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從古到今,人們都認為,正月初一這一天,是歲之首,月之首,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天。要說農歷新年的第一天,王安石這首詩是絕對繞不過去的。在噼噼啪啪的爆竹聲中,舊的一年過去了;春風吹過來了,溫暖的氣息融進了人們歡樂暢飲的屠蘇酒。燦爛的陽光照耀著千家萬戶,人們都用新的換下舊的桃符。
這首詩概括了過春節幾宗重要的民俗事象:燃放爆竹、飲屠蘇、換桃符。從前,除夕天黑前,人們換桃符;除夕,夜幕拉開,人們放爆竹(后來叫炮仗),告別過去的一年;午夜十二點鐘剛過,人們用更加熱烈的一聲聲爆響迎接新的一年、新的一天。在一年中的第一個早晨,一家人按照年齡順序,從小到大,依次喝一口早就準備好的藥酒,祝福全家人身體健康。年紀最老的人最后喝,體現對孩子的關懷和愛護。這幾件新年必做的事,到現在,比如放爆竹、喝屠蘇酒,這些沒有全保留下來;有些做了一些改變,比如換桃符,除夕這一天,黃昏到來之前,人們在大門上貼門神,在大門兩側貼對聯,在有些地方,只要是對外開著的,窗戶呀,門呀,包括豬圈羊圈雞圈鴨棚牛棚這些牲畜待的地方也都貼上紅紙,有的是小小的對聯,有的是福字。有的人家,年初一的早晨要吃花生,因為花生又叫長生果;有的人家,年初一要吃年糕,寓意著生活幸福,一年更比一年高;有的人家吃甜湯團,寓意是家人團團圓圓,幸福生活甜甜美美。
看到這里,有人可能要撇嘴了:哼,迷信。
確實不止一個人認為,年初一這講究那講究是迷信。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有那么幾年,有的地方甚至官宣要把過年的習俗當成“四舊”破除掉,提倡“過一個革命化的春節”,要求大年初一照常出工。那時候我還小,記得生產隊長的哨子響起來的時候,村上的人并沒有扛著鋤頭下地,而是照樣走門串戶拜年,我們一群小孩子嘰嘰喳喳、成群結隊從這一家跑到那一家,大聲喊著祝福長輩的話,從長輩手里接過糖果揣進衣服口袋里。人們自發保留傳統,熱熱鬧鬧地過春節,穿新衣,吃大餐,走親戚,整天玩樂。現在,有很多四十歲以上的人,每到春節來臨,都會念叨起這樣的“年味”。
對呀,貼對聯貼門神,吃年夜飯,收放壓歲錢,過年那幾天這樣那樣的講究,這就是年味;這樣那樣的一套套規矩,是我們辭舊迎新的一個個儀式。我們回憶起來滿是溫馨的年味,不就是一個個儀式嗎?
王安石把那時的儀式感記錄下來,滋養著歷代中國人的心靈。這樣不動聲色的教法,請受我一拜。
編后:我們刻骨銘心記著的、留戀的,其實就是儀式感,就是做這做那,讓某一刻、某一天與平常不同。回過頭來看王安石的詩,當真古人以為放個爆竹就能驅除邪魅,換個桃符就能抵擋災禍?爆竹和桃符真有那么神奇的作用?不是的,爆竹和桃符是用來提振信心的,有信心就自帶安全感,就能更加積極樂觀應對生活中的煩惱和變故。年齡從小到大排著隊,喝一口屠蘇酒,就能保證所有人都健康強壯?古人怎么可能那么愚昧!這是一種提醒,這是長輩的又一次贈予,這是給家庭生活增加甜度。
編輯"木木"69137296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