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和斯大林都是有遠見的大國領袖。對于抗美援朝戰爭,他們在重大問題上有共識與合作。可以說,沒有二人的共識與合作,就沒有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
斯大林和毛澤東都想到以志愿軍方式抗美援朝
"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南朝鮮李承晚在“三八線”的軍隊全線潰敗后,向美國求援。美國很快向李承晚軍隊運送大量武器彈藥,同時糾集15個國家拼湊成的以美軍為主的“聯合國軍”也緊急入朝。但美國派來的軍隊也被朝鮮人民軍打敗。朝鮮人民軍很快就占領漢城(今首爾),并繼續向南進攻。
" 9月15日,美軍在仁川登陸,朝鮮人民軍處于不利狀態。金日成于9月28日召集朝鮮勞動黨中央政治局緊急會議,會上對軍事形勢進行了討論。金日成在會上即寫出致蘇聯和中國領導人的兩封親筆信,經會議一致通過后,派人馳送中蘇兩國,請求兩國支援朝鮮。
" 斯大林是在10月1日收到金日成的求援信的,他讀完信后陷入了深思。他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如果朝鮮人民軍失敗,朝鮮就會落入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手中,遠東的政治、軍事格局將立即改變,蘇聯的遠東地區會直接受到威脅。他還意識到,蘇聯是決不能讓西方占領整個朝鮮的。但蘇聯又不能和美國產生正面沖突。因為蘇聯與美國有協議,且蘇聯國內也正在進行大規模建設,如果與美國發生正面沖突,對蘇聯十分不利。怎么辦?斯大林想到了中國。他知道,中國剛剛結束內戰,正處在經濟恢復時期,十分困難。但他也考慮到了中國在東北的利益,如果美國占領了朝鮮,將直接威脅中國東北地區,中國的重工業基地將不能順利進行建設;而且,美國在進兵朝鮮的同時也派艦隊占領了臺灣海峽,這使中國不能順利實現其在南方的解放臺灣的軍事計劃。因此,斯大林認識到,朝鮮戰事與中國的利益也密切相關。
" 想到此,一個大略的藍圖在斯大林腦海中出現,這就是由中國出兵進入朝鮮,直接支援朝鮮抗擊美國,由蘇聯方面給中國軍隊提供較先進的武器裝備。于是,斯大林給毛澤東和周恩來寫了一封信,信中非常客氣地用商量的口氣向毛澤東提出了由中國直接出兵朝鮮的要求。
斯大林在信中說,朝鮮的情況已經變得極為糟糕,朝鮮的第一和第二軍團已被敵軍分割包圍,在漢城地區又沒有阻擊敵人的部隊,通往“三八線”的道路可以說是敞開著的。因此,我考慮,根據上述形勢是否有可能出兵援助朝鮮同志,哪怕只有五六個師也好,以便朝鮮同志能夠在你們軍隊的掩護下,在“三八線”以北組建預備隊。中國師可以以志愿者的名義出師,當然,仍然是接受中國指揮員的調遣。斯大林在信中還表明,他寫的這封信,并沒有事先和朝鮮同志通氣,完全是為了征求中國同志意見,最后要按中國同志的意見來定,絲毫沒有強加于人的意思。因此,他特地在電報的結尾處寫道:“關于此事,我沒有也不打算透露給我們的朝鮮朋友,但我相信,當他們得知這一消息時,無疑會感到高興。”
斯大林寫罷,用加急件發至蘇共中央,由蘇共中央用電報加急發至蘇聯駐中國大使館,由大使館翻譯成中文,轉給中共中央。
" 此時,毛澤東也在考慮如果中國出兵用什么方式的問題。他也認為,中國如果出兵,以志愿軍方式為好,這樣做,中國不是以正規軍出兵,就可以避免與美國發生國家間的正面沖突。在這個問題上,毛澤東與斯大林想到了—起。
毛澤東派兵入朝前與斯大林商量
" 斯大林的電報是經過蘇聯駐華大使羅申送到毛澤東手中的,當時已是10月1日的中午了。這個時候,金日成的特使樸一禹已帶著金日成的求援信到了中南海。毛澤東反復讀了斯大林和金日成的來電和來信后,又把朝鮮特使樸一禹請到住處,聽取了他對朝鮮戰況的介紹。之后,毛澤東讓秘書緊急把劉少奇、周恩來、朱德請到他的住處。劉、周、朱來到后,毛澤東把蘇聯和朝鮮兩國首腦的來信來電,給他們看了,并向他們介紹了朝鮮戰局。他們決定,第二天召開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討論此事。
在10月2日下午召開的會議上,毛澤東主張出兵朝鮮,并且認為出兵朝鮮已是萬分火急。但是,會議上的多數人不同意立即派兵進入朝鮮。大家對國內和國際局勢進行了認真分析,擺出了許多理由。毛澤東認為,這些意見都很有道理。考慮到斯大林還在等回音,他決定也用商量的口氣和斯大林探討一下這件大事。
" 10月2日夜,毛澤東約見蘇聯駐華大使羅申,口述了一封致斯大林的電報。電報中直率地談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中多數同志的顧慮,但力主出兵朝鮮的毛澤東在電報最后特別說明,我們還沒有最后決定,我們準備立刻讓周恩來和林彪同志赴蘇同您討論這件事。
" 斯大林接到毛澤東的復電后,召集蘇共中央政治局再度討論了朝鮮問題。與會者的看法是必須避免蘇聯直接與美國發生沖突,最好是由中國出兵抗美援朝。當天,斯大林給毛澤東發去了一封電報。斯大林在電報中分析了消極對待美國侵略朝鮮的結果——美國會步步緊逼中國,會把臺灣作為它的一個基地。電報最后說,作為美國的盟友的日本軍國主義將會復活,美國和日本將會在亞洲大陸上得到“李承晚的朝鮮”這樣一個現成的基地。斯大林的分析與毛澤東的分析完全一致。
" 斯大林從社會主義陣營利益考慮,如果中國出兵朝鮮,蘇聯必定供給中國軍隊現代化武器裝備,同時派空軍對中國軍隊給予空中支援。在此前,斯大林兩次請羅申轉告周恩來,我們認為,在敵人越過“三八線”時,集中九個中國師在中朝邊境以志愿軍方式入朝作戰是正確的。我們將盡力為這些部隊提供空中掩護。如果你們決定派九個師赴朝作戰,我們準備派去一個噴氣式殲擊機師——124架飛機,用于掩護這些部隊。我們考慮,在協助我們的飛行員時,用兩三個月時間教會中國的飛行員,而一旦中國的飛行人員掌握了這些飛機,這個飛行師及已經在上海擔任防空任務的另外一個飛行師的所有裝備,都可以移交給中國方面。
" 毛澤東表明的態度是美軍不過“三八線”,我們不管,如果過“三八線”,我們一定打過去。斯大林與毛澤東的想法一致,不允許美國軍隊過“三八線”。他們都考慮到了社會主義陣營的利益,考慮到了遠東地區的局勢,沒有把朝鮮問題看作是孤立的一國問題。
美軍越過“三八線”后斯大林和毛澤東的態度一致
" 盡管毛澤東和斯大林都下決心支援朝鮮抗擊美國,但他們都考慮到,如果通過警告美國,使美國知道利害關系,不越過“三八線”,從而不打這場戰爭,是最好的選擇。從這一點出發,他們決定,先通過中國政府,對美國進行警告。
" 按此方針,中國政府發表聲明,并且通過印度政府給白宮傳話,向美國提出了警告,但是,美國政府低估了毛澤東和中國政府的決心。大批美軍越過“三八線”,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的希望最終破滅。
" 10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決定組建中國人民志愿軍。在中央政治局開會討論中,斯大林承諾蘇聯派空軍掩護中國入朝參戰部隊,是毛澤東和與會同志能夠決定派兵入朝參戰的重要前提之一。
" 10月8日,毛澤東發布組成中國人民志愿軍的命令,彭德懷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此令一下,中國人民志愿軍第一梯隊九個師兵發朝鮮,彭德懷也到東北前線指揮志愿軍入朝。
" 就在毛澤東10月8日發布組成志愿軍的當天,周恩來與林彪離開北京前往莫斯科面見斯大林。斯大林在出動空軍的時間和方式上有所考慮。他對周恩來和林彪表示,蘇聯可提供空軍支援,但不能進入敵后,以免飛機被擊落而造成國際影響。毛澤東得知蘇聯空軍出動時間推遲的消息后,在10月13日召開的政治局會議上仍然表示,即使蘇聯不出動空軍支援我們,美國軍隊如果越過“三八線”,我們仍然應該出兵援朝。大家同意毛澤東的這個意見。
1951年1月,隨著戰線向南推進,斯大林派出兩個蘇聯航空兵師直接進入朝鮮領空,為志愿軍掩護清川江以北一百多公里的交通線。與此同時,蘇聯大量向志愿軍提供陸軍和空軍的武器裝備,幫助中國陸軍現代化建設,特別是為組建中國空軍創造條件。到朝鮮戰爭結束,蘇聯共向中國提供了六十四個陸軍師和二十二個空軍師的裝備,其中有二十個師的裝備是斯大林親自作出特別決定無償贈送給中國的。
" 在朝鮮停戰談判問題上,毛澤東和斯大林想法一致
" 中國出動志愿軍入朝作戰,給美軍以沉重打擊,他們已認識到斯大林和毛澤東很高明。朝鮮戰爭打響后,蘇聯并沒有向遠東調動重兵,中國也只是以志愿軍的名義派出部分兵力赴朝作戰,中國在大陸的總體軍事力量不僅未受到牽制,而且還在增加。
" 當美軍深陷朝鮮戰爭泥潭,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經過研究后認定,美國沒有勝利的希望。總統杜魯門也認為,再打下去,美國將付出無止境的更大損失,而且,蘇聯未直接在亞洲用兵,其重要兵力仍然在歐洲,有蘇聯將歐洲奪走的之憂。基于此種考慮,美國高層要從朝鮮脫身,開始尋求談判。
" 當時,美國和中國沒有外交關系,沒有正常的溝通渠道,和朝鮮更無法溝通。美國政府就想通過蘇聯做中國和朝鮮的工作。美國政府通過非官方渠道,找到了蘇聯駐聯合國大使雅可夫·馬立克,說明了美國方面的意圖。斯大林得知這一情況后,立即作出準確判斷——美國在朝鮮打不下去了,想在朝鮮戰場脫身;而以“三八線”為界停戰,結束朝鮮戰爭,是最好的選擇。
" 蘇聯方面把這一信息告訴了中國和朝鮮后,1951年6月3日,金日成秘密來到北京與毛澤東會晤。毛澤東與斯大林看法一致。毛澤東提出,談判可以,但美國必須停火,把軍隊撤離“三八線”。金日成完全同意這個意見。毛澤東與金日成的意見,很快就電告了斯大林。斯大林完全贊成毛澤東與金日成的意見。
" 此后,朝鮮停戰談判幾經周折而開始,又在曲折中推進,最終于1953年7月27日在朝鮮板門店簽訂了停戰協定。
(摘自《黨史博采》陳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