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出生地是位于江蘇中部里下河平原一個不起眼的地方,它有一個土得掉渣的名字——八尺溝,但是它享譽一方。
六十年前的臘月十六那天,太陽偏西,我呱呱墜地。從此,我與土地為伴,在土里爬,在土里滾,在土地上長大成人,直到十八歲我才離開八尺溝。
無論走在哪里,我都忘不了自己是喝著海河水長大的娃。我忘不了自己吃過地里拔出的蘿卜、鐵耙挖出的紅薯、花生,我還吃過成熟后掉落在地的柿子、梨、桃子。
我居住的房子,是鄉親們用河泥加稻殼脫成土墼,晾干,砌成墻蓋成的,屋頂蓋的是麥秸,冬暖夏涼。屋內的灶臺也是泥土壘砌的,從小到大,我就住在那幾間結實的老屋里,有滿滿的安全感、舒適感、幸福感。
我的祖輩、我的父老鄉親,對土地的感情是真摯而深沉的。
國權二伯養著幾頭耕牛,冬春兩季他吆喝著水牛在田里犁地。當嗅到土地的芳香,看見深翻過的土地像有紋理的布匹時,快樂布滿了他滿是皺紋的臉。
老屋前的學成二叔,是個種田好手,渾身的力氣用在了腳下的土地上,心靈手巧的他把種地視為繡花,他種的莊稼別人無法超越。步入古稀之年,他仍然像年輕人一般侍弄著土地里的莊稼。
斗轉星移,時代改變著,八尺溝煥發出勃勃生機。鄉村振興的推進,人與土地都在發生著巨變。后生們相繼走出了里下河,奔赴祖國的天南地北。
富裕后的致富能手,不忘家鄉、反哺家鄉的壯舉感天動地。在國家稅務總局工作的何德軍與在揚州經商的許家林、張榮慶、林玉友、何德勝、沈傳艮商量后,決定在家鄉集中投資興辦生態櫻花園,田里栽櫻花樹,櫻花林下搞草莓、無花果種植,既能觀賞,又有收成。
于是,他們每人捐款十萬元。一傳十、十傳百,建設家鄉的義舉引發“蝴蝶效應”,大家你三萬、他五萬地掏錢認購櫻花樹苗,就這樣,生態櫻花園建設由圖紙變成了現實。
七八年的滾動發展,八尺溝邁開了改變村莊環境、提高收入水平、推進全面建設的步伐。架橋鋪路,栽花種樹,架設蔬菜大棚,引種經濟作物,村容村貌日新月異。
十公里長的櫻花大道,村史館、“三農”展館和村民大食堂呈現在人們面前,一條條水泥公路似一條條彩帶把六個自然村緊緊地聯結在一起。
一到春天,八尺溝就被兩萬多株盛開的櫻花樹包裹著,如同墜入了粉紅色的云海,美麗而動人。還有那曲徑通幽的廊橋和四面通透的涼亭,置身其中,頓有進入世外桃源之感。“櫻美果香溢,鮮約八尺溝”的美麗畫卷徐徐展開。
如今,每次回老家都能感受到一次變化,我都會默誦:“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