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強調,要“堅持不懈做好以文化人工作”。2024年10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二十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始終堅持文化建設著眼于人、落腳于人”。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文化與人的關系。推進文化建設,要悟深悟透以文化人的內涵,堅持不懈做好以文化人工作。離開人,文化建設就會失去最根本的意義。
“化”字的本義是變化,指由一種狀態變為另一種狀態。《易經》有云,“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闡明可以通過各種文化形式來轉變人,以實現對天下的影響。古往今來的歷史無不證明,正能量的文化形態不僅能提升個人的文化素養,還能促進社會發展。由此看來,以文化人的理念,與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這一原理是完全契合的。如今,“文”的種類越來越豐富,“化”的方式日新月異,但以文化人的本質沒有變。以文化人就是要著眼于人、落腳于人,滿足人的文化需求、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
以古人之見,“文”之所以能“化成天下”,主要是因為其可以“載道”。宋代理學家周敦頤在分析“文,所以載道”時指出,“文辭,藝也;道德,實也。篤其實,而藝者書之,美則愛,愛則傳焉”。這是指運用富有藝術性的文辭來傳達深刻的道德內涵,容易被人接受和喜歡,也因此能更久遠地進行傳播。周敦頤所說的“文,所以載道”之“道”,主要指道德。此外,“道”還體現為抽象意義的方法、規律、學說等。如今,“文”的內涵和功能不斷豐富,“文”所載之“道”可以崇德、明理、抒情、立志、增信。以文化人,就是要通過文化以德育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志勵人、以規正人等。我們要堅持以文化人、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遠大的理想激勵人、以豐富的智慧啟迪人、以真摯的情感關愛人、以勇敢的品格塑造人、以和諧的理念團結人,不斷傳遞真善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因為文以載道,所以推進文化建設必須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使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
文化重在化人,但能否真正用文化引導人們堅定理想、塑造靈魂、涵養品德、砥礪人格,要看“化”的水平高低。要讓以文化人“化”得合情理、“化”得受歡迎、“化”得效果好,這對我們的文化工作水平是一個考驗。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潤物細無聲,運用各類文化形式,生動具體地表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高質量高水平的作品形象地告訴人們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惡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贊揚的,什么是必須反對和否定的。”以文化人,不能空洞說教,而是要“潤物細無聲”。“化”的過程應是運用各種精神文化產品慢慢影響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判斷、道德情操的過程。當前,面對深刻變化的思想觀念、紛繁復雜的文化生態、良莠不齊的信息、快速的生活節奏,我們必須提高“化”的水平,讓人們在以文化人的過程中喜歡聽、愿意看,聽了懂、看了信。以文化人是一個久久為功的過程,文化工作者要有信心、真心、熱心、愛心、耐心,力戒急躁毛躁、簡單粗暴。只要堅持不懈,必然能“化”有所成。
(摘編自《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