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我家大寶出生了。當時,我家所在的無錫市新吳區景瀆社區有志愿者組織父母們學習早教知識。那時候我只認為這是便民服務,沒覺得父母需要特別的學習。在與孩子共成長的過程中,我開始意識到作為父母必須學習。
記得大寶4歲的某天晚上,當時已經9點多了,他還在客廳畫畫。孩子爸爸擔心他第二天上學起不來,指著鐘對他說:“泓泓,再給你10分鐘時間。當短針指著9、長針指著6時,我們就要去洗澡了。”
等到了9:30,孩子爸爸看到大寶沒有要停的意思,就上去拉他,孩子正畫得起勁,不肯停止;在拉扯過程中,顏料甩到了爸爸的白襯衫上,導致他火力升級,忍不住打了孩子幾下,這時候孩子嘴里不停地喊:“可是我還沒畫完呢。”
爸爸為了嚇唬他,把他關到了門外,讓他畫完再進門。當時我雖然有點心疼,但考慮到夫妻教育理念要一致,就沒有制止,孩子在門外無助地號啕大哭了一分鐘,我們打開門,他進門第一句話竟然還是:“可是我還沒畫完呢。”
我們又好氣又好笑,也觸動了對教育方法的反思。孩子的關注點在于他還沒有畫完,他是那么專注和熱愛。而我們卻忽略了這可貴的品質,只想著他早點睡,要聽話。
我和先生為我們的沖動和沒有耐心真誠地向孩子道歉。大寶反而安慰我們:“我也不對,是我沒有時間觀念。媽媽,你給我買個手表吧,這樣我可以知道時間。”這讓我們意識到孩子雖然小,但他也是懂道理、理解父母的。孩子就像一張純凈的白紙,父母要引導孩子健康成長,一定要學習科學的教育理念。
還有一件事印象深刻。有一天我給孩子洗好澡,用浴巾包著他從浴室抱到房間時說:“泓泓,有什么方法可以讓你變輕點,媽媽抱不動你了。”
他說:“肯定有。”我說:“應該沒有了,因為你在不斷長大,只會越來越重。”沒想到他回答我:“下次洗好澡,我自己穿好拖鞋,自己下來走,這樣你就不覺得累了。”他的回答讓我開心又溫暖,我感受到孩子在思考,還感受到了他體諒媽媽的那份心意。后來孩子果然自己洗澡了。
孩子的天真懂事善良,讓我開始覺察和審視自己的教育行為。我深刻地意識到,人之初性本善,父母要帶著學習之心與這個小生命互動。
孩子上幼兒園中班后,開始發展社交能力,他對我說想請同學到家里來玩。我順口答道:“那你自己去跟同學說啊。”他非常認真地回答說:“我已經邀請他們了,他們不認識我們家在哪兒,他們不來。”
我為我的敷衍汗顏,這是多好多純潔的友誼啊。于是,我開始主動聯系他好朋友的媽媽,周末組織孩子們一起爬山,或者去公園玩。我們家長也在這個過程中成為好朋友。
我感謝孩子帶給我的成長,漸漸懂得社區的家庭教育活動不只是便民服務,更是在幫助父母學習科學育兒。
我開始重視每一次社區活動和學習。通過學習,我知道了父母保持情緒穩定有多重要,學會了平時和小孩講話要去掉否定詞,正向表達;還知道了要立德樹人,給孩子樹立成長目標。我和先生還加入景瀆社區的親子國學堂,和孩子們一起讀國學經典,親子共成長。
“雙減”政策實施后,我們陪伴孩子的時間更多,我和先生開始高效陪伴孩子而不是簡單地陪著孩子。節假日,我們會帶孩子去戶外參加親子活動,感受大自然美好的同時,也感受親子間的和諧溫馨。
編輯"東籬"62335841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