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司" 法保護的環境好壞直接關系到海外投資的信心,也是衡量一座城市營商環境的重要標尺。”在市十六屆人大三次會議審議市高級人民法院和市人民檢察院(簡稱“兩院”)工作報告的現場,市人大代表、華東政法大學校長葉青的一席話引起與會代表的強烈共鳴。代表們紛紛結合自身工作實際,圍繞法治護航高質量發展、法治人才培養、前沿法律問題探討以及司法為民服務等議題,踴躍發言,建言獻策。
營商環境建設:
為高水平“走出去”、高質量“引進來”保駕護航
“今年的兩院報告是近年來最為翔實的,充分體現了法檢兩院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所作的努力。”市人大代表、上海柔維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韓若冰特別關注到,報告中提到了上海在2024年12月30日設立了國際商事法庭,這一舉措對于提升上海國際法治化營商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韓若冰指出,當前大部分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面臨著巨大的風險和挑戰。由于不具備充足的風險認知與防范能力,對海外法律、政策、文化等情況缺乏足夠了解,又缺乏大型企業在資金、中介方、合作方、政府關系等各類海外資源的支撐,盲目出海往往損失慘重。
“我們的司法工具理應去及時進行匹配,為中小企業提供法律咨詢、司法援助等,從而提升它們出海的風險防控能力和生存發展能力。”韓若冰建議,兩院可以進一步加強對中小企業的法律指導和支持,幫助企業更好地適應國際市場競爭環境。
葉青代表則強調了司法審判工作和檢察工作在護航上海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他認為,上海在“五個中心”建設中,司法保護的環境至關重要。涉外企業更關心訴訟中是否適用國際通行的規則以及程序是否透明,最終能否得到平等保護。
“按照國際規則,法律糾紛和沖突的處置應該是透明且平等受保護的,不能像打比賽一樣有主客場之分。”葉青表示,上海司法機關在涉外案件審理中,應該充分把握國際商事審判通行的規則慣例,提升中國法院裁判文書的國際公信力和執行力。
推動科技向善:
加強AI等新型技術領域案件的司法實踐
隨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迅猛發展,新型糾紛不斷涌現,對司法審判提出了嚴峻挑戰。市人大代表,虹口區人大常委會主任、黨組書記朱勤皓建議兩院加強對AI等新型領域司法實踐案例的梳理、研究、分析,為做好新型案件預警、制定和社會發展需求速度一致的相關法律法規提供支撐。“法律應該與時代進程同步,以免積壓社會矛盾。”朱勤皓認為對于一些前沿的法律問題,需要進行全國性的研究,將一些司法實踐集中起來,明確共識,使之盡快形成一些可操作的裁判依據。
市人大代表,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委員、上海融孚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呂琰指出,法律難以完全涵蓋新興技術帶來的新問題,導致不同法院、不同法官對同類案件的認知和判斷存在差異,同案不同判的現象時有發生,損害了司法權威和公正。
“建議建立專門的前沿科技審判案例庫,加強審判案例示范機制建設;加強對法官的專業培訓;加強跨區域司法協作與交流,形成跨區域統一的裁判標準和尺度。”呂琰表示,通過這些措施可以提高司法審判的準確性和公正性,為新興技術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市人大代表、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創作代理中心導演鄭大圣則關注新型技術領域的犯罪案件,在他看來要高度關注利用AI技術實施犯罪的案件,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在大力推動人工智能發展的同時,堅守科學技術應用的法治底線。
司法為民服務:
積極回應社會關注熱點,維護民生權益
在審議過程中,代表們還圍繞司法為民服務、積極回應社會關注熱點等議題提出了許多建設性意見。
市人大代表,虹口區曲陽路街道黨工委書記、人大工委主任徐普寶建議加強案例庫建設與“類案同判”,方便公益訴訟的同時,降低公民的維權成本。他認為,通過加強案例庫建設可以提高司法審判的效率和公正性,為公民提供更加便捷的維權渠道。
市人大代表、上海市陽光社區青少年事務中心虹口區工作站站長卞華則關注了未成年人的司法保護問題。她建議市檢察院在未成年人監護人被收監執行后建立相關監護機制,最大限度保護未成年人權益;同時加大異地觀護監督力度,加強涉罪未成年人跨省異地協作幫教工作。
市人大代表、上海市公共綠地建設事務中心主任張瑩萍對檢察院報告的內容表示高度肯定,認為報告內容翔實、案例生動。她建議檢察院圍繞行刑反向銜接、民事支持起訴案件等方面加大實踐力度并強化宣傳,為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貢獻力量。
法治人才培養:
打破制度壁壘,深化高校與司法部門合作
法治人才培養也是此次審議中的熱點話題之一。市人大代表,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副會長、復旦大學原黨委書記焦揚認為,高校要和法檢系統共同培養高質量法治人才,建立制度性安排。“我們一直致力于人才自主培養,尤其是司法人才的培養。但過去我們主要是引進海外人才,現在我們還應該注重法學教學、理論單位和實務部門的合作。”焦揚建議多建立高校學生實踐基地,加強法學方面的合作。
葉青則提出了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方面的問題。他指出,一些高校的國際法學科培養出的法治人才出了校園后,不能立即適應社會的法治需求,就在于他們缺乏在工作和實踐中運用規則辦案的經驗。
“我希望上海的審判人才和檢察人才能與上海本地高校進行更深度的合作。”葉青表示,目前一些資深的法官和檢察官要受聘擔任法學院校兼職教授,仍然存在一些政策上的障礙。他建議打破機制體制上的壁壘,進行更深度的融合,將其納入學習課程,而不是簡單地舉辦講座。
對兩院工作報告的審議不僅僅是對過去一年司法工作的總結和評價,更是對未來法治建設的展望和期待。沉甸甸的報告讓代表們看到了法治力量在護航高質量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看到了司法為民的情懷在回應社會熱點中的生動體現;更看到了法治中國建設的未來愈發清晰。大家紛紛表示,將一如既往地關心和支持司法工作,為推動法治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