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讀碩士前,我曾在一家蛋糕店做幫工。
老板是個很好的人,無論對人還是對工作,都非常熱情,會一絲不茍對照著一本翻得都毛了邊的筆記,做出各種松餅、面包、蛋糕、餅干。而且她非常有求知欲,按照她自己的說法,“年輕的時候不懂事,混過去了”,所以知識水平實在有限。雖然她只是在做蛋糕,卻總有奇奇怪怪的問題。
面試的時候,她就給我出了一道考題:“為什么要往和面機里加冰?”
這問題沒什么難度:“當(dāng)然為了降溫?!?/p>
她一臉有點吃驚又有點興奮的表情:“和面機又不是電飯煲,怎么就熱了?”
也沒什么難度:“摩擦起熱?!?/p>
后來,我經(jīng)常要負(fù)責(zé)給老板答疑解惑。第一次為老板“答疑”,是關(guān)于蒸箱蒸荔浦芋頭的事。
從前店里蒸芋頭,用的是蒸籠,因為荔浦芋頭不太好熟, 芋頭都放在最底層。后來換了蒸箱,老板還是用以前的方法,芋頭放在最底層,每次芋頭蒸出來,壓泥的效果都不太好。我跟老板說,之前熱源在下面,蒸汽越往上越冷,所以在最下面那一層的東西熟得好。換成蒸箱之后,蒸箱是四面出蒸汽,熱蒸汽是向上走的,所以應(yīng)該是最上面那一層熟得最好。下次老板把芋頭放在最上面一試,臉上就樂開了花。
還有很多大大小小的事, 我也給她解釋了原因。比如,冰糖、白砂糖、糖粉其實是一種東西,糖粉沒有了的話拿蒜臼把綿白糖研磨得細(xì)細(xì)的,也可以臨時代替一下,熬糖漿的時候用冰糖和砂糖其實區(qū)別不大。比如,淀粉和面粉并不一樣;高筋粉和低筋粉的“筋”描述的東西,本質(zhì)上不是原料手感或者成品口感,而是蛋白質(zhì)含量。
我去上學(xué)后,仍能不時收到老板發(fā)來的消息。
她第一次做青團子,用艾草汁和純糯米粉,裹上整個的鴨蛋黃上鍋蒸,結(jié)果糯米粉熟了之后塌成一攤。老板說她想起了我說過的高筋粉、低筋粉,“筋就是蛋白質(zhì), 就像一個個支撐面團的小彈簧,筋越多,面團也就越有強度和彈性”,于是她把三分之一的糯米粉換成了高筋粉,果然大獲成功。
后來,老板的生意越做越大,成了我們那個小鎮(zhèn)遠(yuǎn)近聞名的網(wǎng)紅店。
老板的成功,當(dāng)然是因為她有工作熱情,但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她對知識的尊重,她對知識有一種認(rèn)真求索的創(chuàng)新與鉆研精神。
老板是一個特別喜歡做實驗,特別能聯(lián)想的人。有一次她買了秋葵干,覺得非常好吃,于是買了很多秋葵,從網(wǎng)上搜了很多曬秋葵干、烤秋葵干的教程,她一一實驗之后發(fā)現(xiàn)自己并不能做出那種飽滿油亮的秋葵干,反而得到了一些皺皺巴巴,黑黢黢的“秋葵條”。于是自然而然地開始好奇秋葵干是怎樣做的。
“你還記得高壓鍋是怎么回事嗎?”
“記得啊,這個秋葵干是用高壓鍋烤的?”
“氣壓越高沸點越高,反過來,氣壓越低沸點就越低。這樣,我們想辦法降低容器的氣壓,那不用加熱,秋葵里的水自己就沸騰了,自然就變成秋葵干了?!?/p>
她搞懂“凍干”技術(shù)原理的時候,分明有一種錯愕而欣喜的神情,拿著秋葵干,不停贊嘆:“人還能這么聰明!”然后她馬上就脫口而出:“如果我搞一臺這樣的機器,一定要試一試?!?/p>
最終,老板也沒買一臺凍干機回來,不過我覺得假如真有一天,她弄來一臺凍干機,一定會動手試一試。
后來,我在學(xué)校為做實驗、寫論文、趕項目、做匯報忙碌著,老板也在她的蛋糕店里忙著烤蛋糕、寫筆記、趕訂單、打廣告。
每當(dāng)我對實驗厭煩的時候,就會想到這位老板,她教會我,知識與好奇心不單單是應(yīng)付考試的家伙,更是發(fā)現(xiàn)和探索生活情趣的重要法寶。
相比在實驗室里、在工位上伏案勞形,為論文、為項目熬到頭禿,老板在她那個美美的小蛋糕店里,經(jīng)營她甜蜜的小事業(yè),完成她的奇思妙想……未嘗不是一種比拿學(xué)位、發(fā)頂刊更簡單更美妙的小幸福。
(摘自“知乎日報”微信公眾號,本刊有刪節(jié),稻荷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