出現用人不當、用人失誤。現實中,少數單位在干部考核上知事識人穿透力不夠、精準度模糊,一味唯票數、唯分數、唯年齡、唯資歷;有的地方“不提拔調整不談話、不進入考察程序不見面”問題尚未根除;有的脫離實際需要設置考核標準,搞形式主義的“考而優則仕”,過于強調學歷學位、筆試成績、外語水平、演講口才,要用的不考,考的用不上,甚至催生出“考試專業戶”;有的“帶病提拔”、違規提拔,甚至邊腐邊升。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僅影響了干部選拔的質量和效果,還會助長選人用人的不良取向。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有一支政治過硬、適應新時代要求、具備領導現代化建設能力的干部隊伍。實踐證明,才不夠,可以通過學習培訓和實踐鍛煉來提高;德不行,人品底子差,則很難彌補。越是職務高的干部,越要重視對德的考察和鑒別。要提高從政治上考察使用干部的能力,看是不是對黨忠誠,理想信念是否堅定;看愿不愿奉獻,能否為黨的事業舍棄個人利益;看敢不敢擔當,大事難事面前是否敢于負責、勇于擔當;看守不守規矩,廉潔自律是否嚴格;看有沒有胸懷,能否搞好班子團結。這樣做,有利于把干部的德才表現尤其是政治素質掌握準。

提高知事識人穿透力精準度,必須強化透析式考察,要把時間維度拉長、空間尺度放大,掌握干部臺上臺下、人前人后、“八小時內外”的表現;用好談心談話這個傳家寶,廣泛聽取“管他的”、“他管的”、“熟悉他的”干部群眾意見;要經常性、近距離地接觸干部,加強近距離、多角度、長周期考核,建立日常考核、分類考核、近距離考核的知事識人體系,既看發展又看基礎,既看顯績又看潛績;要從對重大問題思考看見識見解,從對群眾感情看品質情懷,從履行崗位情況看工作態度,從完成急難險重任務看能力水平,從關鍵時刻表現看立場態度,從對待個人名利的態度看境界格局,從日常生活表現看作風形象;要切實改變“不換屆不考察、不提拔不考察、不調整不考察”的思維慣性,開展無任用考察調研,進一步延伸考察觸角,做到既在小事上察德辨才,更在大事上看德識才;要在改革實踐中識別歷練干部,既要注重干部一貫表現和全部工作,更要通過在重大關頭、重大事件等關鍵時刻和復雜問題上的表現,甄別干部的見識見解、稟性情懷、境界格局、道德品質和綜合素養。
識人以準方能知人善任。古人云:用一賢人,則賢人畢至;用一小人,則小人齊趨。要公道待人,堅持五湖四海、唯賢是舉,不分遠近親疏,不講門第背景,不簡單地以學歷、年齡、經歷取人,更不能以關系、地域“山頭”和小圈子用人。對好干部用當其時、用其所長,不搞論資排輩、平衡照顧,對德才表現突出、群眾公認、不跑不找的好干部精心培養起來、及時發現出來、合理使用起來。同時要認真落實“三個區分開來”,為擔當者擔當、為干事者撐腰。特別是對那些堅持原則、敢創敢試、真正干事而得票不靠前的干將、闖將,要公正對待,切實把那些想干事、能干事、敢擔當、善作為的優秀干部選拔到各級領導班子中來,把那些想改革、謀改革、善改革的干部用起來。
“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偉大的斗爭,宏偉的事業,呼喚大批高素質干部。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要切實增強知事識人本領,讓知事識人更有穿透力,真正實現推動事業發展、增強班子功能和促進干部成長相統一,從而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強組織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