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9年1月31日,北平宣告和平解放。北京市委、市軍管會和市政府落實黨中央城市工作政策,按照“各按系統,自上而下,原封不動,先接后分”十六字方針全面接管北平行政機關、工廠企業和文教機構等,社會秩序迅速穩定下來。文藝作為文化事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接管過程中受到極大重視。
匯聚良鄉,做好文藝接管準備
在北平和平解放之前,中共中央就已經開始謀劃北平和平接管的相關事宜。在當時的情況下,順利接管北平意義重大。全國甚至世界都在猜想,中國共產黨從農村進入城市以后,如何將“山溝溝”里的管理經驗用于城市。各界都把接管北平當作共產黨能否解放全國、能否管理城市及工商業的測驗。對于共產黨來講,北平是城市接管的“實驗室”,將這場“實驗”做好,尤為重要。
從1948年12月開始,數千名準備接管北平的干部先后抵達良鄉參加培訓。中共北平市委針對如何進行接管北平的工作發布黨內通告,任命葉劍英為軍管會主任及市長、徐冰為副市長,并對接管北平的中心任務及執行方式做了具體要求。
良鄉整訓期間,文化接管工作受到極大重視。葉劍英在良鄉接管干部會上的報告中就提出“對接管文化要慎重,尊重文化界,要斯斯文文地對待他們,讓他們逐漸能為人民服務”。12月21日,軍事接管委員會文化接管委員會(簡稱文管會)奉命成立,負責接管北平文化工作,錢俊瑞為主任,沙可夫為副主任。文管會以華北大學干部為主,包括三個文工團、一個創作組、一個美術工作隊共400余人,下設教育、文藝、文物、新聞出版4個部門。
文管會在良鄉進行了接管前的整訓,除學習《中央關于新區接管教育方針》《中宣部接管新聞機關的指示》《中央關于爭取團結改造知識分子的決定》以及工商業政策等重要材料之外,還多次召開會議,針對接管文化工作的指導思想、工作任務、工作紀律等進行民主討論,統一思想認識,為入城全面接管文化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提前宣傳“演練”,培養骨干力量。接管干部在良鄉整訓期間,北平西郊已經解放。為積累宣傳工作經驗,文管會派出文工團到門頭溝、石景山宣傳動員,同時組織清華大學、燕京大學學生開展活動。在這個過程中,傳播了黨的文化思想和政策,也培養了接管城市文化工作的骨干力量。
制定科學計劃,克服不利條件。雖然文管會有400多人,但是對于接管北平文化工作來講,人員遠遠不夠。為克服這一不利條件,文管會通過討論決定,進城后首先組織文化機構主要負責人開會,說明中國共產黨的文化政策,然后先接收重要單位,比如學校中的北大、清華、北師大等,再循序漸進地接管全部單位。
抽調人員“入關”,商定接管計劃。東北電影制片廠是中共領導創建的第一個電影制片廠,工作人員經驗豐富。因此,中央決定東北電影制片廠南下進入北平,協助文管會接管北平電影事業。1949年1月初,東影23人抵達良鄉,并帶來30多部進步影片。在東影工作人員的幫助下,這些影片先在石景山、長辛店等西郊地區放映。隨后,“入關”的工作人員合并到文管會電影處,負責入城后制片廠的接管及新電影的放映。
注重吸收經驗,用于北平接管。天津比北平解放時間略早。當時北平文管會副主任沙可夫專門趕到天津,做了一次簡短訪問,然后在北平軍管會第二十七次匯報會上,詳細講述了天津文化接管存在的一些問題。比如,按照規定,偽報紙要停刊送審,所以很多報社都送來三個月的報紙,要求審查,想在審查后及時復刊。但是天津軍管會沒有提前安排人員進行審查,也沒有制定審查條例,因此接管報社的工作非常被動。在沙可夫匯報之后,北平文管會根據天津文化接管的正反兩方面經驗及時調整了相關政策。
1月18日,在一系列緊鑼密鼓的籌備后,軍管會召開匯報會,標志著入城準備工作基本就緒。2月3日,文管會入城,正式開始接管工作。
進駐北平,全面接管文藝事業
此前,一些新解放城市沒有處理好“接”與“管”的關系,把一個機構弄得支離破碎。接管北平之前的良鄉整訓中,就已經明確了“接”與“管”的關系,即“接”就是為了“管”,“接”必須服從“管”,必須把一個機構一個系統整體地接下來,以后再按性質分給有關部門去管。對文藝部門的接管就按照這個大方向進行。進城后,文管會分別在總布胡同記者公會、藝專舊址、貢院西大街舊藝專宿舍、方巾巷、趙堂子胡同等處辦公。
接管過程中,文管會設置了接管代表與聯絡員兩套接管體系。接管代表負責向被接管機關全體人員講話,說明政策及具體辦法,同時提出被接管機關人員去留意見并請上級批示。聯絡員切實執行接管政策,深入了解并反映接管對象的情況,傳達并解釋接管的方針與辦法,清理點收接管的資財、檔案及賬冊,登記被接管機關的人員并做初步審查。接管時,一般先召開負責人及工警大會,由軍管會代表宣布接管方針、政策,并征詢代表意見。接著開全體大會,宣布正式接管。接管以后,人員的生活、業務由文管會處理,并酌情留軍管代表或聯絡員駐于該處,直到正式移交管理機構為止。
關于舊人員,接管方針是維持原狀,逐步改進,總的精神是“動大的,不動小的;動少數,鼓勵多數”。除新聞出版部所接管的各報社、通訊社的編輯記者一律停止工作,等待甄別后再行決定以外,其他機關、學校一律以留用為原則。同時,根據舊人員的情況采取不同處理方法。不稱職的工作人員,在本單位調換工作,或者幫助找其他適合的工作;思想落后、生活腐化的人員,在單位內部培訓改造,改造成功的幫助就業,改造不成功的則遣散;思想反動的人員必須撤職查辦;年紀大或者生病的人員,給予一定退役金或者養老金,維持基本的生活。
文管會通過同地下黨與進步群眾聯系,并由派駐的聯絡員實地調查,對各文化機關學校的人事關系和人員的政治面貌、學識技能、群眾影響等大致了解后,最終決定人員的去向。比如,接收的演劇十隊及前“剿總”軍樂隊隊員并入華北人民文工團,演劇二十三隊及電影放映二十七隊隊員解散,分別介紹參軍、入學或轉業。并且,通過各機關自行組織學習、授課輔導、舉辦演講會等方式對留用人員進行思想教育。
通過一系列舉措,文管會順利接管了北平的文化教育機關。截至3月20日,共接管了61個單位,其中文藝處接管了中國電影企業公司第三制片廠、四維劇校第三分校、國民電影院等17家文藝單位,其中大部分擬在接管后移交華北政府文藝工作委員會。
3月以后,接管工作開始由“接”向“管”過渡,重心放在已接管對象的人事、生活與業務的管理。比如文藝部門組織電影審查委員會,取締有不良影響的影片,暫時停演55出平劇。同時開展了一系列新業務,比如接管國民大戲院和建國東堂以后,將其作為文藝宣傳場所,上演了《赤葉河》《解放》《白毛女》等劇,并開始醞釀改造舊戲和舊藝人。
推陳出新,積極改人改戲改制
堅持新文藝的方向不動搖,實現從舊文藝到新文藝的平穩過渡,是接管新解放地區文藝工作的基本原則。在中國共產黨的積極教育和耐心引導下,北平的舊文藝接受了一場推陳出新的洗禮。如開辦藝人講習班,鼓勵舊藝人投身黨的新文藝事業;上演以《白毛女》為代表的新文藝作品,受到大眾熱烈歡迎;火速開展工人文藝創作,激發工人的創作活力,為文藝事業進一步發展積蓄了重要力量。
北平是舊戲曲演出薈萃之地。早在進城之前,解放區的革命文藝工作者就開始思考戲曲改革工作。1948年7月,周恩來在西柏坡同話劇工作者馬彥祥談話時指出:“過去幾年我們比較重視話劇、電影,對于舊劇重視得少了點。今后我們要進大城市了,舊劇問題就擺在我們面前。舊劇問題很復雜,它是過去封建社會遺留下來的藝術遺產,人民喜愛它,它的觀眾比話劇不知要多幾十倍!我們怎么能不重視它?但是它還需要改造。”并建議馬彥祥以后參加舊劇改造的工作。
北平解放以后,在文管會文藝部下設舊劇科,專門負責聯系舊藝人、改革舊劇相關工作。北平的戲曲改革工作由舊劇科組織開展,具體做法是開辦北平市戲曲界講習班,上課地點在天橋萬盛軒劇場,被稱為“天橋戲曲講習班”。講習班的宗旨是通過學習進行思想改造和業務革新。講課內容是社會發展史和《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明確文藝發展方向。通過講習班的舉辦,開始了戲曲“三改”,即改人、改戲、改制。
改造舊文藝的關鍵是改造舊藝人。中國共產黨通過多種方式對舊藝人進行改造,讓廣大舊文藝工作者積極投身新中國文藝事業。北平戲劇界講習班邀請歐陽予倩、田漢、周信芳、洪深等名家授課,重點是改造藝人思想。在這個過程中,舊藝人逐漸認識到,文藝應當啟發人民的政治覺悟,鼓舞人民的勞動熱情,做到人民看了戲、聽了戲有益處。通過講習班,昔日被壓迫的舊藝人深感時代的變化,將自己看成光榮的新社會的演員,而不是舊社會所稱的“戲子”,并認識到要積極投身新中國建設,創作出服務人民群眾的文藝作品。
對于新解放地區的文藝工作來講,改造舊文藝是重中之重。1949年2月,曲藝界舉辦了一次春節堂會。首場由名演員顧榮甫表演雙簧,說的是原封未動的舊詞。剛講了幾句,臺下工人就喊:“這些舊玩意對生產沒好處,我們不要!”舊藝人也逐漸明白了舊文藝改革已是箭在弦上。
在北平市文管會領導下,以及趙樹理、王亞平、苗培時等人的倡導下,成立了大眾文藝創作研究會,團結了一批有志于發展大眾文藝的新文藝工作者和解放前在北平從事曲藝、新聞、教育工作的文化人,開展了大眾文藝創作研究活動。同時,在前門箭樓成立了一個大眾游藝社,演唱新曲藝。大眾文藝創作研究會還出版了刊物《說說唱唱》,培養了不少新生力量,壯大了文藝隊伍。
戲曲改革的基礎工作是改制。當時北平的戲曲改制是圍繞改造舊戲院——華樂戲園進行的。北平解放后不久,華樂戲園就被接管。接管之初,戲院存在很多問題,包括舊有職工隊伍成分復雜、演出時場內秩序混亂、存在進行中間剝削的經勵科制度、內部矛盾復雜等。改制過程中,被留用人員一律改為固定工資制,并制訂了正規的職工上下班和學習制度。原來部分由“三行”提供的服務,被劇場設置的飲茶處、小賣部等經營部門取代。同時嚴格把好劇目關,堅決反對上演政府明令禁演的劇目,并說服劇團自動放棄上演內容反動和不健康的劇目。
除了禁演舊戲,還鼓勵改革舊戲,大力提倡劇團編演新戲。“改戲”是以“剔除其封建性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精華”的原則,對舊戲進行必要的“消毒”。因編寫新戲成本較高,劇場規定凡上演新戲,可改變與劇團的分賬比例,甚至劇場可不分賬。
改革舊文藝的同時,在新解放城市上演新文藝。北平解放后,在天安門前召開了慶祝解放大會。開會前,先有華北大學文工一團的同志們打腰鼓。他們穿著清一色的農民衣裳,頭上系著雪白的羊肚子手巾,在成千上萬的群眾中擊鼓跳躍,身手矯健,動作豪放,好像有使不完的勁。北平市民看到之后都驚嘆:解放區的文藝,竟有這樣粗獷、振奮人心的美,真是令人著迷!
入城之后,文工團開始上演解放區戲劇,《白毛女》在原國民大戲院連續演出36場,《王大娘趕集》《赤葉河》《紅旗歌》等劇目也紛紛上演。北平市民被解放區文藝的新風貌所吸引,為劉胡蘭等人物的英勇精神所感染,紛紛表示,這些新文藝作品不僅傳承了民族文藝形式,而且充滿著生命力和戰斗力,讓大家第一次在舞臺上看到了“人民”,了解到革命工作的重要與偉大,更看到共產黨是怎樣領導人民為解放事業而艱苦斗爭。就這樣,解放區文藝成功占領了北平的文藝舞臺。
響應號召,掀起工廠文藝熱潮
文藝處多次召開工廠業余文藝工作者和各文藝團體下廠的文藝工作者座談會,研究如何開展工人群眾的業余文藝活動。會議號召文藝工作者多下工廠,創造反映工人新生活的文藝作品,幫助工人群眾建立業余文藝組織,培養工人階級文藝骨干,發動工人進行業余創作。
1949年6月13日,北平市總工會籌委會同北平市文管會聯合召開工廠文藝工作座談會,就文藝工作者下廠工作的創作問題、組織問題等展開討論。彭真在講話中指出,北平文藝工作者教育的主要對象是工人,文藝工作者一方面要加強馬列主義理論的學習,另一方面要和工人打成一片,只有這樣,才能創作出真正的工人文藝。隨著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的召開,北平市文管會響應會議號召,大力開展工廠文藝工作,積極克服過去工廠文藝工作領導不統一,缺少溝通渠道,不能及時解決問題的缺陷,有計劃地組織文藝工作者下廠工作,召集青委文藝部、青年藝術劇院、華大二團等團體的文藝工作者集體學習,研討工會工作、工廠民主運動及文藝普及等問題。
9月20日,文藝處分別到人民印刷廠、被服廠、電信局、七十兵工廠、石景山鋼鐵廠及發電廠、長辛店鐵路機廠、新華印刷廠等單位輔導培養工人文藝干部,幫助推動工廠文藝工作,并請華北平劇院、人民文工團組織小型文工隊,到工廠做示范演出。同月,北平市工廠文藝工作委員會正式成立,中心工作是建立北平市工人俱樂部,幫助各廠組織俱樂部,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工廠文藝輔導及創作工作。第一批即組織了各單位文藝工作者30余人,對十幾個廠礦進行了為期5個月的輔導。
經多方努力,工廠文藝工作面貌一新。石景山鋼鐵廠在恢復生產并向北平送電以后,因火車不通,煤源中斷,很快鬧了煤荒。老工人建議挖掘貯煤場中被積土深埋的陳煤,以渡難關。于是,全廠很快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挖煤運動。職工們冒著零下20度的嚴寒,頂著風沙,唱著《我們工人有力量》和自編的《挖煤歌》,日夜奮戰,挖出地下藏煤,緩解了燃料短缺的困難。這首《挖煤歌》成了當時職工們最愛唱的流行歌曲,“西北風兒吹喲,煤煙兒到處飛喲,解放的發電廠喲,從此放光明喲,保證不停電喲,兄弟們加油干喲……”
在接管原北平七十軍工廠后,接管人員分頭向工人教唱新歌,成立歌詠短訓班、秧歌隊,工廠業余文藝活動火速開展。一些專業文藝團體也下廠演出,在國子監搭起臨時臺子,工人看了歌劇《劉胡蘭》,留下很深的印象。廠里愛好戲劇、曲藝、歌舞的積極分子紛紛要求參加業余文藝活動,建立曲藝組。1949年10月1日,工人們滿懷豪情,舉紅旗,敲鑼鼓,唱新歌,呼口號,興致盎然地列隊來到天安門廣場,參加了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開國大典。
中國共產黨對北平的成功接管,是舊中國到新中國這一歷史性大變革的縮影。它向世人證明:中國共產黨不僅有能力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打碎一個舊中國,也有能力管理好城市,領導人民建設一個新中國。其中,對文藝事業的全面接管和改造,既為新中國文藝事業提供了重要基礎,也成為中國現代文藝發展的一次成功預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