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4日,在巴拉圭亞松森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9屆常會上,中國申報的“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通過評審,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一消息如同冬日里的一縷溫暖陽光,瞬間照亮了全球的文化視野,網絡上的熱議與關注如潮水般涌來,瀏覽量迅速突破億次大關。
春節,這一深植于中華大地、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不僅承載著無數中國人的情感記憶與文化認同,更以其獨特的魅力跨越國界,成為全球文化多樣性中一顆璀璨的明珠。那么,春節何以擁有如此非凡的影響力和魅力?

何謂春節?俗語喻之為“百節之首”,詩人吟詠其“春風送暖入屠蘇”,而在學者的眼中,它是中華民族偉大的文化創造,最能體現中國人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情感。對現代中國人來說,春節更是一個特別的假期,它滿載著父母殷切的期盼,牽引著游子歸家的腳步。
追溯歷史,春節在古代有著多種稱謂,如歲首、正旦、元日、元旦等?!稜栄拧め屘臁贩Q:“載,歲也。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边@些稱謂,正是當時人們對年度周期的不同表達。
究竟哪一天才是歲首,歷代的日期也不一致。夏朝以孟春元月為歲首,商朝以臘月為歲首,秦始皇統一六國后行《顓頊歷》,以十月為歲首,漢朝初期沿用秦歷。由于《顓頊歷》的誤差越來越大,公元前104年,漢武帝采用《太初歷》,以孟春正月為歲首。此后,中國每一個朝代幾乎都會修歷,不斷有新的歷法出現。但這些歷法只是讓時間變得更精準,卻都保留了《太初歷》制定的以孟春正月為歲首。直至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采用公元紀年,并將公歷1月1日正式定為“元旦”,將農歷正月初一定為“春節”。
在中國遞交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申遺文本中,如此描述春節:“春節,在中國農歷第一個月的第一天,標志著新一年的開始。這時,人們會開展各種各樣的社會實踐活動,主題是迎接新年,祈求好運,慶祝家庭團聚,促進社區和諧。這種慶祝的過程被稱為‘過年’(跨越一年)?!?/p>
“春節是熟悉和認知中國人最直接的文化窗口,是最具中華文化特色的傳統節日?!痹诖汗澤赀z成功后,著名作家、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專家委員會主任馮驥才發表文章《春節是中華民族偉大的文化創造》。他在文中談道,中國農耕社會古老而漫長,人們生活和生產的節律依從大自然的規律與季候。春節恰逢舊的一年離去、新的一年到來,此時人們對新的一年充滿夢想與希冀,故而創造出一整套異彩紛呈、極具魅力的風俗和民藝,以賀新年。
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9屆常會評審現場,中國代表團向前來祝賀春節申遺成功的代表贈送紅包。寫春聯、吃餃子、贈紅包、拜祖先……這些充滿儀式感的年俗可追溯至周代,歷經歲月的洗禮逐漸豐富多元,不僅蘊含著吉祥喜慶的寓意,更在不同地域間展現出各具特色的風采與韻味。
在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進程中,無論朝代如何更替、社會環境如何變遷,圍繞辭舊迎新、吉祥平安、團圓和諧的共同主題創造的一系列民俗文化,始終融入一代代中國人的血液和生命之中。世界人民也正是通過這一文化窗口窺見更加精彩的中國。
回顧春節申遺之路,其實已經走過了漫長的歲月。
自2006年中國開始評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來,春節便以其獨特的文化價值被列入首批名單之中,與清明、端午、七夕、中秋等傳統節日一同成為中華民族的瑰寶。然而,將其推向世界非遺的舞臺,卻需要更多的耐心與智慧。
2022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開始著手推動春節申遺工作。經過對繁雜材料的篩選、對比、匯總后,中國政府于2023年3月31日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提交了申報材料。同年12月,第78屆聯合國大會協商一致通過決議,將春節確定為聯合國假日。直至2024年12月春節申遺成功,整個過程歷時兩年多,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春節申遺成功,多少年的希望成為現實,興奮之情無以言表?!痹缭?010年,馮驥才就開始呼吁春節申報世界非遺。他在《春節是中華民族最大的非遺》一文中寫道:春節申遺成功不僅有助于增加外國朋友對中國的認知與了解,還能進一步增添國人的文化自信與凝聚力,深化春節文化的傳承,讓節日的幸福氛圍更加濃厚。
申遺文本這樣闡述春節的意義和價值:“‘過年’為中國人提供了一種認同感和延續性。這一項目體現了中國人世代相傳的多種社會習俗,體現了中國人的道德規范、對家庭和國家的熱愛。它還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與人和諧相處的理念。”這些文化精神在全球范圍內都具有深遠的影響。
“本次申遺成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春節所彰顯的人類一致性和文化創造力的認可?!敝袊鐣茖W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民俗學會副秘書長朱剛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中國推動春節申遺是踐行全球文明倡議、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的行動,春節也將成為促進中國與世界各國人民相知相親的紐帶。
有人說,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春節。從英國倫敦特拉法加廣場的春節活動,到馬來西亞馬六甲的新春嘉年華,再到法國巴黎煙火氣十足的新春美食節……據不完全統計,近20個國家和地區將春節作為法定節假日,全球約五分之一的人口以不同形式慶祝農歷新年。春節已然成為全球性文化盛事,其蘊含的和平、和睦、和諧的文化精神,正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
春節申遺成功后,中國共有44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總數居世界第一。這一成就正彰顯出中國文化的深厚底蘊。
作為春節申遺團隊成員之一,朱剛指出,中國作為文化大國,擁有豐富而龐雜的非遺資源。“鑒于此,聯合國規定每兩年僅能申報一個單項。不出意外的話,每次申報都能入選?!痹谶@種情況下,優先將春節作為申報項目,可見春節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
專家們普遍認為,春節申遺并非最終目的,而是一種保護手段,申遺的過程就是保護和復興的過程。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不少地區開始重拾傳統春節習俗,如龍獅舞、廟會、社火表演等,這些活動的復興讓春節的年味越來越濃。同時,春運、春晚、搶紅包等現代元素也為春節注入了新的活力。
“對于平時‘習焉不察’的文化習俗,人們開始意識到它是文化遺產的組成部分?!敝靹傉f,春節申遺成功,會給社會各界帶來一種觀念上的轉變,人們在參與這些與春節相關的文化活動時,就會意識到自己正在參與文化遺產的傳承,從而加深對傳統文化的保護意識。

近年來,中國一大批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的非遺項目得到有效保護。目前,中國非遺資源總量近87萬項,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0萬余項,其中國家級代表性項目1557項。
在加強非遺傳承保護方面,中國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各級人大、政府積極推進非遺相關立法,為非遺保護傳承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同時,通過建立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完善代表性傳承人制度、推進區域性整體保護等措施,中國非遺保護傳承體系日益健全,傳播普及水平不斷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山東省的非遺保護水平及總量亦居全國前列。煙臺剪紙、高密剪紙、濱州剪紙、莒縣過門箋等8個項目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些穿越千年而來的“文化寶藏”在漫漫歷史長河中積淀了智慧,傳承了記憶,也驚艷了時光。

未來,中國將繼續加強非遺傳承保護,讓非遺在堅守中傳承、在創新中綻放,為一代代中國人留下一個了解歷史、回望過去的窗口,搭建一個傳承精神、凝聚力量的載體。
編輯/郭曉娟
Spring Festival Added to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List
On December 4, 2024, at the 19th Session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Committee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eld in Asuncion, Paraguay, upon a review, UNESCO decided to inscribe the “Spring Festival – Social Practice of Chinese People Celebrating the Traditional New Year” onto the Representative List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Humanity.
“The successful application for world heritage status reflects UNESCO’s recognition of the human coherence and cultural creativity of the Spring Festival,”said Zhu Gang, researcher at the Institute of Ethnic Literature, CASS, and deputy secretary-general of the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hina’s application for adding the Spring Festival to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list is an action to implement the Global Civilization Initiative and to advocate respect for the diversity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festival will become a bond promoting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interactions between Chinese and other peoples.
In recent years, as China ha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raditional culture, many parts of China have begun to resume traditional Spring Festival customs, e.g. dragon-lion dance, temple fairs, and Shehuo performances, the revival of which has enhanced the “festive atmosphere” of the Spring Festival. Besides, such modern elements as the Spring Festival travel rush, the Spring Festival Gala, and collecting red envelopes have added new vitality to the festival.
So far, China has nearly 870,000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tems, including more than 100,000 representative items of national, provincial, municipal and county-leve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1,557 national representative items. In the future, China will continue to enhance th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llow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 be passed down in persistence and to bloom in innovation, leave a window for China’s future generations to learn about history and review the past, and set up a carrier for inheriting spirit and gathering streng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