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近年來,我國對重大工程項目的建設需求不斷增長,亟須提升項目在不確定環境中的危機應對能力與恢復能力,但現有研究對重大工程項目韌性影響機制的關注較少。構建并驗證重大工程項目韌性理論模型,揭示重大工程組織合作、組織韌性、資源管理與項目韌性之間的關系具有重要意義。研究結果表明,組織合作對組織韌性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組織韌性和資源管理在組織合作與項目韌性之間存在中介效應。項目團隊可以通過加強組織合作、優化資源管理及提升組織韌性來增強重大工程項目韌性。該研究可豐富重大工程項目管理理論體系。
關鍵詞:重大工程;組織韌性;項目韌性;項目管理
0引言
重大工程項目具有投資規模大、建設周期長、技術復雜等特點,是推動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重要力量[1]。與普通工程項目相比,重大工程項目需要更多人力、財力和技術資源,涉及更多利益相關方,處于復雜的組織關系與社會網絡中,當突發性危機來臨時,也就更容易受到沖擊。因此,項目團隊抵抗和應對風險與不利事件的能力,以及從中迅速恢復至正常運行狀態的能力(即項目韌性),對于順利實現項目目標至關重要。
項目韌性作為發展中的概念,具有較好的理論前景與研究價值。Naderpajouh等[2]將其描述為“在各種沖擊或壓力源干擾的情景下,一個項目持續運作的能力”;Kutsch等[3]將其定義為“一個項目關注、準備、持續控制和從逆境中恢復的能力”;Rahi[4]稱其為“項目系統注意和適應環境的能力,以及從破壞性事件中恢復的能力”。基于這些定義,項目韌性可理解為一個多維度的概念,既包括主動性活動(如預測風險和從干擾中學習),也包括被動性活動(如從危機事件中適應和恢復)。與風險管理不同,項目韌性不僅僅是對已知風險的事前預防能力,還包括對未知風險的事中應對和事后恢復能力[5]。本研究將工程項目韌性定義為:工程項目系統在面對危機事件時,能有效準備、應對和迅速恢復運轉,并從中適應和學習的能力。
文獻回顧發現,目前關于項目韌性的研究集中在概念探討與影響因素分析。例如,Sankaran[6]提出了一個多維度的項目韌性評估框架,包括項目準備、應對和恢復三個維度。Walker等[7]強調了項目管理者在構建項目韌性中的關鍵作用,包括風險評估、資源分配和團隊協作等方面。Williams[8]探討了項目韌性與組織學習之間的關系,指出項目團隊通過學習過去的經驗,能夠提高項目未來面對挑戰的能力。盡管已有文獻研究了項目韌性的影響因素,但缺少在重大工程情境下對項目韌性關鍵驅動因素的探索。因此,本文將分析組織韌性與項目韌性之間的區別與聯系,著眼于危機應對和恢復兩個核心維度,探究提升重大工程項目韌性的關鍵要素和影響機制,旨在為項目團隊提供切實可行的管理建議。
1理論基礎與研究假設
1.1組織合作與組織韌性
動態能力理論強調,具有韌性的組織能夠適應、整合和重新配置內外部資源,以應對快速變化的環境[9],組織合作可以幫助組織發展這些動態能力,對組織危機應對和恢復具有積極影響。組織合作創造共同的目標,并營造相互尊重的氛圍,有助于成功實施解決方案,從而提高組織的危機應對能力[10]。形成合作關系的組織互利互惠,一方在為另一方提供幫助或所需資源后,后者會在前方需要時進行回報[11]。這種良性關系有助于組織在危機過后快速恢復和重建。例如,在重大工程項目遭遇突如其來的供應鏈中斷時,與其他組織的合作能夠及時獲取所需物資,或者通過共享設備和技術支持,幫助組織緩解沖擊,從而增強組織從危機中恢復的能力。因此,提出以下假設:
H1a:重大工程項目組織合作對組織危機應對產生正向影響。
H1b:重大工程項目組織合作對組織危機恢復產生正向影響。
1.2組織韌性與項目韌性
不同于組織韌性,重大工程項目韌性的內涵具有組織內部性和跨組織性的雙重特征。一方面,項目是組織業務的一部分,組織韌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響項目在受到沖擊后快速恢復的能力;另一方面,重大工程項目團隊通常由多個組織組成(如業主、設計單位、承包商、供應商等),且往往處于高度復雜和不確定性的環境中。
因此,項目韌性可以看作組織韌性與組織所處關系網絡的有機結合,良好的組織韌性可以推動項目韌性的形成與發展。重大工程項目的建設需要多方組織參與,這些組織在突發性危機中的表現關系到項目的整體韌性。如果組織內部應對危機時能夠保持冷靜、有序,且組織成員具備動態能力,能隨環境變化及時調整行動,那么項目整體就會保持穩定,更好地應對突發性危機。同理,如果組織內部在危機后能及時止損,并在短時間內恢復正常,且組織成員有解決問題的經驗與知識儲備,也會正向影響項目的整體危機恢復能力。基于此,提出以下假設:
H2a:組織危機應對對重大工程項目危機應對產生正向影響。
H2b:組織危機恢復對重大工程項目危機恢復產生正向影響。
1.3組織合作與資源管理
根據資源依賴理論[12],組織通過與外部系統交換關鍵資源來維持正常運作,對資源的需求構成了組織對環境的依賴。因此,組織合作可以視為一種利益交換與資源共享的過程[13]。通過跨越組織邊界的合作,組織能夠吸收外部信息、知識、技術等資源并進行整合,以彌補內部資源的不足,從而提升資源管理能力。對于重大工程項目而言,資源需求量巨大,且技術層面高度復雜,對環境的依賴程度更高,組織合作不僅可以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還可以幫助組織獲得更穩定的資源供應,減少資源短缺導致的工期延誤或項目失敗風險。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假設:
H3:組織合作對重大工程項目資源管理產生正向影響。
1.4資源管理與項目韌性
項目韌性的主體是由多個組織構成的項目團隊,因此提升工程項目韌性的關鍵在于提升項目團隊跨組織協調有限資源和社會關系的能力,而不僅僅是單個組織內部抵抗沖擊和恢復的能力。就項目危機應對而言,一系列廣泛且可獲得的資源是在具有挑戰性的條件下快速和充分反應的基礎[14]。有效的資源管理可以在危機來臨時迅速調配額外資源以應對,通過人力、物力、財力的重新分配,確保優先級靠前的任務及時得到處理,并控制應對危機的成本。而在事后恢復中,項目團隊需要重新評估項目的資源需求,并進行相應調整,有效的資源管理可以幫助團隊實現這一目標。重大工程項目涉及眾多內外部利益相關方,且項目團隊多為臨時組建的,各方利益并非完全一致,因此需要更加重視對資源的把控。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假設:
H4a:重大工程項目資源管理對項目危機應對產生正向影響。
H4b:重大工程項目資源管理對項目危機恢復產生正向影響。
綜上所述,構建重大工程項目韌性理論模型,如圖1所示。
2研究方法
2.1數據收集
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樣方式,以北京市、廣東省、四川省、內蒙古自治區、湖北省、江蘇省、浙江省、遼寧省、陜西省、山東省、重慶市的58個在建重大工程項目為抽樣調查對象,這些項目均經歷了突發性危機(如疫情、供應鏈中斷、自然災害等)。為確保調研對象能客觀準確地評估項目韌性和績效,研究人員采用電子問卷的方式向參與項目建設的管理人員發放問卷共232份,剔除無效樣本,最終得到有效問卷185份,有效回收率為79.7%。被調研人員涉及26家企業的高級項目管理人員,他們在建筑行業的平均工作經驗為13.7年,職位包括項目經理、項目總工、部門經理等,工作內容覆蓋合同、商務、設計、采購、施工、機電安裝等。
合同工期方面,超過87%的樣本工期大于2年。合同金額方面,約54%的樣本來自合同額10億元以上的工程項目。總體而言,樣本覆蓋面較廣,代表性較強,樣本基本信息統計見表1。
2.2變量測量
核心變量的測量均使用現有研究的相關量表,潛變量測度與相關問卷描述見表2。調研對象采用5分Likert標度對題項進行評價,其中,1=完全不符,5=完全符合。
3實證結果與分析
3.1描述性統計結果、信度與效度檢驗
為了檢驗問卷的穩定性和可靠性,需要對模型變量做描述性統計分析和相關性分析。本研究采用Cronbach α系數法對數據進行可靠性檢驗,利用SPSS 24軟件對組織合作、組織危機應對、組織危機恢復、資源管理、項目危機應對、項目危機恢復6個潛變量對應的問卷數據進行信度分析(表2),發現Cronbachs α值均大于0.7,說明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內部一致性[15]。
采用潛變量的組合信度(CR)和平均變異抽取量(AVE)來表征潛變量的聚合效度[16]。描述性統計與聚合效度檢驗結果見表3,模型中各個潛變量的CR和AVE都超過推薦的臨界值(CR大于0.7,AVE大于0.5),說明該模型的聚合效度良好。表3中相關性系數的對角線數字表示AVE的平方根,均大于同行和同列的相關性系數,表明各潛變量之間具有較明顯的區分效度[17]。
3.2結構方程模型結果
利用AMOS 28軟件進行驗證性因子分析,擬合優度檢驗結果如下:X2/DF=1.965;GFI=0.851;TLI=0.945;CFI=0.957;RMSEA=0.072;Standardized RMR=0.022,各項擬合優度指標基本符合要求,表明測量模型有效[18]。重大工程項目組織合作、組織韌性、資源管理與項目韌性關系理論模型標準路徑系數如圖2所示。
從圖1可知,組織合作對組織危機應對和組織危機恢復的影響系數分別為0.93和0.87且顯著,表明組織合作對組織韌性有顯著的正向影響,H1a和H1b通過檢驗。組織危機應對與項目危機應對、組織危機恢復與項目危機恢復均表現為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影響系數分別為0.63和0.69,H2a和H2b通過檢驗。組織合作對項目資源管理的影響系數為0.69且顯著,表明組織合作對資源管理有顯著的正向影響,H3通過檢驗。資源管理對項目危機應對與項目危機恢復的影響系數分別為0.36和0.26且均顯著,表明資源管理對項目韌性有顯著的正向影響,H4a和H4b通過檢驗。
運用Bootstrap法分別檢驗組織韌性在組織合作和項目韌性之間,以及資源管理在組織合作和項目韌性之間可能存在的中介效應,將樣本數設置為2000,置信區間為95%。根據溫忠麟等[19]提出的中介效應檢驗流程,均存在顯著的中介效應。
4模型結果分析
4.1組織韌性的中介作用
組織合作對提升組織韌性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面對突發性危機,形成合作關系的組織能夠通過風險共擔和資源互補來緩解外部不利影響,同時加強信息共享和溝通,使組織能夠迅速調整戰略和業務模式,以應對外部沖擊。此外,合作還營造了開放的氛圍,有利于激發組織成員的團隊凝聚力和集體認同感,使個體在面對危機時展現出更強的個體韌性[20]和責任感。當組織擁有與其他組織合作并成功解決問題的經驗時,它們在行業內樹立的良好聲譽有助于建立和維護社會關系網絡,增加社會資本。這種社會資本能夠提高組織間的信任度和合作意愿,從而在危機發生時,組織能夠及時獲得外部支持和援助,進一步提高組織韌性。綜上所述,組織合作可以通過資源共享、責任與風險共擔、聲譽共建等途徑顯著增強組織韌性。
組織韌性在組織合作與項目韌性之間發揮著顯著的中介作用,組織危機應對和組織危機恢復的中介效應量分別為0.478和0.792。一方面,具有良好韌性的組織在重大工程項目遭遇危機時,能夠展現出卓越的應對能力和迅速恢復的能力,從而直接增強項目韌性;另一方面,具有較強韌性的組織之間往往能開展高質量的合作,組成的項目團隊能夠更有效地應對突發性危機。高水平的合作質量能夠縮短各方在心理和行為上的距離,促進資源共享,提高項目團隊的整體穩定性,從而有助于項目的危機恢復。這表明,組織韌性可以作為中介,加強組織間的聯系,通過提升組織合作的質量,對項目韌性產生正向影響。
4.2資源管理的中介作用
組織合作對重大工程項目資源管理的積極影響是多方面的。首先,通過共同出資,組織合作可以減輕單一組織的資金壓力,拓寬融資渠道,從而提升項目的財務管理水平。在材料采購方面,組織合作能夠實現規模化采購,降低成本,并共同監控材料質量,確保其滿足項目需求,實現材料管理的優化。在設備管理方面,組織合作可以通過資源共享,避免設備閑置和浪費,共同承擔設備的維護和保養工作,確保設備正常運行并延長使用壽命。在人力資源管理方面,組織合作可以實現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綜合考慮各方的優勢和不足來分配勞動力資源,提高工作效率,并通過定期的專業培訓和交流活動提升勞動力的技能水平。總體而言,重大工程項目通過組織合作能夠實現更高效的項目資源管理。
重大工程項目資源管理在組織合作與項目韌性之間發揮著顯著的中介作用,項目危機應對和項目危機恢復路徑上的中介效應量分別為0.248和0.207。信息作為一種關鍵的非物質資源,對項目團隊面對危機時的判斷和決策具有重要影響。重大工程項目的實施周期長,需要建立穩定的資源供應模式與高效便捷的資源管理系統。有效的信息管理能夠為項目團隊提供先進的技術手段。例如,通過建立信息共享平臺,實現項目信息的實時更新和共享。平臺功能的升級和擴展可以創造更完善的溝通渠道,增強團隊核心凝聚力,打破信息壁壘。信息管理有助于團隊形成系統性的知識儲備,在危機發生時能夠迅速調用已掌握的信息和知識進行決策,從而降低突發事件帶來的損失。因此,組織合作不僅可以通過汲取外部資源來增強組織韌性,還可以通過資源管理的介入,搭建更高效的資源共享平臺,加強各方的信息交流與利益交換,有助于整個項目團隊在突發性危機事件中的應對與恢復。資源管理作為中介,拓寬了組織合作過程中的溝通渠道,并通過技術創新建立了高效的信息共享平臺,從而增強了項目韌性。
5結語
本文的研究結論如下:組織合作對組織韌性和資源管理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組織韌性在組織合作和項目韌性之間存在中介效應;資源管理在組織合作和項目韌性之間存在中介效應。在研究貢獻方面,本文對組織韌性和項目韌性進行了概念區分,聚焦重大工程情境下項目韌性的關鍵驅動因素,構建并驗證了理論模型,揭示了組織韌性和資源管理的中介效應,為后續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
基于以上結論,本文提出相關管理建議如下:
(1)加強重大工程項目的組織合作。各參與方可以通過構建一個動態的合作網絡,優化資源共享平臺,提升組織間溝通效率,以便在危機時期能夠快速響應和恢復,在資源與信息交流兩個方面增強組織間的協同效應。
(2)加強重大工程項目資源管理。項目管理者應對危機保持高度警惕,重視關鍵資源的儲備,及時掌握各參建單位的內部資源使用情況和外部資源的可拓展情況。利用技術手段,實現資源管理的智能化和集成化,將有限的資源合理配置于各個建設環節,提升項目系統的整體韌性。
(3)通過提升組織韌性來增強重大工程項目的韌性。構建具有靈活性和適應性的組織結構,確保項目在面對突發性危機時能夠快速調整和響應,實現更高效的危機應對與恢復。
本文的研究重點在于項目韌性中的危機應對與恢復,但韌性實際上還包括事前預防與準備的內涵。因此,未來的研究可以進一步擴展到韌性的事前預防和準備方面。
參考文獻
[1]盛昭瀚,程書萍,李遷,等.重大工程決策治理的“中國之治”[J]. 管理世界,2020,36(6):202-212,254.
[2]NADERPAJOUH N, MATINHEIKKI J, KEEYS L A, et al."Resilience and projects: an interdisciplinary crossroad[J]. Project Leadership and Society, 2020(1):100001.
[3]KUTSCH E, HALL M."Project resilience: the art of noticing, interpreting, preparing, containing and recovering[M]. "Abingdon: Taylor and Francis, 2016.
[4]RAHI K."Project resilience: a conceptual framework[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Project Management, 2019, 7 (1): 69-83.
[5]LIM H W, ZHANG F C, FANG O P, et al."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n disaster resilience issues by international contractor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 Engineering, 2021, 37(1): 04020089.
[6]SANKARAN S."A framework for measuring project resilien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2001,19(4): 231-238.
[7]WALKER A, COX J F."Project management: a strategic approach to managem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2008, 26(8): 751-760.
[8]WILLIAMS T M."Project resilience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 systematic review[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2018, 36(8): 1505-1515.
[9]TEECE D J, PISANO G, SHVEN A."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7(18):509-533.
[10]GITTELL J H."Supervisory span, relational coordination and flight departure performance: a reassessment of post-bureaucracy theory[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01(12): 467-482.
[11]BERG J, DICKHAUT J,MCCABE K."Trust, reciprocity, and social history[J].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 1995, 10(1): 122-142.
[12]馬迎賢."組織間關系: 資源依賴視角的研究綜述[J]. "管理評論, 2005(2): 55-62,64.
[13]任浩, 甄杰."管理學百年演進與創新:組織間關系的視角[J]. "中國工業經濟, 2012 (12): 89-101.
[14]HORNE J F, ORK J E."Assessing behaviors that create resilient organizations[J]. "Employment Relations Today, 1998(24): 29-39.
[15]SHARMA S."Applied multivariate techniques[M]. "New York: Wiley, 1996.
[16]HAIR J F, BLACK W C, BABIN J B, et al."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M]. "6th ed.New Jersey: Pearson Education, 2009.
[17]FORNELL C, LARCKER D F."Evaluat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with unobservable variables and measurement error[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81, 18 (1): 39-50.
[18]BENTLER P M."Comparative fit indexes in structural models[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0, 107 (2): 238-246.
[19]溫忠麟, 葉寶娟."中介效應分析:方法和模型發展[J]. "心理科學進展, 2014, 22(5): 731-745.
[20]SENYARD J, BAKER T, STEFFENS P, et al.Bricolage as a path to innovativeness for resource-constrained new firms[J].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14, 31(2): 211-230.
收稿日期:2024-11-20
作者簡介:
翟藤鈺(2002—),女,研究方向:工程與項目管理。
沈文欣(通信作者)(1992—),女,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復雜工程與項目管理。
劉書寅(1998—),男,研究方向:工程與項目管理。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7220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