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記得小時候,我家院子里有一棵棗樹,每年結的棗子特別多,滿樹都是,一顆一顆抱團簇擁著,藏在棗葉間,微風中輕搖棗枝忽隱忽現(xiàn),棗子成熟的時候正值暑假,饞得我們姐弟幾個直往樹上躥。在母親“慢點兒慢點兒”的擔心聲中,我們嘗到了又脆又甜的棗子。母親在棗樹蔭下邊洗碗邊嘮叨說父親如果不改行學醫(yī),繼續(xù)教書,趕上好政策,全家會跟著農(nóng)轉非,不用天天守著一畝三分地吃苦受累。懵懂的我只聽父親呵呵一笑,說人各有命。
父親姊妹九個,他是老大,最小的姑媽小時候老是生病,由于家里窮得看不起病,高燒不退造成智力殘疾,這或許就是父親棄教從醫(yī)的真實原因吧。聽奶奶說父親學醫(yī)刻苦認真,為了向一位老爺爺學針灸推拿的本領,幫人家干活,常累得筋疲力盡。為了學好針灸,父親在自己的身體上扎針做試驗,經(jīng)過勤學苦練,他的醫(yī)術一天天長進,可以獨立給人治病了。從此,父親成了一名鄉(xiāng)村醫(yī)生。
我讀小學時,常常在夜深人靜時聽到有人敲門請父親看病,敲門聲和狗叫聲震落一地棗花。給街坊鄰居治病,只要不用藥,是針灸的,父親從不收錢,有時接人一支煙,笑著安慰人說:“過幾天就好了,不要擔心。”無論走到哪里,父親身上總帶著針灸用的針。有一年暑假,父親帶我去鹽城親戚家,手里提著滿滿一籃棗子。途中客車上有一個十七八歲的女孩因暈車嘔吐不止,膽汁都吐出來了。父親見女孩臉色慘白,隨時有休克的危險,不容分說,取出兩根細針扎在女孩太陽穴附近,不一會,女孩不吐了,臉色慢慢好轉,連聲向父親道謝。父親遞給女孩一把棗子……
2
改革開放后,實行家庭聯(lián)產(chǎn)承包責任制,因家中勞力少,父親不得不在工作之余投身農(nóng)活。父親身材不算高大,略顯瘦弱,農(nóng)忙時節(jié),干活時嘴里總叼著旱煙斗,一根扁扁的車伴繩勒在肩上,雙手推著獨輪車,一車一車從家里運肥到田里,再一趟一趟從田里運糧食回家。車上堆得高高滿滿的,母親在車前拉繩引路,午后的陽光照在碧綠光亮的棗葉上,也照在父親花白的頭發(fā)上,微風中棗葉發(fā)出沙沙的響聲,好像是棗樹在催父親歇歇腳。忙到兩三點鐘吃午飯是常有的事,累到極致的父親說腰酸腿疼睡不著。
方圓十里,提起父親沒人不認識的,不僅因為父親給鄉(xiāng)里鄉(xiāng)親的治過病,還因父親寫得一手漂亮的字。街頭門面誰家有需要的,都請他代筆。每逢春節(jié),我家院子里都會像趕集似的來許多人請父親寫春聯(lián)。父親還會畫美麗的風景圖案并制作成匾掛在家房門上方,供客人欣賞。
閑時,父親會在棗樹下吹笛子,清遠悠揚的笛聲引來無數(shù)只小鳥在棗樹上嘰嘰喳喳興奮地叫,父親的二胡也拉得悅耳動聽,優(yōu)美的曲調(diào)常常蕩漾在整個村莊上空,秋日藍天上的白云有時也駐足忘返。
3
父親是個心靈手巧的能人。我親眼看見他用河邊矮樹叢中的樹條,半晌就編成一只漂亮的搖籃,用一根繩子吊在棗樹肩膀上,最小的弟弟坐在里面玩,偶爾有一兩個成熟的棗子落到搖籃里,樂得弟弟咯咯地笑,母親省了不少心,不用再抱著弟弟下地干活。父親能將一整塊木頭做成好看耐用的板凳和桌椅,還把邊角料做成小巧精致的陀螺給我們玩。用廢棄的碎磚和瓦片,父親會建完整的豬舍。
夏日的晚飯后,母親在棗樹下鋪一張干凈的涼席,一家人坐在上面乘涼,夜空繁星閃爍,父親會給我們講好多神話故事和英雄人物故事,教我們唱好聽的歌。我們偶爾犯了小錯,他會叫我們背靠棗樹立正站好思過,算是懲罰,批評兩句后,會講許多做人的原則和道理。我們姐弟幾個每學期結束都會拿獎狀回家,那時父親的笑容很燦爛,目光中充滿鼓勵和期待。
父親其實長得很好看,只因右眼角有一塊黑色的胎記,總覺得自己低人一等,恨不得學會世間七十二行,樣樣強于別人,內(nèi)心才能平衡。他一生勤儉,記憶中他只有一身像樣的衣服——那套將軍黃色的中山裝,走親訪友上班時才舍得穿,回家就換下來穿舊衣服,一穿就是二十幾載。
父親的笑容和諄諄教誨一直陪伴我們姐弟幾個走上工作崗位。"2016年5月,院子里的棗花又開了,開得滿樹都是,棗樹巨傘樣的枝干伸向天空,成群結隊的小蜜蜂縈繞在花間嗡嗡不肯離去。花香彌散開來,和著錄音機里播放的父親自創(chuàng)獨奏的二胡曲《那年棗花開》,隨風飄很遠,曲子隨著花香飄到環(huán)繞村莊的小河邊,清清的河水似乎也聽到了優(yōu)美的旋律,聞到了醉人的棗花香,比平時流淌得更緩慢,水里的游魚也陶醉得不知道大海的方向……就在那個靜美溫馨的夜晚,身患重癥的父親聞醉了親手栽的棗樹花香,聽飽了曲子,幸福地閉上了眼睛,永遠地離開了浸在棗花香里的家。
和世上千千萬萬的父親一樣,他用平凡的一生向我們詮釋著如山的父愛。在家鄉(xiāng)的土地上書寫著一位普通醫(yī)生的樸素人生,沒有轟轟烈烈流芳百世的豐功偉績,也沒有為子孫后代留下豐厚的家財,只留下“勤儉"、樸素"、善良、"厚道”的好家風,讓子孫后代受用無窮。
父親如棗樹,把馨香留給天空,果實奉獻人間,綠陰感恩大地。
圖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編輯 王冬艷 43740834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