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1914年看上去風平浪靜,但歐洲戰爭的爆發卻出人意料。1914年6月28日,1名來自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奧地利屬國)的年輕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在薩拉熱窩刺殺了奧匈帝國世襲大公弗朗索瓦·斐迪南及其妻子。盡管這一罪行引起了普遍反對,但幾乎沒有人能預料到會產生嚴重后果。然而,德國慫恿奧匈帝國趁機教訓塞爾維亞,卻啟動了一個無人能夠阻止的機制。短短1個月內,史無前例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硝煙彌漫在全球3個大陸的上空。
在薩拉熱窩事件發生之前,英法、英俄相繼簽訂了規定各自殖民地或屬地范圍的條約,英法俄“三國協約”形成;德奧也因共同的利益而結成同盟。薩拉熱窩事件點燃了協約國和同盟國之間原本橫亙已久的火藥包。
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7月29日,俄國宣布對奧匈帝國進行部分動員,決定出兵援助塞爾維亞;7月30日,俄國再次下令進行總動員。7月31日,德國宣布進入“戰爭危險狀態”。8月1日,德國向俄國宣戰,并向法國提出最后通牒,要求其在德俄發生戰爭時保持中立。法國拒絕,并進入總動員。
法國政府的總動員令是在8月1日下午4點45分由陸軍大臣和海軍部長頒布。內容是:“陸軍和海軍:根據共和國總統令,命令動員陸軍和海軍,并征用補充這些軍隊所需的牲畜、車輛和馬具,動員的第一天是1914年8月2日星期日(注:海報中該日期為手工填寫),所有負有軍事義務的法國人都必須遵守動員手冊的規定,否則將受到法律的嚴厲懲罰。本命令適用于以下范圍的所有人員:1、陸軍,包括殖民地軍隊和輔助部隊人員;2、海軍,包括經過軍籍登記的海員和海軍兵工廠人員。民事和軍事當局負責執行本法令。”
這份《總動員令》由國家出版局編印成海報,在當日便迅速發往全國城鄉各地張貼。當時法國有3900萬人口,自1913年實行延長兵役期限的兵役制改革后,一般情況下即保持了80余萬的現役兵員。此次總動員于8月15日左右完成,全國動員組織了21個軍團,共計130萬人。參戰各國(除英國外),在進入戰爭之前,也都進行了總動員,動員組織的兵力共達數千萬,其中德國動員了41個軍團(170萬人),這在歷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早在戰爭爆發之前,德國總參謀長阿爾弗雷德·馮·施里芬就已制定了以速戰速決為主要特征的“施里芬計劃”:先利用德國發達的鐵路網,集中優勢兵力在6周內打敗法國,然后將部隊調往東線進攻沙俄。與此相對應,法國也制訂了以2個集團軍齊頭并進,一舉收復普法戰爭后被割讓給德國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兩省的“17號計劃”(PlanXVII)。但戰事的發展卻出乎這些軍事家意料,使得這2個計劃皆不可行。
1914年8月2日,德軍出兵中立國盧森堡,以取得盧森堡的鐵路網。8月3日,德軍對比利時不宣而戰,8月7日攻克列日要塞,至8月9日成功攻占了比利時全境。8月21日開始德軍兵分5路攻向法國北部,在德軍步步緊逼之下,法軍和英軍節節后撤。
與此同時,法軍在阿爾薩斯-洛林的攻勢遭到了災難性的失敗。8月19~20日的洛林戰役,法軍在2天內損失了2萬多人。
到8月底,德軍先頭部隊已抵達距離巴黎市中心僅40km的地方,巴黎陷于危險之中,法國政府緊急撤離,遷往波爾多。為了保衛巴黎,戰爭部長阿道夫·梅西米(AdolpheMessimy)任命已退休的老將約瑟夫·加列尼為巴黎軍事總督,讓其擔負守衛巴黎的任務。加列尼將軍不負眾望,上任后立即發布通告,安撫巴黎百姓,使這座城市很快進入防御狀態。
9月初,法軍主力向南后撤250km,抵達馬恩河谷,此時長途行進的德軍步兵已疲憊不堪,戰斗力大減,總司令約瑟夫·霞飛將軍抓住契機重新排兵布陣,于9月6日開始在馬恩河谷發起全面反攻,使形勢很快出現逆轉。孤軍深入的德軍先頭部隊被法英聯軍分隔包圍,多面夾擊,陷入潰敗。在此情勢下,德軍統帥部為避免進一步損失,只得宣布全線撤退,結果被法軍反推了65km。
馬恩河戰役從9月5日開始,至9月12日以法國取得勝利而告終。交戰雙方先后投入兵力將近200萬人,傷亡人數30萬以上。其中,法軍陣亡2.1萬人,受傷12.2萬人;德軍陣亡4.3萬人,受傷17.3萬人。此后,德軍只得轉入戰略防御,固守埃納河一線,戰斗演變為陣地戰,西線戰場陷入漫長且令人恐懼的塹壕戰僵局。
在馬恩河戰役期間,巴黎還發生了一件令人稱道、帶有傳奇色彩的故事,即“馬恩河出租車”故事。當時戰情緊急,如何以最快速度將軍隊送往前線成為決定勝敗的關鍵。巴黎軍事總督加列尼將軍忽然想到巴黎城內的出租車可以利用,于是下達緊急命令,征用出租車運送兵員。9月6日晚,被共和國衛隊和巴黎警察在大街上臨時征用的630輛出租車被集中到巴黎榮軍院,統一開往103和104步兵團駐地,排成長隊陸續將6000多名官兵運送到前線。征用的出租車均為老式雷諾汽車,這些車被人們贊譽為“馬恩河出租車”,這一舉措也開創了世界軍事史上第一次使用汽車運輸兵力的先例。
馬恩河戰役的勝利,使霞飛和加列尼兩位將軍名聲大振。霞飛一直意志堅定臨危不亂,值得稱贊。時任巴黎衛戍區司令的加列尼將軍被譽為“巴黎的拯救者”。博物館展出了霞飛將軍的肖像畫、加列尼將軍的制服,以及他臨危受命以巴黎軍事總督、巴黎衛戍區司令名義發布的保衛巴黎的通告。
另外,博物館還展出了一門德軍420mm重型攻城火炮模型、炮彈以及與之相關的圖片。該火炮昵稱“大貝莎”(grosseBertha,制造商阿爾弗雷德-克虜伯女兒的名字),由德國軍火制造商埃森克虜伯公司制造,口徑420mm,長10m,寬4.7m,質量42.6t,最大射程9300m。發射穿甲彈、高爆彈和中爆彈3種類型炮彈,一般長度1.5m,質量在400~1160kg之間。該火炮威力巨大,在一戰初期德軍攻克比利時列日要塞的戰斗中發揮了關鍵性作用。
自1914年8月開始,一連數周的戰敗和緊急撤退,對法國軍隊來說是災難性的。士兵中出現了不服從命令、開小差以及通過自殘逃避戰斗等現象,潰敗的幽靈籠罩著法國軍隊,維持部隊紀律和凝聚力已經成為十分緊迫和至關重要的事情。
根據1857年制定的法國軍事司法法典的規定,所有軍事犯罪行為均由軍事法庭(或稱“戰爭委員會”)管轄,在和平時期和戰爭時期適用同樣的軍事司法規則,無論哪個時期,有關罪行的規定都是相同的,但在戰爭時期,處罰更重,程序減少。因此在戰爭時期“傾向于對所有軍事犯罪行為進行快速而規范的懲處”。
戰爭開始后不久,法軍各團都設立了特別戰爭委員會(Lesconseilsdeguerrespéciaux),負責迅速審判被指控臨陣開小差、拒絕服從或放棄崗位的士兵,嚴懲其犯的過錯,最高可判處死刑,有的也會當場處決。根據法軍總司令約瑟夫·霞飛將軍1914年9月2日下達的命令:“如有逃兵,將予以追捕并處以槍決”,其他開小差、擅離職守或自愿致殘的亦被槍決。所有這些情況,都是當著所在部隊的面進行處決,并力求遵循高度規范化的程序,目的是以儆效尤,遏制失敗和撤退過程中出現的恐慌情緒。在已知的上千起處決案件中,近60%發生在1914年8月~1915年10月間。
雖然行政當局和大多數軍官都認為有必要遵守法律規范,但并非所有人都以同樣的方式行事。因此,對于1914年11月1名未經審判就被處決的士兵,下達處決命令的貝當將軍以公開、快速懲戒的必要性為理由為自己的決定辯護,其上司莫杜伊將軍也支持他的決定,但總司令霞飛將軍告訴涉案軍官,他們沒有尊重被告的權利,也沒有遵守軍事司法法典規定的程序。
馬恩河戰役后,交戰雙方開始嘗試包抄對方,于是從1914年9月12日開始向前線西北方向前進,途經瓦茲省、索姆省、加萊海峽省、北部省和比利時,展開了“奔向大海的競賽”(Lacourseàlamer),直到雙方部隊都到達伊瑟河和比利時海岸,才結束了試圖進行的兩翼包圍,此前每個人都擔心受到來自后方的攻擊。
西線戰場的運動戰結束了,德軍和協約國軍沿著瑞士邊境各挖掘了一條戰壕,一直延伸到比利時的北海海岸,長達750km。從1914年11月開始,“塹壕戰”正式打響,第一批戰壕很快演變成一個日益復雜的網絡,可以承受炮擊和步兵攻擊,戰爭也從此陷入僵局。
從1914年9月16日一直到1918年3月21日德國發動春季攻勢之前,西線戰場上的作戰雙方幾乎在任何時候都在壕溝內對峙。曠日持久的塹壕戰帶來了武器裝備的變化,一些適應塹壕作戰的新武器應運而生。
塹壕迫擊炮
從1914年起,隨著塹壕戰的出現,各國都發明了不同型號的迫擊炮。其目的是在50~600m的距離內將炮彈從一條塹壕發射到另一條塹壕。
塞勒里爾M1915塹壕迫擊炮(Mortierdetranchée“Cellerier”modèle1915,France),口徑105mm,質量40kg,是法軍炮兵上尉讓-費迪南德·塞勒里爾(Jean-FerdinandCellérier1870~1936年)在戰爭初期自行制作的一種“簡易炸彈發射器”,第一批射彈于1914年11月4日成功落在德軍戰壕中。此后霞飛將軍要求法軍普遍使用這種武器,于是很快便在軍工廠投入批量生產,但是該炮射程較短,威力不足。
M58-2塹壕迫擊炮(Mortierdetranchéemodèle58N°2),由讓·杜梅齊爾將軍(GénéraljeanDumézil)研發設計,口徑58mm,長0.65m,質量100kg,是M58-1的改進型,第一型于1915年1月18日送達前線,第二型于同年4月送達前線。因其形狀該炮被士兵們昵稱為“克拉普約”(Crapouillot,意為“蟾蜍”),其能夠發射16~45kg之間的各種炮彈,發射最重炮彈時射程可達350m,發射最輕炮彈時射程可達1400m,發射角度允許在45~80°之間選擇。該火炮在整個沖突期間被廣泛使用。
布瓦洛·德布拉迪M1915氣動迫擊炮(MortierdetrancheeBoileau-Debladismodèle1915),口徑85mm,長1.7m,質量83kg,由一根與壓縮空氣罐相連的86mm管子組成,安裝在45°或60°傾斜的鋼支架上,通過閥門調節壓力和鋼架傾斜的組合來設定射擊范圍。
斯托克斯M1918迫擊炮(MortierStokesmodèle1918,France),口徑81mm,質量54kg,長1m,是由威爾弗雷德·斯托克斯(WilfredStokes)發明的英國塹壕迫擊炮。從1915年開始被英國軍隊使用,隨后被英聯邦、美國、葡萄牙遠征軍等使用,法國于1917年購買了斯托克斯設計專利,然后開發了改進型,命名為斯托克斯M1918迫擊炮。
奧森M1915塹壕迫擊炮,口徑86mm,長1.3m,質量24kg,是一種后膛裝填武器,由挪威武器設計師尼爾斯·奧森(NilsAasen)于1915年在法國研制。
塹壕步槍
勒貝爾M1886-1893塹壕連珠步槍(FusilàrépétitionLebeldetranchée,modèle1886-1893),口徑8mm,長1.55m,質量5.28kg,是法國陸軍標準步槍——勒貝爾M1886-1893連珠步槍的特殊改制型號,該槍槍托經過修改,可以完美匹配戰壕的形狀,射手在按下原始扳機的延長部分之前,通過固定在槍托上的一組潛望鏡進行瞄準射擊,該槍由法國沙泰勒羅國家兵工廠于1914年研制。
R.S.C.M1917半自動步槍(Fusilsemi-automatiqueR.S.S.modèle1917),口徑8mm,長1.55m,質量5.28kg,是里貝羅爾斯(Ribeyrolles)、薩特(Sutter)和肖沙特(Chauchat)3人共同研制的法國第一款半自動步槍,使用勒貝爾步槍的許多部件(槍托、槍機、槍管、刺刀),1917年4月1日開始生產,至1918年9月30日停產。
帶瞄準鏡的勒貝爾連珠步槍,口徑8mm,長1.30m,質量4.18kg。1915年前后,為了提高射擊精度,各國的武器制造商都在步槍上安裝步槍瞄準鏡。這些瞄準具大多處于試用階段,精度不高。
塹壕手榴彈
自拿破侖戰爭后,手榴彈基本被廢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隨著塹壕戰興起,手榴彈又得到了廣泛使用。1914年最早投入戰場的是第三軍自制的簡易型非制式手榴彈,1915年以后各種制式手榴彈相繼問世,其種類日益多樣,包括高爆手榴彈、燃燒/煙霧彈、照明彈、毒氣手榴彈等。
榴彈發射弩
法國安非A型弩(L’arbaleted’YmphitypeA),是一種用木頭和特殊鋼材制成,專門用來發射手榴彈的簡易武器,發明者是法國炮兵軍官埃利·安德烈·布羅卡(ElieAndréBroca),弩的名稱“安非”(Ymphi)來源于特殊鋼材生產地(距離勒克魯索100km)。該弩質量29kg,射速可達4發/分,最大射程約125m,在實戰中備受士兵歡迎。
槍榴彈
槍榴彈,也稱步槍用榴彈、槍口發射用榴彈,是由步兵使用,采用步槍作為榴彈發射裝置的特殊火器。其目的是為了讓榴彈投射到比手擲榴彈更遠的范圍,借此增強武器的效能。一戰期間,最早應用槍榴彈的是德國和英國,法國首次推出的槍榴彈是法國M1915“法耶萊特”型槍榴彈(Grenadeàfusil“feuillette”modèle1915),它是一種圓柱形的進攻性步槍榴彈,包括炸彈、雷管及支架、彈桿三部分,總質量為410g,射程根據射擊角度從80m~100m不等。該武器在1916年被VB步槍榴彈取代。
信號槍
信號槍是戰場用于夜間照明與觀察,指示軍事行動或顯示戰場情況的武器裝備。一戰期間,法軍先后裝備使用了4種型號的信號槍:格拉斯M1866/74步槍改制的信號步槍,馬蒂奧特信號步槍(FusilsignaleurMathiot)、肖波特信號手槍(PistoletsignaleurChobert)、格里沃拉-吉雷斯信號手槍(PistoletsignaleurGrivolat-Gerest)。(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