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萬億藍海”,我國冰雪產業市場容量正不斷擴大,新一輪冰雪“熱”蓄勢待發。
入冬以來,全國各地的露天及室內雪場、滑冰場均已進入開放運營高峰期,涌現出一系列“冰雪+”新產品、新場景,呈現一派欣欣向榮的冬季旅游新景象。
此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以冰雪運動高質量發展激發冰雪經濟活力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以冰雪運動為引領,帶動冰雪文化、冰雪裝備、冰雪旅游全產業鏈發展,推動冰雪經濟成為新增長點。《意見》提出兩個階段目標:到2027年,冰雪經濟總規模達到1.2萬億元;到2030年,冰雪經濟總規模達到1.5萬億元。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冷資源”成為“熱動能”,萬億元規模的冰雪產業帶動的不僅是經濟的增長,更是健康、活力、創新的全面激發。作為“萬億藍海”,我國冰雪產業市場容量正不斷擴大,新一輪冰雪“熱”蓄勢待發。
冰雪產業“熱”力值爆表
2022北京冬奧會以來,乘著“超過3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東風,冰雪產業“熱”力值爆表。數據顯示,2023年至2024年的冰雪季,中國冰雪休閑旅游人數超過3.85億人次,預計2024年冰雪季,這一數據有望突破5億人次。多地紛紛推出新舉措、舉辦新活動,持續釋放冰雪經濟的增長潛力。從2024年11月到2025年3月,北京舉辦9項國際冰雪賽事。依托賽事,北京延慶等地打造了多條旅游線路。河北崇禮各大滑雪場則推出夜場滑雪、雪季研學等新項目,新建的“雪如意”雪場開門迎客。2024年11月8日至2025年2月28日,黑龍江開啟新一輪冰雪旅游“百日行動”,推出“逐夢亞冬”“兩極之巔”等八大類主題旅游線路。冰雪大世界的面積從上個冰雪季的81萬平方米擴展到100萬平方米,冰雪大滑梯數量將從16條增加到24條。除了傳統冰雪游覽,第九屆亞洲冬季運動會在哈爾濱舉辦,將吸引更多游客到此。
從冬奧會到全國冬運會,再到花樣滑冰、大跳臺等單項大賽,一系列冰雪賽事的舉行,讓“跟著賽事去旅行”成為更多游客的選擇,造就了文旅消費火爆的冰雪“熱”現象。
滴滴出行數據顯示,2024年12月上旬,前往滑雪場所的打車需求同比上漲454%,環比11月下旬上漲151%。與去年同期相比,這個雪季,前往室內滑雪的打車需求突出,同比上漲36%,同時,今年室內滑雪需求攀升時間較戶外滑雪提前一周。
冰雪“熱”帶動了與之匹配的旅游業。攜程數據顯示,2024年12月15日至31日的哈爾濱旅游相關產品預訂量較多。文化和旅游部資源開發司負責人宋奇慧表示,2023年冬天以來,哈爾濱冰雪旅游帶動了當地餐飲、住宿、娛樂、購物等相關產業的發展。2023—2024冰雪季,哈爾濱共接待游客8700多萬人次,同比增長300%,實現旅游收入1248億元,同比增長500%。同程旅行數據也顯示,不少游客規劃哈爾濱旅游行程,從2024年12月起,未來3個月哈爾濱的酒店預訂量環比上漲78%。除哈爾濱外,從雪場酒店預訂情況看,長白山、阿勒泰、張家口、延吉等地較為熱門。
小雪花里的大商機
2024年10月,《中國冰雪產業發展研究報告(2024)》(下文簡稱《報告》)正式發布。《報告》顯示,2023年至2024年冰雪季,我國冰雪休閑旅游人數超過3.85億人次,2024年至2025年冰雪季有望突破5億人次,冰雪休閑旅游總收入有望超過7000億元。
根據該報告,我國冰雪產業發展較快,產業規模從2015年的2700億元增長至2024年的9700億元,據測算,預計到2025年我國冰雪產業總體規模將超萬億元,預計將達到10053億元。
與此同時,我國與冰雪產業相關企業注冊數量持續增長,2019年全年新增企業1191家,至2024年全國新增企業達到了2001家,全國總的冰雪企業數量約3萬家。
融資方面,2013年至2021年底,我國冰雪體育行業融資事件達43起,其中滑雪培訓行業融資事件數占比約30%,總融資高達數億元人民幣。《報告》指出,這些投資行為源于投資者對于冰雪運動市場潛力的認可以及國家政策方面的有力扶持。
在國內冰雪場地數量方面,2023年國內冰雪場館數量繼續增長,全國共有各類冰雪運動場地2847個,其中滑冰場地1912個、滑雪場地935個。相比前一年冰雪運動場地數量增長了16.11%,其中滑雪場地增長6.74%、滑冰場地增長21.32%。
室內雪場目前全國超過60家,其中80%為小型雪場,服務于本地旅游服務和冰雪運動普及;冰場方面,目前除室內冰場及室內仿真移動冰場外,每年冬季還將會有室外公益性澆冰場數量超過2000個。
在冰雪用品制造業方面,目前國內市場規模到2024年底有望達到約190億元。冰雪旅游方面,2023至2024年國內冰雪旅游已達到了3.85億人次,2024至2025年有望突破5億人次,總體冰雪休閑旅游總收入有望超7000億元。
冰雪產業的爆發帶動了相關人員的需求量,也催生了新的專業以滿足人才缺口。《報告》顯示,目前國內諸多高校已開設冰雪相關專業。國內冰雪培訓行業市場規模約為72.2億元,且有逐年遞增的趨勢。
產業鏈加緊布局
小到冰刀、雪板,大到造雪機、壓雪車,產業向“新”力不斷增強。
2024年11月,國新辦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的信息顯示,我國已形成15大類冰雪裝備器材產品體系,基本覆蓋了從頭到腳、從個人到場地、從競技競賽到大眾運動全產業鏈的冰雪裝備器材。企業數量從2015年的約300家增長到2023年的900家左右。截至2024年11月,我國有冰雪裝備器材領域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6家、專精特新企業21家。
一些國產冰雪品牌已然嶄露頭角。卡賓在冬博會現場發布全自動造雪系統及全自動造雪機鯤鵬SU8,華冰體育加快澆冰車研發創新……
有關部門和地方紛紛打出政策“組合拳”加快發展冰雪產業。例如,工業和信息化部成立冰雪裝備行業標準化工作組,加強冰場、雪場用裝備標準研制,加快適用國際標準轉化,填補國內冰雪裝備器材標準空白。在張家口高新區,冰雪產業主題基金為冰雪裝備企業融資發展提供支撐,冰雪運動裝備產業園推動產業規模化、集群化發展,企業生產的冰雪裝備器材已在10多個大型雪場和國家項目中投入使用。吉林、黑龍江等多地因地制宜形成產業集群。
冰雪產業迅猛的增長勢頭,疊加各類政策利好,讓產業鏈相關上市公司摩拳擦掌,加快步伐布局冰雪經濟。比如,2024年初,新東方通過出資間接持股,正式成為河北張家口崇禮太舞滑雪小鎮的股東之一。波司登在同年推出了“登峰LITE”系列產品,將專業滑雪服科技應用于大眾滑雪場景,并攜手哈爾濱官方推出聯名系列,共同賦能冰雪經濟發展。冰雪經濟概念股萊茵體育也透露出深耕冰雪的決心。公司表示,將依托西嶺雪山景區的品牌影響力和項目發展,立足公司業務戰略布局,差異化聚焦冰雪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