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利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近年來,監利市大力推行“一社聯百村”模式,采用市場化手段,以農業社會化服務方式,在市場主體和村集體、農戶之間建立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實現了三方共贏。
明晰責權利
合作社是市場主體。合作社掌握信息、開拓市場,把利用地方優勢發展特色農業、綠色農業與通過深加工延長農業產業鏈結合起來,打響監利農業品牌。合作社不僅提供農業社會化服務,還直接與廠家談生意,降低農資成本,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村集體是協調員。農村基層黨組織在“一社聯百村”農業合作經營實踐中,發揮著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保證國家“三農”政策的落實,協調合作社與村集體、農戶之間的合作關系,確保雙方的利益得到保障。同時,村集體還通過參與利潤分配,獲得了穩定的收入來源,有利于集體經濟發展壯大。
農戶是參與者。農民在農業生產中,不再是“單打獨斗”,而是加入到規模經營中,農戶通過流轉土地、托管服務或土地入股等方式參與糧食生產,擺脫了望天收的局面,增強了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獲得了較為穩定的收入。
破解種糧難題
農資供應讓利。合作社利用規模優勢,采取農資團購供應,農戶可以享受優質低價農資。此外,合作社還可為農戶先行墊付農資,在糧食收獲后結算費用,讓其輕裝上陣。
生產合作返利。對于以土地入股的對象,合作社鼓勵農戶適當參與田間管理,雙方約定每畝以1200斤濕谷為基數,超過部分農戶得利70%,合作社得利30%,有效調動農戶的管理積極性;對有農機的對象,合作社鼓勵其“帶機入股”;對于普通農戶,從農資采購、糧食種植、收割烘儲等各個環節,都可自行選擇是否與合作社進行合作,合作社則根據農戶參與程度按環節進行返利。
結算分紅得利。“3010”分配模式是在最后結算環節的利益再分配,與尚禾合作社合作的農戶在農資供應、生產合作兩道環節實現節本增收后,還能再次參與尚禾合作社利潤的結算分紅;對合作社而言,雖然留存利潤占比降低,但可以通過服務更多的村社和農戶,實現得利總量的穩健增長。
共念致富經
夯基壘臺,推動適度規模經營。堅持問計于田。建立農技專家工作站,聘請水稻專家,通過現代產業基地的科技示范,引導農戶自主改變傳統種植模式。對水源條件較差的農田引導農戶進行稻蔬種植,對低湖田引導農戶進行稻鴨、稻蝦共生種養。堅持問需于民。建成以水稻集中育秧為平臺,集農資連鎖供應、農機綜合服務、測土配方施肥等為一體的現代科技農業經營主體,打造從一粒種子到餐桌的水稻全產業社會化服務鏈。堅持問效于鏈。通過村社共建、吸資入股、招商聯姻等方式,搭建以尚禾合作社為頭雁,帶動30個農業經營主體,服務周邊100多個村的合作機制。
強化功能,提高糧食生產效益。找準“領頭雁”。隨著發展規模越來越大,管理難度隨之增加,村集體黨組織的作用越來越重要,“領頭雁”善于打開群眾心結,“萬事通”熟悉村情民情,“活地圖”了解田地分布。推廣“田保姆”。合作社采用“分季合作法”,引導農戶種植再生稻、雙季稻,由其免費提供價值200元/畝的保姆式服務,并負責按市場價收購稻谷,第一季收入歸農戶所有,第二季收入歸合作社。打造“存儲庫”。“農資庫”為農戶與貧困戶提供農資擔保和農技指導服務,解決在糧食種植時面臨的資金困難與技術難題;“農機庫”有各類農機手167名,農業機械477臺,為農戶提供糧食種植機械化服務;“土地庫”量身定制提供土地流轉、土地托管、土地入股服務;“糧食庫”以高于市場價格收購稻谷,提供糧食儲存業務,幫助解決糧價低、賣糧難問題。
(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