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年歲末,辭舊迎新之際,從傳統的“到店”就餐轉向新穎的“到家”服務,人們對年夜飯的選擇越來越多元化了。
龍年歲末,辭舊迎新之際,全國各地的年夜飯訂餐熱情空前高漲。一年到頭為了掙錢,“卷”到飛起的打工人,也將在春節期間喘上一口氣。但小月是例外,馬上到來的春節是她最忙的時候:“今年的年夜飯早在去年八九月就被老顧客預訂了,大年初一到初八的時間也都排滿了。”
小月今年26歲,自大學畢業后便一直在北京工作。休閑之余,她熱衷于下廚,前兩年還自考了廚師證。2023年初,小月在社交媒體上看見了“年夜飯私廚上門”服務,便想用自己的廚藝賺點外快。因此,各大社交平臺成了她的宣傳陣地。
在社交平臺的首頁里,小月詳細介紹了自己的服務內容與相應價位:6個菜以內588元、9個菜以內888元、13個菜以內1188元,所有的烹飪工作由小月一個人完成。菜系主要以川菜為主,也可以根據客戶需求擬菜單,溝通具體細節,進行協商。此外,小月也可以幫忙代買食材,根據結賬單實報實銷。如果客戶需要額外進行灶臺清潔打掃、飯后洗碗等服務,還需另外加錢。
如今,像小月一樣的年夜飯私廚不在少數,其中還不乏一些專業廚師,他們的客戶群體更為穩定。
家住上海的張女士是“私廚上門”服務的忠實用戶——在過去一年里,她基本上每個月都會請專業大廚上門燒飯。“在上海,我們一大家子出去吃頓年夜飯基本在六七千元,而且還得提前好久預訂。如果找私廚上門來做的話,無論是菜品還是價格上都有更大的選擇空間,還不用出去人擠人,很方便。”張女士表示,去年在朋友的推薦下,她初次嘗試了“年夜飯私廚上門”服務,家人對此很是滿意,所以平日里她也會時不時地預約大廚上門做菜。今年,她打算繼續請星級酒店大廚上門。
實際上,上門做年夜飯這門生意并不是今年才火起來的,多年前就有家政公司提供此服務,有的飯店也嘗試推出過相關服務,但在年夜飯市場上一直沒有激起太大的浪花。近年來,由于一些飯店的年夜飯預訂較往年更為“火爆”,加之互聯網平臺的推廣,上門做年夜飯的服務再次興起。它不但為一些訂不上飯店、無人做年夜飯的家庭省去了煩惱,也為廚藝精湛的年輕人增加了額外創收的機會。
從傳統的“到店”就餐轉向新穎的“到家”服務,年夜飯的選擇越來越多元化,但其中有利有弊——利是省心、便捷,口味可定制化,還避開了傳統餐飲業的高租金、高人力成本等壓力,實現了低成本的運營;弊是沒有統一的標準,難以監管。
目前,法律上對上門做飯服務沒有專門的規定,但按照現有的法律,它應該屬于餐飲服務機構,從業者需具備餐飲服務的相關資質和證書。因此,像小月這樣的“個體戶”是否合規還有待考證。
中國法學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音江認為,上門做飯涉及進入私密空間、食品安全等問題,平臺對于廚師相關資質的把控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廚師的健康證、廚師證以及無犯罪記錄證明等。如果出現安全問題,業務平臺是需要負責任的。
顯然,“年夜飯私廚上門”還需監管護航,這也是促進“私廚上門”行業良性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方面,相關部門應盡早制定操作性強的法規制度,從法治層面保障從業者與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另一方面,職能部門也要加強對“私廚上門”服務的監管,嚴守食品安全、隱私安全、人身安全底線,防范問題年夜飯被端上百姓餐桌。
作為一種新興餐飲消費方式,“年夜飯私廚上門”服務目前仍是一片藍海:艾媒咨詢數據顯示,預計2024年中國年菜行業市場規模為1708.1億元,2026年市場規模有望達2626.4億元。如今,隨著越來越多的專業廚師和餐飲企業進入這一領域,競爭正變得愈發激烈。從業者不僅要保證食品安全,還需在菜品的口味、擺盤以及服務方面下功夫,這樣才能贏得消費者的青睞,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