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的家庭教育
人類要不斷更新思維,不斷創新。如果總是停留在舊的起點或階段上,人類就不可能進步,也不可能享受令世界日新月異的優秀成果。這也是AI給大眾日常生活及家庭教育帶來的啟示。
我們與AI的關系不是隸屬關系而是合作關系,是智慧與智能合作的協同進化關系。
在AI邏輯清晰、理性完備的算法之外,愛是無條件的,總有一些支持不需要理由,而只有后者才能給予人們真正渴望的情感回應。
AI是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的簡稱。1956年的達特茅斯會議上,計算機科學家約翰·麥卡錫、克勞德·香農和馬文·閔斯基等人,第一次提出了“人工智能”這個概念,標志著人工智能作為一門新興學科被確立下來。隨后幾十年,很多高校都開設了這個專業,人工智能技術也逐漸普及到了日常生活。
AI發展至ChatGPT之后,引發很多人的思考,也有很多人對AI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做出了預測,甚至直接就開始批判AI這個新技術和新媒介。
AI早就在我們生活之中
其實,AI就在我們身邊,并且早就進入了我們日常的生活之中。比如,去餐廳吃飯,有些餐廳已經有了送餐機器人。記得八年前,我們一家人去北京某餐館吃飯,我們坐的那個大廳只需要一個服務員,等到機器人把菜、湯和點心送到餐桌邊,服務員走向前,把機器人托盤上放著的飯菜端到餐桌上就行,我們點的幾個菜都是這么上桌的。我們去旅行時,也會經常在賓館里遇到機器人,它會和我們一起進電梯,有時候它去掃地,有時它去送水果或者洗浴用品。有一次,我住進客房后,發現房間里少了一條浴巾,于是給前臺打了電話,結果沒過十分鐘,機器人就把浴巾送到了門口。
每次從北京回上海,或從上海回北京,我都能體驗到人工智能帶來的便利。比如,每次坐上出租車,司機問我去哪里,我報一個地名,他對著導航系統大聲說一下地名,導航系統就會自動把出租車帶上正確路線,司機不需要記住地名,也不再像過去那樣要記住城市里每一條街道、每一個小區名,新上路的出租車司機也不會走錯路,更不會迷路了。導航功能剛進入我們日常生活的時候,我總是忍不住驚嘆。轉眼間,人工智能技術已經發展到無人駕駛了。
無論如何,人工智能已經走進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但給我們提供了便利,也促進了大眾對高科技技術的理解。
AI影響了我們的學習
AI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也扮演了不可忽視的角色。之前選書是很花時間的,但有了人工智能,選書就非常容易,不僅可以通過語音找到需要的書刊,而且通過關鍵詞檢索,能快速查到自己想要的一類文獻。中國知網等采用的服務系統,就有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幫助讀者進行篩選、識別,找到自己需要的論文或其他學術信息,這對寫論文的人來說是非常便利的。
我的小女兒喜愛聽音樂,有一位朋友送了一個音樂機器狗,小女兒經常和它互動,問它問題。音樂機器狗就會說:“嗨,我是你的智能陪伴機器人。你要問什么問題?”這個機器人還會算數,女兒問它,它都會很快回答。家里還有一個電子玩具,它不但可以進行簡單的對話,還可以給孩子讀書、講故事。每次只要報一個童話的名字,它就可以用童稚的聲音講故事。在我和愛人忙碌時,它就成了小女兒讀書的陪伴者。
我自己也寫、看學術論文,論文摘要的翻譯基本上都可以讓機器人去翻譯,而且速度快,準確性比較高。此外,我也經常收到各種國外學術單位或學者的一些信函,包括一些會議邀請和約稿,如果比較忙碌,我就會借助AI回信,這樣也準確及時。現在不少人利用AI來處理一些簡易的公文,甚至幫助寫一些應用性的文案,提高了寫作效率和工作效率。前些天,上海一位家長讀了我在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幾本兒童詩和兒童散文,她借助豆包寫了兩篇讀后感,我一看驚呆了,這個AI生成的讀后感,還真的猜測到了我創作詩歌時的一些心緒和意境,體現了一定的理解力。這說明,在作品宣介、童書閱讀推廣過程中,AI可以輔助出版社編輯做一些文案,甚至可以比較深度地參與童書的評價和閱讀推薦。
AI有更多的可能性
AI有更多的用途和可能性。首先,AI可以作為先進的辦公系統和工具,能夠幫助我們處理文件,整理文檔,分析數據,采集信息等等,也能成為圖像識別、機器翻譯、圖像自動生成等創造性的工具。如,我的一位經營民宿的朋友,用AI技術做了不少宣傳文案以及宣傳圖片;一位去加拿大定居的朋友,也用AI制作了一個拜年的視頻分享給大家。我的同事曾軍是一位著名的文藝學教授,他開發了一個滬語AI智能軟件,不懂滬語的人,借助這個軟件就可以學滬語、寫滬語。正巧,我在創作一本反映上海非遺的繪本故事,里面有姥姥和囡囡的對話,我就借助這個工具寫出了地道的祖孫滬語對話。和AI一起創作,感覺AI給我們換了一支魔法筆,讓我們可以寫出與之前不一樣的文字。
我曾讓“文心一言”(一款AI工具)評價一下我所在的創意寫作學科,沒想到,它很快就給出了一個比較系統和全面的評價,只是并沒指出創意寫作學科的不足,可見它的態度是比較保守的。春節期間,DeepSeek持續刷屏,屢次登上熱搜第一,聽說DeepSeek十分“有個性”“不說套話”,我又用DeepSeek問了同樣的問題,它不但給出了中肯的肯定,還指出一些不足,也對未來的發展提出了期待,這的確“不客套”,是比較理性公允的態度。此外,我還運用DeepSeek給家鄉寫了一封500字的信,語言很清新,也富有一定的情感。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不少人通過DeepSeek給國內各種現象做了一些評價,引起了廣泛關注,因為它對教育、文化和文學,乃至一些具體的現象的批評比較尖銳,引起了公眾很多共鳴。更令人驚訝的是,今年春晚,人工智能機器人和演員一起跳舞,給觀眾帶來了全新的娛樂體驗,這意味著AI技術不僅是科技進步的象征,也是人類生活品質提升和文化發展的新篇章。
無疑,AI激發了人們對AI未來應用的想象和期待,也啟發了我們運用新的技術和媒介去創造的思維。
AI帶來的一些思考
無疑,AI已經極大地影響了我們的生活,給我們的學習和工作帶來了變革,對家庭教育也會形成一些影響。比如,家長如何利用AI輔助孩子的學習,如何讓AI更加利于家庭成員之間的交往和互動,如何讓AI增加家庭的游戲和娛樂,如何讓孩子更好地認識AI,尤其是如何培養孩子正確地對待新技術,并適合新技術帶來的變革。父母千萬不要簡單地認為,孩子接觸AI,運用AI技術,就會遠離書本、不愛學習。AI技術和電腦游戲不一樣,即便有些電腦游戲運用了AI技術,也不能簡單地把AI當成負面的因素。
當然,現實生活中確有不少人對AI懷有一些抵觸,尤其是害怕AI會真的取代人類,并且AI技術的使用也存在一些侵權等問題,比如有作家就反映有人利用AI洗稿,把他發表在一家雜志上的頭條詩作洗成了一篇小散文。有些人用DeepSeek寫出了一些詩后,深感震驚,甚至認為AI寫作會淘汰很多文字工作者,也會淘汰一部分平庸的詩人、作家、批評家。也就是說文字工作者面臨巨大挑戰,也可能會給一部分人帶來職業焦慮。有些科學家認為,人工智能有一天一定會替代人類,甚至比人類還厲害。也有人認為,人工智能發展到一定地步,甚至可能對人類造成難以估算的傷害……這些自然只是預測或猜測。事實上,AI畢竟只是一種技術,新的技術只要很好地利用,就會幫助我們解決很多問題,成為我們生活、學習和工作的好幫手,甚至可以變成學習和工作中的重要角色。有意思的是,寒假期間一位叫阿妙的兒童文學作家,故意問DeepSeek自己的一首詩是誰寫的,沒想到DeepSeek說出了另外一個人的名字。這讓阿妙很驚訝,她去檢索和查找,發現自己多年前發表的一首詩被人抄襲了。這說明AI可以幫助我們查證事實。
我們需要注意的是,新技術的快速更迭,意味著那些“很容易變成舊的”技術,如果不及時更新換代,很容易被淘汰。這意味著人類要不斷更新思維,不斷創新。如果總是停留在舊的起點或階段上,人類就不可能進步,也不可能享受令世界日新月異的優秀成果。這也是AI給大眾日常生活及家庭教育帶來的啟示。
譚旭東:上海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編輯"喬可可"1525188915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