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促進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為解決農村低收入群體、閑散勞動力的就近就業和增收問題,浙江省臺州市從2021年開始探索黨建引領“共富工坊”建設,通過黨委(黨組)主導、組織部門牽頭,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以黨建聯建機制為牽引,引導企業黨組織與農村黨組織結對共建,發動企業將產業鏈、生產加工環節布局到農村,建設各種類型的工坊,持續擴大黨建領富、產業促富、鄉村共富的綜合效應。
堅持黨建引領
充分激發黨組織“牽引力”
黨建引領凝聚組織合力,是“共富工坊”的重要優勢。黨建引領“共富工坊”建設是一項系統性工作,涉及的主體多元、要素多樣。近年來,臺州市始終堅持以黨建為魂,注重發揮黨組織領導作用,強化統籌協調,不斷把黨建優勢轉化為共富勝勢。一是高位推動凝聚合力。臺州市將“共富工坊”建設納入共富示范先行建設全局,注重黨組織牽引,建立健全工作目標、建設管理、政策保障、考核評價體系,同步指導縣鄉完善相關推進機制,形成上下聯動、齊抓共促的工作格局。二是黨建聯建激發活力。“共富工坊”一頭連著企業,一頭連著村和社區,只有以黨建聯建為牽引,才能全面打通工坊的產業鏈、服務鏈、人才鏈。因此,臺州市持續深化農村黨組織和企業黨組織結對共建,全面梳理本地資源、供給需求、政策支持、農村低收入群體和閑散勞動力“四張清單”,開發工坊數字化應用,推動供需精準匹配、資源精準配置。依托農村黨組織和企業黨組織設立工坊黨小組,加強對工坊的政治引領、運維管理和安全監督。三是提升精準服務能力。臺州市探索構建“市級綜合中心—縣級分中心—集中區域站點”綜合服務體系,創新推出“東塍模式”,建立“‘共富工坊’幫幫團”制度。
聚焦增收致富
持續增強共富“新動能”
黨建引領推動富民增收,是“共富工坊”的初心所在。立足于技能型社會建設,臺州市“共富工坊”的探索實踐既堅持公益性托底,也注重強技能、助增收,幫助農村低收入群體、閑散勞動力吃上“技術飯”、端穩“致富碗”。一是產訓全面融合。“富民一方”先要“賦民以方”,不僅需保證農民在工坊“有活干”,還需在提升農民致富本領上下功夫。圍繞“學在工坊、用在工坊”,引入職業院校、科研院所等單位的優質資源,打造工坊人才實訓基地,構建“縣級培訓基地+鎮街服務中心+村企培訓點”的職業技能培訓圈。二是技薪深度掛鉤。會同人社部門、行業協會,專門建立面向工坊從業人員的技能評價體系,實施專項職業能力鑒定,支持關聯企業或引進第三方機構開展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引導企業將有一定技術門檻、勞動附加值較高的生產環節轉移到工坊,推動技能人員的技能等級與薪酬待遇掛鉤。三是人才下沉入坊。統籌推進引才入坊、以坊育才,引導科技特派員、企業技術人員等專業力量和優秀鄉土人才“進坊指導”“入坊教學”,通過開展“點單式”“顧問式”服務,推動工坊成為現代新農人孵化基地、鄉村技能創富平臺。
強化利益聯結
不斷做強多贏“共同體”
黨建引領強化利益聯結,是“共富工坊”的關鍵所在。圍繞工坊立得穩、轉得久的目標,臺州市始終注重內生性,推動“農民+企業+村集體”聯營增收,以多方共贏推動工坊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一是促農民增收。只有家門口有錢賺,農民才肯在工坊長久干。在區域布局上,注重向重點村延伸,大力推進工坊在集體經濟薄弱村、高山海島村的覆蓋,實現鄉村振興重點幫促村工坊全覆蓋。在幫扶對象上,注重向低收入農戶拓展,把農村靈活就業群體、留守老人等作為重點關注對象,將低收入農戶“一對一”協調到工坊就業。在運營上,注重向惠農性傾斜,建立“農戶入股+保底收益+股權分紅”機制,把更多的工坊收益留在農村。二是促企業增效。在工坊,企業不僅能夠展現社會擔當,更能夠實現降本提能。針對參與工坊建設的企業,推動出臺融資服務、場租補貼等系列政策。發動律師、會計師、稅務師等入企提供專業服務,鼓勵金融機構推出專項優惠貸款、商業保險等服務。三是促集體增富。壯大村集體經濟不僅是推進鄉村共同富裕的重要內容,更是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凝聚力、號召力的保障。把工坊作為強基固本的陣地,探索股份眾籌、片區聯建等“持股聯合體”模式,發揮“強村公司”實質性作用,推動村集體通過閑置場地出租、資金資源入股、參與運營管理等方式,從工坊獲得一定比例的集體經濟收益,從而做到“建一家工坊、富一村百姓、惠一方集體、強一地組織”。
注重產業發展
更加穩固工坊“壓艙石”
黨建引領促進產業發展,是“共富工坊”的重要支撐。依托產業鏈優勢和自然資源稟賦,臺州市始終錨定工坊“共富”目標,凸顯工坊“產業”特質,堅定走規范化、品牌化、特色化道路。一是強化標準帶動。標準引領是規范工坊建設運營的必然之舉。發布工坊建設運行地方標準,構建覆蓋工坊“全生命周期”的政策支持體系。做好工坊星級評定和分級分類管理,每半年進行調度評估,實行“上星”“摘星”動態調整,確保工坊整體效能。二是強化品牌驅動。著眼拓展產業增效空間,深化品牌牽引效應,推動工坊由“土字號”向“品字號”轉變,讓工坊產品既“做得好”又“賣得火”。三是強化村企互動。工坊的建設在村、興旺靠企,只有實現村企“雙向奔赴”,才能激發工坊運營活力。大力實施“紅鏈強村、項目興村”計劃,深化片區組團、“飛地”抱團模式,在鞋帽服飾、五金加工等優勢產業鏈上沿鏈嵌入建設工坊,推動產業鏈整鏈協同、上下貫通。堅持滿足企業所需、因村施策的原則,充分發揮黨組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全面整合并用好企業訂單、技術、物流等資源,優化區域工坊布局,統籌分配工坊訂單,打造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工坊集群。
(作者系浙江省臺州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摘編自《中國組織人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