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它悄無聲息地潛伏在我們的生活中,與我們的日常習慣、生活方式息息相關,一旦發難,便可能帶來致命的威脅。它就是鮮為人知的“隱形殺手”——急性肺栓塞。相關數據顯示,每1000人就會有1人發病,10%—30%的患者在確診后1個月內發生死亡,三分之一的確診患者10年內將再次發病。今天,讓我們一同揭開這位“隱形殺手”的神秘面紗,深入了解它的真面目、發病機制以及如何有效預防與治療,讓急性肺栓塞無處遁形。
▎一起認識這個“隱形殺手”
急性肺栓塞是一種可能危及生命的疾病,是由內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動脈主干或其分支所引起的臨床和病理生理綜合征。這些栓子多為血栓,但也可以是羊水、脂肪、腫瘤組織等其他物質。當這些栓子阻塞肺動脈時,會導致肺循環障礙,進而影響全身的氣體交換和血液循環,嚴重時甚至威脅生命。
肺血栓栓塞癥是肺栓塞最常見的類型。下文所講肺栓塞均指由血栓引起的肺血栓栓塞。
長期臥床或下肢制動者(如下肢骨折、手術后患者),久坐不動的人群(如長途旅行乘客、辦公室白領),患有慢性心肺疾病、惡性腫瘤、靜脈曲張等疾病的患者,妊娠期及分娩后的女性以及口服避孕藥或接受激素替代治療者皆是易罹患肺栓塞的高危人群。
▎急性肺栓塞常來勢兇兇
呼吸困難:這是急性肺栓塞較為常見的癥狀,患者可能突然感到呼吸費力,嚴重時會有窒息感。
胸痛:患者可能會感受到胸痛,這種疼痛可能是胸膜性疼痛或心絞痛樣疼痛。
咯血:部分患者會出現咯血,血量從痰中帶血到大量咯血不等。
暈厥:大塊栓子堵塞肺動脈主干時,可因肺動脈嚴重阻塞導致腦供血不足而引發暈厥。
其他癥狀:如發熱、心動過速、下肢腫脹或疼痛等。
需要注意的是,急性肺栓塞的癥狀因人而異,有些患者可能僅表現出輕微的癥狀,而有些患者則可能迅速出現嚴重并發癥,如心搏驟停、肺梗死等。
▎易與其他疾病混淆,正確診斷至關重要
靜脈血液淤滯、靜脈血管內皮損傷和血液高凝狀態是急性肺栓塞的3個主要發病原因。在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下,下肢深靜脈或其他部位會形成血栓。當血栓脫落并隨血液循環進入肺動脈時,就會阻塞肺動脈或其分支,導致肺循環障礙。
由于急性肺栓塞的癥狀缺乏特異性,且容易與其他疾病混淆,包括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肺炎、胸膜炎、氣胸、主動脈夾層等。因此,診斷急性肺栓塞的過程中,臨床醫生須綜合考慮患者的病史、臨床表現、輔助檢查結果等多方面因素,判斷患者是否有手術、創傷、長期臥床等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危險因素,并注意患者是否有呼吸急促、肺部濕啰音、胸膜摩擦音等體征。
必要時可輔助心電圖、肺動脈造影、放射性核素肺通氣/血流灌注顯像等輔助檢查。其中肺動脈造影目前是肺栓塞的一線確診手段,可以直觀地顯示段以上肺動脈內的血栓的位置、大小。
▎多種措施對抗“隱形殺手”
急性肺栓塞的治療原則包括緊急處理、抗凝治療、溶栓治療、介入治療和手術治療。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臨床治療中綜合運用這些治療方法,可提高治療效果,降低死亡率。
緊急處理:當患者被確診為急性肺栓塞時,首先要讓患者保持絕對臥床休息,避免劇烈活動,防止血栓再次脫落,給予吸氧以改善缺氧癥狀,維持患者的生命體征穩定,迅速建立靜脈通道,為后續治療做好準備。
抗凝治療:抗凝是急性肺栓塞治療的基礎。通過抑制血液凝固,可防止血栓進一步擴大和新的血栓形成??鼓委熗ǔP枰掷m一段時間,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確定治療時長。在抗凝過程中,要密切監測患者的凝血功能。
溶栓治療:對于一些嚴重的肺栓塞患者,則可能需要進行溶栓治療。溶栓可以迅速溶解血栓,恢復肺組織的血液灌注。但溶栓治療有一定的風險,可能導致出血等并發癥,因此需要嚴格掌握適應證和禁忌證。
介入治療:在某些情況下,如患者不適合溶栓治療或者溶栓治療失敗,便可以考慮介入治療。介入治療包括導管碎栓、抽吸血栓等方法,可以直接去除血栓、恢復血流。介入治療需要專業的技術和設備,且也有一定的風險。
手術治療:對于極少數病情極為嚴重,經過上述治療方法無效的患者,可能需要進行手術治療。手術治療主要是肺動脈血栓摘除術,但手術風險極高,需要嚴格評估患者的身體狀況和手術適應證。
▎做到這些遠離“隱形殺手”
預防急性肺栓塞的關鍵在于減少血栓形成的危險因素,日常生活中應做好以下幾點。
避免久坐不動:長途旅行時,應每30—40分鐘起身活動,或進行下肢肌肉放松按摩。在辦公室工作時,也應定時起身活動,避免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
健康生活方式:戒煙、戒酒、均衡飲食、適量運動、控制體重等措施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環,降低血栓形成的風險。
關注特殊人群:對于長期臥床、手術后患者、妊娠期及分娩后的女性等高危人群,應給予特別關注,采取必要的預防措施,如穿戴醫用彈力襪、使用抗凝藥物等。
定期體檢:對于有家族血栓病史的人群,建議進行遺傳咨詢和定期檢查,以便及時發現并采取預防措施。
急性肺栓塞的發病率和病死率并非不可控制,只要我們了解其癥狀、診斷方法、治療和預防手段,就能有效地應對這個“隱形殺手”。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通過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癥狀及時就醫,更好地預防和對抗這個潛在的健康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