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臺素有佛宗道源、山水神秀之稱,其街頭鎮位于天臺西部,是一座立鎮1500余年的千年古鎮,總面積143平方千米,下轄29個行政村,戶籍人口3.9萬人,常住人口1.5萬人。境內擁有寒山湖、九遮山、寒巖明巖3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唐代詩僧寒山子曾在此隱居,電影《長津湖》開篇在此取景拍攝。街頭鎮先后獲得國家級生態鎮、全國鄉村旅游重點鎮、中國最美村鎮、省級森林城鎮、省文化強鎮、省園林城鎮、省級森林特色小鎮等榮譽稱號。近年來,在浙江省林業局的大力支持下,街頭鎮謀劃打造林業共同富裕綜合體項目,加快推進林業發展向經濟價值、生態價值、人文價值轉換轉化,不斷推動油茶全產業鏈高質量融合發展,讓油茶果成為農民致富增收的“加油果”,為林業全產業鏈融合發展開辟一條可復制、可借鑒的鄉村振興新路徑。
高規格推進林共體項目
激發鄉村振興共富引擎
街頭鎮森林覆蓋率為74.02%,林地面積占土地總面積的75.3%。2024年初,投資總額2030萬元的林業共同富裕綜合體項目落地街頭,對街頭林業產業發展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截至目前,計劃實施的項目內容基本完工,大幅提升了街頭鎮林業產業綜合效益,林業及康旅產業年總產值預計增加4000萬元,相關從業人員年收入預計提升5000元,形成一套具有示范效應、可復制推廣的林業共富發展樣板。
強統籌重謀劃,成立專項領導小組。為全力打好林業共同富裕綜合體項目攻堅戰,街頭鎮成立鎮黨委書記為組長的林業共同富裕綜合體建設領導小組,統籌抓好試點任務各項工作,鎮主要領導簽訂軍令狀并負責落實項目管理,確保有力有序有效推進。
強機制聚合力,推進抱團發展模式。整合各方資源優勢,創新性打造“共富工坊”,積極推廣“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打通“產供銷”一條龍鏈條。在臺州市率先實施村村之間錯位互補、共建共享行動,變“各村單干”為抱團作戰,按照片區一盤棋思路規劃布局,片區化組團發展經驗寫入省委相關文件。例如豐源村油茶加工中心,以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為主體,與浙江康能食品有限公司合作,聯合打造油茶種植基地、初級食品生產線。
強引導樹標桿,積極打造標志性成果。街頭鎮把林業共同富裕綜合體建設納入年度重點項目庫,依托省委黨校、鄉村振興學院等平臺,開展“駐點導師團”“致富頭雁”培訓,聘任省級及以上專家12人;強化林下經濟、木本油料等街頭特色優勢產業發展,積極培育多要素聯動、多領域協同的區域林業綜合發展模式,打造區域化林業共富標志性精品項目。
高質量建設油茶全產業鏈
深耕細耘“土特產富”
林共體項目積極探索全產業鏈發展模式,深化一二三產業融合,打造油茶特色產業聯盟,利用“集體主導+公司運營+農民持股”鄉村共富模式,拓寬“兩山”轉化通道,建設高標準油茶基地、油茶加工生產線、林創基地。通過油茶三產融合發展,打造一條高質量的油茶全產業鏈,預計至少帶動周邊500人次勞動者就業,增收1萬元/戶。
強化山區一產優勢,筑牢林產根基。深入開展老油茶撫育種植,對1000余畝低效油茶林進行撫育提升,計劃新種植油茶1050畝,改造后將建成2150畝的高產油茶基地;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對300畝烏藥基地進行改造提升,新建黃精基地200畝,形成頗具規模、產業鏈齊全、具有一定品牌知名度的油茶特色產業。
開創油料二產新篇,打造林產品牌。大力推進基地標準化建設,完善基地基礎設施,新建林業基地道路6.5千米,硬化原有林業作業道路1.5千米;打造油茶加工中心,引進茶油加工設備,拓展油料加工生產方向,與當地知名茶油企業合作打造街頭茶油品牌,提升優質林產品供給能力。
激發林業三產活力,加速林旅融合。大力推進健康森林建設,1600畝山林進行林相改造、撫育和修復工作。開展森林景觀修復,對7千米寒山古道進行修復提升和綠化美化,并沿線構筑景觀小品,建設古樹公園、林創基地,推動林業三產發展提質增效。
高標準開展林業生態保護
培育綠色共富理念
林業共同富裕綜合體項目旨在以生態保護優化為前提開展林業生態文明建設實踐,進一步培育和弘揚林業生態文化,打造高品位生態文化體系,更大程度推動林業生態產品價值高效轉化、充分釋放,實現美麗生態向美好業態、生態顏值向經濟價值、產品直供向模式創供的轉變。
聚焦林相改造打造林業美麗生態。堅持把創建森林城鎮作為改善人居環境的有力抓手,實施森林可持續經營,建立穩定健康、優質高效的森林生態系統。重點開展建設“和合街頭·森林家園”,對寒巖明巖景區周邊600畝山體進行林相改造和景觀提升,結合寒山神隱景觀帶建設,打造以“康養秘境”為主題的森林體驗場所,吸引更多游客前來打卡,帶動周邊民宿旅游業態增收。
聚焦古樹保護打造林業健康生態。街頭鎮域內現有古樹名木共361株,其中最古老的是生長在東江村的古榧樹,至今已有1700年的樹齡。林共體項目將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在東江村建設一個榧樹古樹公園,面積1500平方米,添置相關設施,并對古榧樹進行搶救修復,通過整體性保護還原古樹的原真性、完整性,讓千年古樹煥發新活力新生機。
聚焦森林碳匯打造林業價值生態。依托街頭鎮低碳試點鄉鎮建設的契機,充分利用豐富森林生態資源,大力探索林業碳匯模式,積極挖掘森林生態權益交易、森林資源配額交易、森林生態載體溢價等模式,不斷拓寬林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
高水平打造人文林創基地
擦亮林業共富名片
林共體項目以滿足人民群眾的生態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加強人文林業建設,廣泛傳播森林文化,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動全社會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觀,為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共同富裕提供精神動力。
共富直播開啟林創引擎。建成集生態文化展示、林業科普教育、森林產品展銷、營銷基地為一體的林創基地,搭建資源共享、事務共商、活動共辦的林農產品聚合營銷平臺,充分整合街頭鎮林農產品資源,幫助林農開通“直播列車”,運用多媒體、網絡直播、短視頻創作等宣傳手段,開發全方位的營銷體系,拓寬產品銷路。
生態文化助力自然教育。建設規劃總面積約60畝的自然教育基地,深度挖掘當地“寒山文化”“和合文化”與街頭鎮人文生態的淵源和故事,與林業生態科普展示有機結合,大力宣揚街頭鎮綠色生態發展的經驗,傳承生態文明理念,為游客提供更加豐富的自然教育旅游體驗。
文旅融合做強生態旅游。始終把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融入旅游產業鏈,依托“國家級生態鎮”“省級森林特色小鎮”等創建成果,以打造未來鄉村、寒山神影示范帶為契機,實施景區公路建設、林區道路修建、康養產業提升等工程項目,大力發展生態旅游、鄉村旅游、康養旅游,推動景觀全域優化、服務全域配套、治理全域覆蓋、產業全域聯動、成果全民共享,用生態旅游守住“綠水青山”,換來“金山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