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解決孩子寫作業磨蹭、拖拉的問題,父母要理解孩子承受到的作業帶來的壓力,也需要用對方法幫孩子化解壓力,而且讓他做起來有成就感,才能從根本上幫到孩子。
寒假結束,進入了新學期,陪寫作業這件事又被提上了日程,不少父母都會為此頭疼,不明白為什么讓孩子回家就寫作業這點事這么難!不少孩子對著作業不是磨蹭,就是發呆,要不就是找各種借口拖拖拉拉,甚至答應他“寫完作業就可以玩”的承諾也不一定見效,這可真讓不少父母發了愁。想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還是要先把目光從作業轉向孩子,從理解孩子開始解決問題。
孩子為什么遲遲不能啟動寫作業?
雖然“作業”表面看起來只有兩個字,但其實孩子每天的作業通常有很多項,比如語文,要寫8行生字,要背古詩;英語,要熟讀課文,還要背10個單詞;數學,要寫50道口算,做完書上的課后練習;體育,要跳繩50個,完成仰臥起坐20個;美術,要做手工;德育,要做一個手抄報……
當孩子一想到“作業”兩個字,涌入他大腦的是“好多事”“一團亂麻”,那么他對此事的判斷就會變成“這太難了”“我不知道從哪兒開始”……于是,出于本能,他選擇了逃避。
精神分析學派的冰山理論認為,我們的人格就像一座冰山,冰山露出水面以上的部分是我們的意識,水面以下是我們的潛意識。如果把這個理論用在孩子寫作業這件事上,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孩子意識到的作業,只是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而他感受到的因作業而帶來的壓力,才是水面下那座巨大的冰山。
在小學階段的孩子,尤其是低年齡段的孩子,在意識層面上對壓力的解釋和管理能力還很弱,但在潛意識層面上逃避壓力的本能卻很強。這就使得他們雖然常常在意識層面告訴自己“趕緊寫”,但在潛意識層面因為感受到的任務太多、太難帶來的隱性壓力,感受到以往執行這些任務時伴隨的挫折情緒,而本能地想通過磨蹭和拖拉來緩解痛苦,逃避壓力。
還有一部分孩子不能快速地啟動寫作業,是因為他已經將寫作業這件事和不好的感受連接在一起了。如果我們總是在陪孩子寫作業時情緒失控,或者在陪寫作業的過程中批評、指責、嘮叨過多,那么孩子一準備寫作業,“不愉快”“好煩啊”這些負面情緒就被激活了,讓他一點也不想進入這樣的狀態。
神經能量法則,讓孩子快速進入學習狀態
心理學家肖恩·埃科爾經過一系列研究,提出了一個重要的法則—神經能量法則。他認為,神經的啟動需要能量,如果一件事情需要的啟動能量較多,那這件事情就較難啟動;反過來,如果一件事情需要的啟動能量較少,那這件事就容易被啟動。
如果把這個理論用在寫作業上就是這樣:如果某項作業特別簡單,需要的神經啟動能量很少,這個作業就很容易被啟動;如果某項作業特別難,需要神經啟動的能量很多,那么就會看到孩子坐著半天都進入不了狀態。比如讓孩子把一首詩讀一遍,啟動所需的神經能量少,孩子就會覺得很輕松,容易啟動;可是如果讓孩子背誦一篇200字的課文,啟動所需的神經能量較多,孩子會覺得很難、不愿意啟動。
根據這個理論,我們可以讓孩子從簡單的作業項目開始做,那么就能幫他盡快地啟動。如果一開始寫作業,就讓孩子做他不想做的、不喜歡的、不擅長的事,啟動就會變得更加困難。其實我們的考試也是這樣設置的,都是從簡單的選擇題、判斷題開始,再進入填空題,最后是簡答題、大題……試想,如果考試的試卷一上來就是需要啟動能量很大的應用題或閱讀題,估計大部分孩子都會被“卡”得難以啟動吧。
但是,每個孩子是不一樣的,有的孩子喜歡寫字,有的孩子覺得算題輕松,有的孩子喜歡做手工,有的孩子擅長背誦……這需要我們根據自己對孩子的了解,引導孩子先開始做那個他最喜歡或者最擅長的部分,這也就要求父母善于觀察自己的孩子,了解孩子的特點。這也就是我為什么經常勸父母慢下來,帶著“好奇”的心態不斷地去觀察孩子,發現孩子的特點。這對于提高我們的“陪學”效率,是非常重要的事。
除了讓孩子從簡單的作業項目開始啟動之外,我們還需要幫孩子化解“冰山”—把任務太多、太難所帶來的隱性壓力外化、可視化;再將太多太難的任務分解,變成小的、容易啟動的任務,減少啟動過程中的阻力。
比如當我們幫孩子把大任務分解為幾個小任務時,孩子啟動每一個小任務時所需的能量較少,就更容易啟動。舉例來說:讓孩子背下來一首詩,有點難。但我們可以把這個任務分解為:把這首詩讀三遍—背下前兩句—背下后兩句—再讀三遍—背下整首詩。這樣,孩子完成每一個小任務都不太難,幾個回合下來,就可以完成這個大任務了。完成數學作業也是一樣,我們可以把一張復雜的卷子分解為一道道的題,每完成一道題就讓孩子畫一個對鉤或者做好標記,這樣孩子就不會害怕要做完這么復雜的一張數學卷子了,他只要“攻克”自己面前的20道題就可以了。
就像汽車啟動的瞬間耗油或耗電較多,但一旦行駛起來,油耗或電耗就會下降一樣,孩子一旦啟動了學習,后邊學起來就會順暢許多。所以分解任務,從簡單的開始,讓孩子先啟動起來,是很重要的事。
善用清單法,讓孩子更專注
如果孩子今天有5項作業,他把這5項作業都記在腦子里,在做其中一項作業的時候,還在想著其他的作業,就會形成無形的壓力,也會占用大腦資源,導致他無法集中精力去完成作業。這個時候,我們可以讓孩子把大腦中的這些隱性壓力外化出來——把作業都細化后羅列出來,寫在紙上,形成清楚的、可視化清單。這樣孩子就更清楚當天的任務,也不會一邊背著古詩的時候,突然想起來還有個手抄報要做。
這樣孩子就可以集中精力每次只做一件事,壓力更小,也能夠集中大腦資源,更加專心、專注。
增加成就感,內化學習動力
如果能讓孩子在完成每一個作業項目的過程中,都能體會到小小的成就感,就會讓后續更多作業任務的執行變得更容易、更流暢。
每完成清單中的一項任務,相應地在任務旁邊打個鉤。別看這是一個很微小的動作,卻能在幫孩子啟動下一項任務時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成功做完一件事情后,我們的腦中會分泌出一種化學物質—多巴胺,它能讓人體驗到一種成功的喜悅感,感覺自己被獎賞了,打鉤正是在固化這種喜悅和成就感,使之成為孩子學習的內在動力。
行為主義心理學強調“強化”,就是不斷去強化人認為有好處的行為,孩子完成作業也是一樣,如果每完成一項學習任務都能感受到快樂,感覺自己被獎賞了,那么孩子就會更愿意去完成作業,甚至當遇到困難的時候,也能有一種“現在有點壓力,但當我完成就會很快樂”的想法。
在完成作業的時候,父母對孩子的肯定、正向反饋是非常重要的。當然這種肯定不是夸張、空洞的語言,而是真的能在孩子完成一項又一項任務的時候,從心底發出的贊美,是對他努力的肯定,是對自己喜悅心情的表達。這就要求父母能不斷地發現孩子的進步,并且是充分地信任、肯定孩子,真的是在為孩子的點點滴滴的進步開心。孩子是能感受到父母的真實情感的,當他發現父母是真的欣賞和肯定自己時,自己也會越來越接納自我,越來越有自信。
提醒:學會設置靜心環節
如果孩子是從一個興奮玩耍的狀態進入到安靜學習的狀態,是需要耗費很多能量的,再加上他啟動作業所需的能量,這可能會讓寫作業這件事變得更難。所以我并不建議讓孩子寫作業之前進行激烈的運動或者是玩電子游戲,否則孩子會更難進入狀態。或者說,我們至少需要在這兩個狀態中間加入一個靜心的環節,幫孩子做好轉換。父母也要做好心理準備,不要抱有“讓你玩都玩痛快了,還不能趕緊寫作業”的心理。
靜心環節可以包括讓孩子上廁所、喝水、吃水果、看看窗外、準備文具等方式,一邊讓孩子興奮的大腦神經平復下來,一邊也讓孩子的身體有所休息,之后,孩子就能夠平靜又有力量地啟動學習狀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