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個哪里,
七千個怎樣,
十萬個為什么。
——盧·吉卜林
《十萬個為什么》是一套很有影響力的科普著作,影響了幾代人。我國的《十萬個為什么》的書名取自蘇聯科普作家伊林的著作《十萬個為什么》,而伊林則取自英國作家盧·吉卜林(1907 年獲諾貝爾文學獎)說的上面那句話。
伊林的作品對我國的科普創作產生了很大影響。伊林善于把文學和科學結合起來,用文藝的筆調、生動的比喻、典型的事例和詩一樣的語言,娓娓動聽地講述科學知識,作品活潑而又邏輯嚴謹。
伊林曾討論過這樣一個問題:是穿三件襯衣暖和,還是穿一件三倍厚的襯衣暖和?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有人在冬天嫌穿一件件衣服麻煩,就將幾件衣服套在一起穿。你是否思考過只穿一件厚衣服就簡單了?
伊林的回答是:首先應該問問自己,衣服真的使人暖和嗎?要知道實際上不是皮襖使人暖和,恰恰相反,是人使皮襖暖和。難道不是這樣嗎?你知道皮襖不是爐子。“什么?”你會反駁道,“難道人是爐子嗎?”一點兒不錯,人是爐子!我們知道,我們需要吃食物,這就是柴火,它在我們的身體里燃燒。
為了不讓屋子里的熱量散到外面去,我們修筑了厚厚的墻壁,冬天會關上雙層窗戶,還會在門上包上氈。我們穿衣服也正是由于同樣的原因,不讓我們的身體產生的熱量散失到空氣里,我們的身體使衣服暖和,衣服把我們產生的熱量保持在我們身體的周圍。衣服當然也要向外散熱,可是比我們的身體散熱的速度要慢得多。
這就是說我們讓衣服去替我們挨凍。關鍵之處,與其說在于襯衣,不如說在于襯衣之間的空氣。空氣是熱的一種不良導體,襯衣之間的空氣越多,保護我們的身體不受凍的“空氣衣服”就越厚。因此,三件襯衣比一件三倍厚的襯衣暖和。
這是個和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卻很少有人認真思考。3×1 未必等于1×3 啊!
按照這個原理,人們為了隔音,選用雙層玻璃,而不是兩倍厚的玻璃。而選用空心磚建的房子比用實心磚建的房子暖和得多。
(摘自《有趣得讓人睡不著的數學故事》,人民郵電出版社,春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