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業從增產向提質的轉變,為鄉村產業振興注入了強勁動力。1月16日下午,市十六屆人大三次會議召開“統籌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專題審議會,市人大代表們圍繞城鄉融合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發展農業科技等踴躍發言。
“鄉村形” “都市芯”,“國際范”“上海派”。“要把鄉村規劃好、建設好、經營好,實現環境好、鄉風好,落腳點就是宜居宜業。”市人大代表,市人大農業農村委委員、金山區農業農村委主任沈文認為,建設“五好兩宜”和美鄉村要既呈現“鄉村形” “都市芯”,也呈現“國際范” “上海派”。“建議用好‘點狀供地’、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郊野單元修編等政策工具,重視鄉村資源整合利用,讓新產業新業態落地,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推動城鄉融合發展,不僅是鄉村自然景觀和建筑形態的更新,更是思想觀念的更新。建議研究把鄉村納入上海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以及國際科創中心建設的范圍,一體考慮城市和鄉村人才政策,促進鄉村人口、資金、土地、產業等要素暢通流動,加大對郊區醫院、學校的投入力度,促進鄉村公共服務更上一層樓。”市人大代表、臺盟上海市委聯絡部副部長王愫怡說。
產業融合帶動增收,多元發展壯大經濟。“農村居民收入穩步增長,但增長動力不足,城鄉仍有差距。”市人大代表,市人大農業農村委委員、嘉定區農業農村委副主任金銀淑提出:“要分類施策,為就業年齡段農民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在遠郊建設一批現代農業示范基地,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在近郊布局更多新產業新業態,以產業融合帶動農民增收。” “要保護好上海的江南文化,讓市民體驗優秀鄉村文化,帶動農民增收。”市人大代表、益海嘉里金龍魚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常務副總裁牛余新建議。
圍繞進一步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市人大代表、閔行區浦江鎮人大主席馬偉琴建議,統籌推進鄉村建設項目落地,通過規劃調整,讓老舊倉庫、廠房等集體資產保值增值。市人大代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理化分析科科長韓奕奕建議,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承接農田水利維護、綠化養護、環境衛生、河道保潔、農業社會化服務等項目,促進集體經濟多元發展。
推進農業現代化,培養“現代新農人”。“發展現代設施農業是推進農業現代化,促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有力抓手。”市人大代表、市人大農業農村委委員、上海永勝瓜果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周瑜建議,加大財政投入和稅收優惠力度,提供穩定的土地資源和多元化融資渠道,研發推廣一批新技術、新裝備,支持各類農業經營主體參與現代設施農業,讓農民分享更多收益。
“上海鄉村振興還要補齊人才短板,培養有知識、有技能、懂市場、懂電商的‘現代新農人’,以及農業現代化人才和農文旅融合人才。”市人大代表、上海社會科學院長三角與長江經濟帶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王振代表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