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業樓宇,刷新著城市天際線。在宜昌高新區腹地,一座以孵化器為主的商業樓宇——三峽云計算大廈,屹立在川流不息的發展大道旁。
200余家企業、3000余名員工聚集的“治理命題”,不斷激發著樓宇的“紅色內核”。
黨建工作做實了就是生產力,做細了就是凝聚力,做強了就是競爭力。三峽云計算樓宇黨建綜合體持續探索“黨建有廣度、服務有溫度、幫扶有力度”治理模式,助推樓宇經濟高質量發展。
建組織 百米高樓奏響“大合唱”
百米高樓內,245家企業入駐,產業集聚、企業匯聚、人才廣聚。
然而,在這樣龐大的“垂直社區”,治理難題隨之而來。
“樓內企業涉及各行各業,部分企業黨組織又‘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宜昌云計算孵化器黨支部書記、中開院(宜昌)云計算孵化器總經理助理高洲頗為頭疼。
為凝聚樓宇治理合力,宜昌高新區毅然作答——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必須依靠黨建引領,上演一場樓內破冰。”
如何協同聯動,激發各方主動性,求得“最大公約數”?
2022年,在宜昌高新區黨工委黨建工作部、北苑街道黨工委指導下,樓內廣泛開展“組織找黨員、黨員找組織”活動,整合分散的黨建力量資源,建立數據信息庫。
次年,隨著三峽云計算大廈樓宇黨建綜合體的成立,“街道黨工委—樓宇黨建綜合體—企業黨組織”的網格黨建架構搭建成形。街道黨工委副書記任第一書記、孵化器公司負責人任書記、片區民警任副書記,產權單位、物業公司、龍頭企業等7家代表性企業的黨員擔任委員。
眼下,包含特色黨建活動、階段工作總結、企業需求對接等議程的季度聯席會已成常態;三峽云計算大廈籃球聯盟、志愿服務聯盟等樓宇社團相繼組建。
“經濟發展到哪里,黨建工作就跟進到哪里。”宜昌高新區黨工委黨建工作部相關負責人說,“樓宇經濟,已成為我區產業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我們一定要將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不斷轉化為樓宇治理優勢、發展優勢。”
強主責 “按鎖配鑰”解發展痛點
作為被孵化的主要對象,科技型初創企業往往都有“企業社恐”。
“我們就像不善言辭的理工男。要論埋頭搞技術,絕對是一把好手,而拓展市場、渠道,是我們最大的痛點。”湖北納新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羅新說。
做好樓宇黨建,要堅持“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其中的關鍵是怎樣“按鎖配鑰”。
點燃新質生產力“紅引擎”,激發樓宇經濟高質量發展“活細胞”,打造科技企業茁壯成長“強磁場”——黨建+孵化,就是實現高質量黨建與高質量發展的這把“紅色鑰匙”。
2023年上半年,羅新和同事積極參加樓宇黨建、文體、志愿服務等活動,與樓內科爾軟件、泓燁智能、中潤高科等鏈上公司打成一片,結為兄弟企業;
當年7月,時機成熟,樓宇黨建綜合體鏈接外部資源,組織上述軟件開發類企業前往本地龍頭客戶參觀學習,并進行商業對接;
去年5月,首屆“云算杯”職業技能大賽開幕,業內大咖云集。通過賽事平臺,樓內企業的看家本領從“埋在飯里”到“亮在桌面”;
……
一場場量身定制的活動,一步步瀝盡心血的孵化,為湖北納新的發展壯大插上了騰飛的翅膀。短短5年,這個起初僅有幾人的初創企業,成功邁入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的行列。
樓宇黨建綜合體持續強化孵化服務,不斷拓展責任邊界,為樓宇注入“紅色動能”。目前,樓內已培育規上企業12家、專精特新企業3家、高新技術企業43家。
優服務 “小企業”有了“大家長”
樓內企業小的只有兩間辦公室,大的不過一層樓,個性化需求多樣。
“如果說孵化器是初創企業的導師,那么黨組織就得當好他們的家長。”北苑街道黨工委副書記盛況說。
一場春風化雨般的家庭式關懷,紅遍樓宇。
建家園,優陣地——
去年年底,三峽云計算大廈紅色驛站升級亮相,與現有孵化展廳深度融合,成為窗口接待、企業展示、信息發布、黨員職工活動的共享空間。
在職能部門、樓宇企業和社會資源的共同助力下,樓內已擁有共享會客廳、共享瑜伽室、共享閱覽室等一系列便企服務空間。
選家長,強隊伍——
去年10月,得偉君尚(宜昌)律師事務所的黨員律師在“掃樓普法”時,了解到一家鄰居企業陷入勞資糾紛,及時送上法律援助。
通過街道選派黨建指導員、社區入駐網格政務員、企業整合專家型黨員,樓宇優選黨員服務隊伍,將以往的“企業找服務”轉變為“上門送服務”。
善傾聽,辦實事——
“再也不用等到晚上7點后才能下班了!”湖北中潤高科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周海軍說。原先,下班車輛會與社會車輛“狹路相逢”,大廈出口在晚高峰成了“腸梗阻”。
聞訊,樓宇黨建綜合體聯合交管、城管、市政等部門召開議事協商會,經現場查勘、研究后,增設紅綠燈并優化車輛出口通道。
“我們雖然不是大廠,但擁有黨組織這一堅強依靠!”溪旭控股(湖北)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洪宇航說,“黨組織給予的強大力量,讓我們在樓里上班很舒心,也很自豪。”
2023年至今,樓宇黨建綜合體累計服務企業658家次、服務人數1220人次。
融治理 “樓上樓下”雙向奔赴
每一座商業樓宇,都深深融入所在的街區和社區。讓治理效能“拓樓出圈”,“紅色天際線”才能真正成為城市之中的“黨建高地”。
宜昌高新區依托街道“大工委”、社區“大黨委”,將樓宇成熟的治理經驗逐步融入城市社區,賦能基層治理。
治理力量既能“請進來”,也要“走出去”。
正值寒冬臘月,樓內企業和黨員成立暖冬服務隊,問需于民,精準對接社區需求,為困難居民送上慰問物資。
“如果說‘垂直治理’模式是樓宇黨建的1.0版,那么從樓宇走向樓域的‘全域治理’模式,便讓樓宇黨建邁入了2.0版。”宜昌高新區黨建工作部相關負責人說。
近年來,樓宇黨建綜合體與屬地葉家壩社區黨總支積極開展黨建聯建,影響力不斷向社會延伸。樓宇內的“兩新”組織有序承接小區公共、公益和便民服務,最終實現全域融合。
北苑街道黨工委委員、組織委員胡雨虹深有感觸:“企業與我們的互動明顯增加,基層治理的‘紅色細胞’被大大激活。”
樓宇紅領驛站編入屬地黨群服務陣地體系后,就近就便向居民群眾、新就業群體開放,實現區域內黨群服務站點資源聯動、功能優化;區域治理協商議事平臺上線,推動樓宇和企業積極參與社會事務、自覺承擔社會責任。
在宜昌高新區不斷深化樓宇、社區“全域融合”黨建機制下,雙方形成雙向奔赴、相得益彰的良好化學反應。大家一起共建配套設施、共享發展紅利,優勢互補、抱團治理、共建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