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新平:1967年出生,中共黨員,武漢市武昌區張新平美發技能大師(技能名師)工作室領辦人。他深耕美發行業30余年,是湖北美發行業的領軍人物,為行業培育輸送了上萬名專業人才。
2024年11月30日下午,武漢國際博覽中心,湖北省第二屆職業技能大賽“荊楚絕技絕活”和優質勞務品牌展演展示活動現場,張新平動作流暢,一氣呵成,一個個簡約時尚的發型呈現在大家面前,讓人眼前一亮。
一把剪刀,一把梳子,張新平一握就是30余年。從鋼筋工轉行到美發行業,從半路出家到美發大師,張新平用熱愛和匠心,書寫了不平凡的人生。
從“剃頭匠”到國家級大師
20歲之前,張新平從未想過自己的工作會和理發沾邊,直到所在的建筑公司倒閉,他才明白過來,必須掌握一門安身立命的手藝。一番考慮后,張新平決定學習美發技術。他從學洗頭開始,一雙手整天泡在水里,手指裂開是常有的事;練習修剪時,胳膊累到抬不起來……
“剛開始拿剪刀,使用的角度和力度不對,有時候還會剪到手。”張新平到專業的美發培訓學校系統學習,只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就掌握了操作技能。
他深知,掌握基本技能還不夠,繼續學習才能提高技術。他白天在店里理發,晚上就跑到其他理發店“偷師”。
“那段時間,我經常在武漢的各個理發店轉悠,看到或者聽說哪個師傅發型弄得好,我就帶著家人以顧客的身份在店里排隊,看師傅們怎么剪、怎么吹、怎么燙染,學到新技法后,再回去自己琢磨和練習。”張新平回憶。
憑著刻苦鉆研的精神,張新平終于練就了精湛技藝。與此同時,他收到了來自美發培訓機構的橄欖枝,邀請他做培訓講師。
成為講師后,張新平對自己的手藝要求更高。一攢到錢,他就去購買美發的書籍,或是去全國各地參加培訓班。
到現在,張新平還記得當年在廣州進修的場景。“那是我第一次接觸到美國設計發型理念,科學的方法、時髦的發型、先進的教具,帶給我很大的震撼。”張新平十分珍惜學習的機會,像海綿一樣快速吸收知識。
在廣州的那段時間,張新平不僅學習了四大層次技術剪發、盤發等發型,還打開了眼界和思維,他深刻地意識到理發師不僅是剃頭匠,而是形象設計師。
此后,張新平不斷精進技法,在國際賽事中屢獲佳績。他考取高級技師,擔任中國國家級美容美發評委,湖北省美容美發協會常務理事,湖北省職業技能鑒定考官,世界技能大賽裁判……琳瑯滿目的榮譽證書,裝滿了他工作室的柜子。
用技藝回報社會
雖然是國家級美發大師,但在張新平工作室,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凡是70歲以上的老人到店理發,分文不收。
這是張新平和社區的約定,這個約定源于進社區義剪活動。近年來,張新平多次帶隊走進湖北大學社區、水岸國際社區、月亮灣社區等徐家棚街道所轄的社區,為居民義務理發。在志愿服務中,張新平了解到,老年人一般都比較節省,社區缺乏平價理發店,理發成了他們的一大難題。張新平開始免費為社區老人理發,不定期在社區開展義剪活動,并為行動不便的老人提供免費上門服務。
每次在社區義剪時,張新平團隊的攤位前總會排起長長的隊伍。看到老人們剪完頭發,臉上露出滿意的笑容時,張新平也感到很快樂。他說:“我是黨員,通過實際行動幫助有需要的人、回報社會,是我的心愿。”
張新平出生于黨員之家,2012年,他加入中國共產黨。黨員身份是一種光榮,更是一種責任。張新平希望能把和老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理發技藝發揚光大,推動美發行業健康發展。
當前,美發行業競爭激烈,很多理發店過度推銷,忽視理發技術。針對這些問題,張新平一直在呼吁行業回歸技術,并研發新的美發教學系統。
“目前,國際上通用的四大美發門派都是國外的,為什么我們不能做自己的美發系統?”張新平提出定位定向定尺寸裁剪系統,創造了獨特的剪發技術。如今,他計劃著編寫教材,讓更多年輕理發師學習傳統技藝,傳承匠人精神。
身為武漢市美容美發協會黨支部宣傳委員,張新平還積極通過協會吸納優秀青年人才加入中國共產黨,培養美業新生代。
培養萬余名徒弟
“在這個區域,從這個方向剪……”1月13日,張新平工作室,幾個徒弟圍在一起,觀摩張新平在“頭模”上的操作。
張新平致力于帶徒傳技,先后培養出4名湖北省技術能手,教授了上萬名學生,為美發行業輸送了一大批優秀人才。湖北省技術能手李想就是其中之一。李想在恩施經營著一家私人定制發型工作室,在一次行業交流中,他認識了張新平。張新平十分關注像李想一樣的年輕理發師的成長,時常鼓勵他們多參加比賽。
2023年,李想報名參加湖北省工匠杯美容美發職業技能大賽,比拼男士無縫剪吹和新娘競賽盤發兩個項目。然而,距離比賽還不到一個月,李想還完全不會盤發,他向張新平尋求幫助。
“你到我的工作室來,我教你!”張新平根據李想的情況,制定專業訓練計劃,手把手教他,經常陪他一起練習到凌晨。在張新平的悉心指導下,李想最終奪得亞軍,獲得“湖北省技術能手”稱號。
張新平的學生中,還有一些是殘障人士。對于這些學生,他一樣傾囊相授。這一善舉源自10年前的一次經歷。當時,張新平的朋友找上門,希望他能收下聾啞人小李(化名)當學徒。樂于助人的張新平看到小李后,便答應了。
這是張新平第一次教聾啞人手藝,比想象中更難。小李聽不見,也不能說,只能依靠文字交流。有時候,一個看似簡單的操作,張新平需要反復比畫,講解幾十次、甚至上百次。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日復一日的教學中,小李掌握了理發技藝。
張新平對待聾啞人學徒,就像對自己的孩子一般,不僅教他們手藝,還關注心理變化,及時疏導情緒。“能夠盡我所能幫助殘疾人學習一技之長,開啟新生活,我覺得很有意義。”張新平說。
武昌區人力資源局為張新平技能大師工作室授牌后,張新平感覺肩上多了份沉甸甸的責任。此后,他更加關注對技能人才的培養,重點面向美發從業人員、殘障人員和貧困地區就業重點對象開展技能培訓。近3年來,累計開展培訓3000余人次,參加培訓的學員遍布全國各地。
張新平的經歷,生動詮釋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干一行、愛一行,擇一事、終一生,美發已經成為張新平為之奮斗的事業,他說:“黨和國家對技能人才越來越重視,只要腳踏實地的努力,一定能活出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