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低碳、和合共生,中國正在實踐的這些理念,同樣在大洋彼岸錢凱港落地生根。
2024年12月18日,經過23天航行,從秘魯錢凱港駛抵上海港的中遠海運旗下的“新上海”輪順利靠港,這是錢凱港開港以來至上海的首個正式航次,隨之漂洋過海而來的是秘魯水果藍莓、牛油果……從錢凱到上海的“友誼之舟”,架起亞拉陸海新通道的“繁榮之路”。
錢凱港自動化碼頭建設、單程航行時間縮短近20天、智能冷鏈設備保證生鮮產品“新鮮直送”……在這一備受關注的首航之外,還有“中國方案”賦能海外港口建設運營的生動故事。
浪尖上的“智造”
錢凱港位于秘魯小城錢凱,距離利馬約80公里處。小城雖小,但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它背靠南美大陸,面朝太平洋,又有天然深水港。在這里修建港口,地理優勢顯著。
這座由中企控股和投資開發的港口,吸引了世界目光。
作為中秘共建“一帶一路”重要項目,錢凱港項目一期工程始建于2021年,包括4個碼頭泊位。港口最大水深達17.8米,能停靠18000標準箱的超大型集裝箱船,可實現近期每年100萬、遠期150萬標準箱的設計吞吐能力。
然而,建設錢凱港卻并不容易。
施工海域地處環太平洋地震帶,加之全年受超長周期波和強涌浪作用影響,極端海況下浪高達4米。風急浪高且無遮蔽的施工環境,給碼頭沉樁施工帶來了嚴峻挑戰。“如果用打樁船進行沉樁,船舶在海浪的沖擊下作業風險大,且難以實現精確定位和穩定施打,加之全年施工窗口期只有70天,采用傳統方案難以在規定的工期內完成沉樁任務。”中國港灣-中交四航局聯合體秘魯錢凱港項目總工吳浩介紹。
面對全年不息的超長周期波與強涌浪,以及風急浪高、毫無遮蔽的極端施工環境,傳統碼頭沉樁施工方式顯得力不從心。中國企業項目團隊迎難而上,展開了一場技術創新的攻堅戰。
建設期間,中國港灣-中交四航局聯合體秘魯錢凱港項目團隊成功研發出海上“打樁神器”——全球首套高智能化超大型自移動式打樁平臺。它由24個精密的功能部件和超過10000個零件組裝而成,能夠高效完成海上鋼管樁的沉樁施工。其底盤配備的步履式行走機構,能夠如同機器人般靈活移動,通過伸縮油缸實現“零油污”“零污染”的綠色施工目標。
不僅如此,技術團隊還自主研發了“運樁神器”——遙控式軌道運樁小車。這款小車如同智能小助手,配備了量身定制的自動化控制系統,即便在惡劣海況下也能穩如磐石,確保樁基鋪設的軌道運輸作業順利進行。
在解決施工難題的過程中,項目團隊依托自主創新,不斷突破技術瓶頸。無填料振沖工藝的振動值較原設計方案降低了75%,噪聲和粉塵污染也遠低于當地標準。更令人稱道的是,團隊還將生活廢水進行沉淀過濾,轉化為振沖用水,同時利用水泵回收振沖造孔期間反涌的水流,有效緩解了水源緊張的問題。這一系列綠色創新舉措,使得日均節省用水約100噸,耗水量下降超過25%,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贏。
開鑿橫穿世界最長公路的隧道
秘魯當地時間2024年10月9日下午16時30分,隨著最后一板襯砌混凝土完成澆筑,由中鐵十局承建的秘魯錢凱港“咽喉工程”錢凱隧道主體工程全部完工。
通過錢凱隧道,錢凱港和泛美公路連接起來。
泛美公路(Pan-American Highway)是貫穿整個美洲大陸的公路系統。它北起阿拉斯加,南至火地島,全長4.8萬公里,主干線自美國阿拉斯加的費爾班克斯至智利的蒙特港,將近2.6萬公里。除了巴拿馬到哥倫比亞(達連隘口)之間仍未修建公路以外,美洲大陸各國都通過這個公路網連接起來。
在秘魯境內,泛美公路被稱作1號公路,幾乎貫穿秘魯沿海所有重要城市,它也是錢凱當地最繁忙的道路。
新修的錢凱港口隧道進出口分別是入口輔建區和碼頭操作區,隧道全長1839.7米,呈東北-西南走向。該隧道為雙向三線隧道,單車道寬度3.5米。同時隧道內配置逃生通道及貨物傳送系統。
作為錢凱港道路連接系統中最長的隧道,錢凱港口隧道工程難度極大。該隧道最小埋深為6.6米、最大埋深為90米,其中淺埋段長度1168米,占隧道總長度的64.3%,隧道上方為既有公路和建筑物,地質密度、結構變化多端,巖石穩定性較差,為隧道施工帶來了極大安全隱患。
隧道穿越數條地質斷層,對施工工藝和安全管控要求較高。為確保隧道按期貫通,項目團隊不斷加快施工進度,最終以單日掘進16米的速度,創造了國外大跨度隧道施工新紀錄。
中鐵十局秘魯項目施工負責人覃繼華介紹,為確保隧道按期貫通,項目團隊中秘員工實行兩班工作制,通過網格化管理和班組間協同不斷加快施工進度,展現了項目團隊的專業能力和高效執行力。
針對施工難點,項目部創新隧道上臺階CD開挖工法和隧道三角形樹根鋼管樁工法,將上下臺階步距控制在30米以上,為機械化施工提供了極大便利,減少了其他工序對前方掌子面的干擾,提高了掌子面開挖工效,較好地控制了地表沉降和隧道變形。
錢凱港通過這條隧道與泛美公路相連,直達秘魯首都利馬,來往的貨物能便捷通達秘魯以及拉美各國,極大提升貿易便利。未來巴西的大豆、鐵礦石、冷凍肉類,哥倫比亞的咖啡、牛油果等等,或也將通過這一新航道源源不斷地運往亞洲。這個便捷的出口通道將為整個拉美地區打開一扇門,將其納入亞太經濟一體化的新脈動。
工程師奧馬爾·阿拉約參與了錢凱港的隧道項目。在他看來,錢凱港為秘魯打開又一扇通往世界的大門,帶來“黃金機遇”。
當地居民魯特·吉蒙內斯·巴贊表示,幾年來,從周邊平整土地、開鑿隧道到新的道路和立交橋連通泛美公路,她見證了港口修建全過程,“我相信這里將發生巨變,附近地區幾代人的生活都會因錢凱港而改變”。
南美首個智慧港口
2024年4月30日,秘魯錢凱港一期項目的自動化軌道吊發運儀式在上海振華重工南通分公司隆重舉行。隨著船舶汽笛的悠揚長鳴,首批5臺雙懸臂自動化軌道吊(ARMG)載著智能化的希望,駛向南美的港口建設前線。
錢凱港一期項目在建設之初,就確立了“綠色低碳”與“智慧先進”的發展方向,旨在提升港口的服務能力和綠色發展水平,打造一個以綠色和數字化技術為驅動的港口綜合物流供應鏈。這一理念在自動化軌道吊的研發與發運中得到了充分體現。此次發運的自動化軌道吊,不僅額定負荷高達41噸,跨距和起升高度也分別達到了31米和18.5米,采用了雙懸臂結構,并融合了業界領先的技術和制造工藝。
在錢凱港,人們可以直觀感受到科技與智慧的力量。步入錢凱港,映入眼簾的是這座南美首個智慧港口正在井井有條地運轉:自動化起重機自動裝卸集裝箱;無人駕駛集裝箱卡車在精準衛星導航和云端算力引導下,自動完成貨物運輸。
與此同時,在遠程操作區,工作人員只需坐在控制臺前,在電腦控制系統的幫助下,通過多角度實時監控屏和搖桿手柄,就可實現港口裝卸的全自動化操作。在錢凱港,一名操作工每小時可處理20個集裝箱,并同時操控4臺機器。
港口項目員工塞薩爾·奧塞霍介紹:“秘魯的任何其他港口或公司都沒有這樣智能化的工作環境。能夠成為錢凱港的員工并參與這項工程是非常難得的體驗。錢凱港開港將帶動港口周邊社區和物流等行業的發展,這意味著更多的就業機會,有益于秘魯人民。”
在尚未數智化的年代,工人要用龍門吊精準地把集裝箱從船上卸下,或者反向操作裝船,得坐在非常高的塔吊內,半彎著腰、目光向下操作手柄,以實現精準、安全。有了遠程控制這一利器,員工無需再攀上高高的吊機,只需坐在控制臺前,通過多角度實時監控屏和搖桿手柄,便能精確完成數百噸甚至上千噸集裝箱的裝卸任務。
不僅如此,在港口行駛的電動智能駕駛集卡,由精準的衛星導航和云端算力引導,自動優化行駛路線,高效完成貨物運輸。錢凱港的全自動化水平已與全球領先的智慧港口接軌。
“這是拉美地區新的樞紐港和太平洋門戶港,也是中秘共同打造的智慧港、綠色港。”中國港灣-中交四航局聯合體項目部執行經理劉軒源說,港口主要運輸設備均為純電驅動,搭載先進生產管理系統和設備控制系統,可以減少岸橋、自動化軌道吊的空耗,達到節能減排效果。
值得一提到的是,錢凱港躍動著一顆“中國芯”——上港集團旗下哪吒科技團隊為其量身定制“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散雜貨碼頭、綜合受理平臺等一體化綜合解決方案”,通過數字化、智能化技術應用,實現新一代碼頭資源的掌握和精準分配,滿足箱貨的裝卸、中轉等物流作業需求。
“中標錢凱港項目并不意外,從洋山四期到羅涇港區集裝箱碼頭和件雜貨碼頭,上海港積累了大量智慧碼頭建設改造和運營管理經驗,在技術上實現了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哪吒科技總經理黃桁表示,隨著系統不斷優化升級,錢凱港一期將會超過150萬標箱的設計目標。
與中國遠隔萬里,錢凱港的數智化得益于中國整體創新產業集群。港區的智能駕駛集卡、遠控攝像頭、港區操作系統等,都來自不同的中國企業。可以說,中國的創新產業集群,為新質生產力在南美落地共同貢獻了力量。
錢凱市市長胡安·阿爾瓦雷斯對這些新技術印象深刻。在碼頭現場,曾有記者問他,通過錢凱港,你最希望中國運來什么樣的產品?他答道:“中國技術。我對中國的上海、深圳印象深刻,我們希望錢凱港成為一個錨點,通過拉動貿易、拉動經濟的方式,最終帶來更多的創新、技術和科學,讓我們的城市和國家更加現代化。”
“綠色港口”繪就生態畫卷
綠色、低碳、和合共生,中國正在實踐的這些理念,同樣在大洋彼岸錢凱港落地生根。
從環境角度來看,利馬是南美洲沙漠中的一座城市,而錢凱地區的濕地則是一個重要的生物多樣性走廊。靠近錢凱港港口的Santa Rosa(圣羅莎)濕地占地60公頃,是中央海岸走廊中的關鍵生態系統,擁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和重要的動植物資源。盡可能減少人為因素對環境的影響,在工程建設與生態保護之間平衡發力,才能更好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多贏,這也正是錢凱港的故事令人動容的原因之一。
在錢凱港的建設過程中,中交集團作為項目的核心參與者,不僅專注于構建秘魯堅實的交通基礎設施“硬聯通”,更是將綠色環保視為己任,把社會責任融入港口建設全過程,共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錢凱港是秘魯國內唯一在居民聚集區建設的項目。我們在建設港口的同時,注重保護周邊濕地生態,項目建設與環境保護同步開展。”錢凱港健康、安全和環境部經理伊芙琳·莉茲貝斯說,項目每兩個月進行一次物種監測,定期進行濕地保護,還會組織附近居民參加環保培訓。
佩爾西·加利西亞·阿萊霍斯是項目部里的一位環境工程師。和其他部門相比,他所在的部門上班時間最早,“其他人每天早上8點上班,我們早上6點就開始工作了”。他們要在施工前完成鳥類每日監測,同時將跑到工作區域內的動物們趕走,確保小動物們的安全。
佩爾西的工作日記中詳細記錄著每日鳥類觀測數據:每年夏天,約有3000只鳥到此棲息,冬天約有1000只鳥留守于此。錢凱港項目建設的兩年半時間里,鳥類數量幾乎沒有變化。
不僅要守護好錢凱港濕地的生態環境,項目團隊還積極做好當地瀕危動物的保護工作。
自錢凱港項目開工建設以來,建設者積極開展動物援救工作,發現并救助受困秘魯企鵝、海豹以及多種飛禽和海洋生物。“建設過程中,我們始終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全力以赴實現‘讓海水更清、天空更藍、動物更親、錢凱更美’的綠色工程建設目標。”時任項目副經理喬明回憶道。
2022年,南太平洋島國湯加海底火山噴發,引發的異常巨浪波及秘魯,導致附近海域的一艘船發生石油泄漏事故。“得益于錢凱港項目建起的防波堤,受污染的海水并未進一步向北擴散,但一些被石油污染的企鵝、海豹和其他鳥類抵達了這片區域。”伊芙琳·莉茲貝斯說,中方項目部立即聯系動物保護專家,對這些動物進行急救和護理,待它們恢復健康后放歸自然。在圣羅莎濕地迄今發現的73種鳥中,有不少是在項目建設過程中登記的。
一系列舉措下來,錢凱港濕地環境不僅沒有受到影響,還成為了當地人競相打卡的“網紅”點。從高處遠眺,秘魯錢凱港海域碧波蕩漾,海灘上海鳥、海豚、海豹和秘魯企鵝等稀有物種時而棲息,毗鄰的錢凱濕地綠意盎然,水鳥翩躚而至,一幅優美的畫卷正徐徐鋪開。
“中國人來到這里,用實際行動保護著美麗的錢凱。”當地海事局局長古斯塔沃曾高度贊揚中國建設者的辛勤付出。
一磚一瓦,無不傾注心血;一堤一港,皆為和諧共生。錢凱港的建成與啟用,標志著不僅是一座現代化港口的誕生,更是一種全球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具體實踐。這座現代化港口展現了中國技術與秘魯需求的深度融合,也為全球港口未來的發展樹立了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