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班孩子們完成了一件事,給外地某小學的筆友們寫信。前一天讓孩子們先打草稿,今天交上來。總體來說,孩子們大多明白信到底要寫什么內容。
不過,還是出現了問題,主要有三個:
書信格式不規范。盡管之前我已經讓學生試著給親人、朋友或同學等寫一封短信,內容不限,格式要按書信要求。這樣我收起來就主要只看書信六要素,結果發現還是有幾個孩子不頂格寫稱呼,不落款姓甚名誰,日期也沒有。
書寫對象錯誤。這次是指定給聯誼學校的同學,也就是陌生筆友寫信,可是有幾個孩子沒有聽要求,自顧自地寫給其他人。
不審題,對于完成習作來說,真的是“硬傷”。考試時會不得分,平時得重新再寫。
內容不符合要求。初次為陌生的筆友寫信,問候之后的自我介紹是少不了的。介紹自己外貌、性格、愛好等有必要,再選擇介紹學校,介紹本地好吃好玩的,基本上條理就清晰,內容也豐富了。有的孩子上來就吐槽自己的同桌,自己遭遇了什么憤怒的事等等。盡管習作應該讓學生自由表達,然而表達給誰決定了表達的內容。初相識還是以介紹自己為主,深入的交流應該留在熟知彼此、并足夠信任以后。
信改完了,我要求學生至少認真朗讀三遍。沒有這個習慣,是寫不好作文的。
忙了一下午,孩子們全部完成修改、謄寫、寫信封、貼郵票的任務,體驗感滿滿。因時間緊,第一次由我來統一寄,后面的回信,或者長久的鴻雁傳書,就得靠自己去完成了。
都AI時代了,為啥還教孩子們寫書信呢?這個問題我和孩子們在課堂上就討論過。孩子們了解書信是用來傳遞信息、交流情感的。隨著科技發展,傳遞信息有了更便捷的方式;但情感交流的功能,寫信不會被替代,這一點沒有寫過信、收過信、讀過信的孩子是無法體會的。
課上,我問有沒有孩子收到過信、看到過信。
平時不愛發言的小芊舉起小手:“我讀過信,是媽媽寫給哥哥的。”
“那你讀的時候什么感覺?”我問。
她說:“我覺得很溫暖,而且很多事是我不知道的,但是讀了就知道了。”
小沈也舉手:“我也讀到過信,是媽媽以前寫給我的。我讀了挺感動的。”
我在黑板上寫下了一句話:書信里的文字有溫度,書信可留存反復回味。
書信有著悠久的歷史,在中國文明發展史中有不可磨滅的意義。與書信有關的詞句詩篇,就足以令人感到它的美好:誰知杜甫“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那份珍貴?又懂張籍的“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到底是何意?“憑君莫射南來雁,恐有家書寄遠人”充滿著杜牧對親人來信的期盼,“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則訴盡了李清照的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這是AI可以創作的嗎?
國內外很多名人的書信最后被編輯出版成為傳世之作。
《梵高手稿》里面有很多梵高寫給他弟弟的信,其中有梵高對于藝術創作的獨特見解,又有坎坷瑣碎的人生感悟。
《給青年詩人的信》是奧地利詩人里爾克的著作,譯者也是國內的著名詩人馮至。這些信是作者對創作、人生、藝術、生活等的思考,是給予青年人的精神指導。
傅雷寫給孩子的信《傅雷家書》,里面有一個藝術家對于兒子先為人再為藝術家的殷殷期盼,還有一個嚴苛的父親對兒子的懺悔:“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遠對不起你,我永遠補贖不了這種罪過!這些念頭整整一天沒離開過我的頭腦,只是不敢向你媽媽說,人生做錯了一件事,良心就永久不得安寧!真的,巴爾扎克說得好:有些罪過只能補贖,不能洗刷!”
這些是AI可以創作的嗎?
趙一曼烈士寫給兒子的訣別信,字字寫滿了母親的愛,寫滿了一個人對國家和民族的愛,讓人讀了淚目。當兒子讀了母親的信,又是怎樣一種情感呢?
寧兒:母親對于你沒有能盡到教育的責任,實在是遺憾的事情。母親因為堅決地做了反滿抗日的斗爭,今天已經到了犧牲的前夕了。母親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沒有再見的機會了。希望你,寧兒啊,趕快成人,來安慰你地下的母親!我最親愛的孩子啊!母親不用千言萬語來教育你,就用實行來教育你。在你長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
由古老的手寫書信創造和延伸出的家國情懷、書法藝術、詩詞文化……一代一代累積,一代一代蛻變,不應該被太多聲光電的東西遮蔽,也不會被AI替代。有些心靈深處的自白,唯有紙筆可以幫助我們表達。
與朋友書,與家人書,多年以后,在某個時刻,信紙已泛黃,可是每個字,每句話都可以把你帶回那個時候的自己,或幼稚,或純善,迷迷茫茫、簡簡單單又痛痛快快的青春,以及那滾燙、熱烈、溫暖的真情啊。
給孩子寫信,教孩子寫信,寄信,盼信,收信,拆信,讀信……去體驗這美妙的過程吧。只有體驗過,愛上了,才會有傳統文化的傳承者。AI自有它的優勢,但它只能做AI的事,人的事只能人來做。我們別忘了: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編輯"東籬"62335841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