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不是經常聽到身邊的老年人說“總覺得身上乏力,一點家務活都干不了”,或者“體重比之前輕了六七斤”“爬個二樓也費勁,真是年紀大了”,又或者“住院查了一遍,影像化驗都是正常的,這是怎么了?”
這些情況很可能是“衰弱”。我國老年人口的規模和老化速度均居世界第一位,而衰弱是一種與增齡相關的老年綜合征,常見于高齡老人和共病的老年人,表現為對應激事件的應對能力降低,發生跌倒、失能和死亡的風險增加。衰弱狀態給老年人帶來極大不便,也給家庭及社會增加了相應的經濟及照顧負擔。
通俗地講,衰弱和年齡增加有關,是對外界環境抗打擊能力減退、恢復能力下降的一種狀態,也是多個器官功能降低的結果。與非衰弱的老年人相比,在受到相同外界刺激的情況下,衰弱的老年人更容易出現跌倒、譫妄、認知功能損害、急診住院、失能甚至死亡。在社區中,65~74歲老年人群中,衰弱的發病率在約為12%,在75~84歲老年人群中約為33%,在85歲以上老年人群中約為47%。
我們該如何判斷自己有沒有跟“衰弱”沾上邊兒呢?跟大家分享兩種評估方法。
第一個是目前比較常用的判斷老年衰弱綜合征的標準,共有5項指標。
1.不明原因體重下降,表現為在沒有主動節食的情況下,一年內體重下降超過4.5千克。
2.疲勞感增加,即使是進行掃地這樣簡單的家務也會感到吃力。
3.手的握力下降。
4.步速下降,每秒鐘不超過1米。
5.活動量降低。
如果符合這5項標準中的3項,即可以判定為衰弱綜合征。如果出現1~2項,則屬于衰弱綜合征的前期。
第二個是識別衰弱的檢查表,叫做FRAIL量表,共有5個方面,詳見表1。
對比量表中的內容,如果有3條及以上符合,即可診斷為衰弱綜合征。如果1~2條符合,即為衰弱前期。全部不符合,則為無衰弱老人。
未婚、獨居、社會孤立和經濟狀況差的人群更容易出現衰弱。另外,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煙、酗酒、缺乏運動、個人衛生情況差等,也會增加衰弱的發生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對于多病共存的老年人,部分慢性疾病和顯著的不適癥狀也會導致衰弱的發生,例如高血壓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腦卒中、糖尿病、慢性腎病、關節退行性變、急性感染、手術后、老年癡呆狀態、反復住院等,均可促進衰弱的發生。有些老年人不合理地使用多種藥物,也會增加衰弱的發生風險。
當然,身體的營養狀況也與衰弱關系密切。衰弱的老年人更容易出現食欲下降、進食和吞咽問題,而營養不良又會加重衰弱的發生發展,從而形成了惡性循環。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包括生活起居有規律,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維持口腔健康,合理膳食,進行適當的戶外運動和鍛煉,戒煙戒酒,保持心理健康,保持充足的睡眠和排泄通暢,定期預防接種等。
適當運動。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些老年人對運動有所擔憂,可能存在“害怕跌倒”“運動后更累”“運動容易引起損傷”等想法。其實,老年人可以在基礎疾病控制住的情況下,在家人的陪同下進行鍛煉。可選擇動作緩慢、配合呼吸運動的拉伸訓練,小啞鈴鍛煉肌肉的力量訓練,慢跑、游泳、太極拳等有氧運動,從雙腳站立到單腳站立、腳趾/腳跟抬起的平衡訓練。要注意的是,老年人的活動要循序漸進,量力而行,慢慢增加強度,運動時間也從6~10分鐘開始,慢慢增加時長。進行平衡訓練時最好有家人陪伴,或有防跌倒設備保護,避免運動損傷。
合理用藥。避免隨意用藥或濫用藥,包括自行調整慢性病用藥以及自行服用非處方藥、各類保健品、中草藥、民間“偏方”“秘方”等。對于多種疾病共存多年的老年人,要定期復診,及時咨詢醫生。
預防跌倒。跌倒占我國老年人因傷致死的首位,因此要增強對跌倒的預防意識。對于跌倒高風險的老年人,生活上最好要有專人陪護,尤其是在老年人如廁、淋浴、活動前后要重點看護。家庭環境要整潔,地面要防滑,衛生間要安裝扶手,做好預防跌倒的家庭措施。
關注心理健康。老年人常見的心理問題有緊張、焦慮、抑郁、孤獨、無價值感等。家人要增加陪伴時間,鼓勵老年人堅持鍛煉,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家人和照料者提供良好的社會支持,是預防老年人衰弱發生和發展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