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常光顧吳中區公共文化中心的市民們,一定對吳中區檔案館不陌生。這里的歷史可以追溯到65年前的吳縣縣委辦檔案室。時光飛逝,隨著行政區域的不斷調整,吳中區檔案館也幾經變革。從鎮館之寶“秘字第一號”,到遍布吳中區各村的“掌上檔案館”;從檔案保管到地方志編撰、黨史工作等多元職能,始終不變的,是吳中區檔案館對檔案工作的敬業職守與守正創新。
吳縣“秘字第一號”,揭開塵封的紅色烽火
地處歷史文化名城蘇州面積最大的轄區,吳中區檔案館服務覆蓋面積大且館藏眾多。能從眾多藏品中脫穎而出成為鎮館之寶,還要從《吳縣人民政府布告 【秘字第一號】》背后的故事講起。
1945年秋,《雙十協定》簽訂后,吳縣蘇西、蘇西北地區黨政軍人員根據指令,先后渡江北撤,僅留下少數留守人員組成新四軍留守處,肩負起善后的重任。11月下旬,大批北撤人員剛離開,國民黨當局旋即撕下偽裝的和平面具,開始了對吳縣的分區“清剿”。懷揣著對自由與解放的渴望,吳縣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展開了長達三年艱苦卓絕的抗爭之路。
解放曙光初綻的1949年3月,中共華中工委從蘇北抽調地方干部,在如皋縣白蒲鎮著手組建吳縣人民政府,并任命吳明擔任吳縣書記一職。4月中旬,吳縣黨政領導班子已經初步搭建完成,各部門各司其職,嚴陣以待,準備迎接即將到來的歷史使命?;I備期間決定,吳縣城區從吳縣劃出,單獨建立蘇州市,開啟市、縣分治的新篇章。人事安排也進一步明確,吳明由吳縣書記調任蘇州市副市長。渡江戰役前夕,黨組織明確俞臻任吳縣書記,劉鑫任副書記,傅宗華擔任吳縣縣長。
1949年4月2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橫渡長江。在白蒲鎮組建的吳縣黨政領導班子和工作人員,懷著滿腔熱血隨軍渡江,向吳縣這片充滿希望與挑戰的土地挺進。4月26日,軍部指揮所及前衛團到達滸墅關。當日下午4時起,二十九軍分三路向吳縣城發起攻擊,在楓橋鐵鈴關、滸關王花涇、橫塘西廟等地殲滅國民黨第一八二師和保二團殘敵。4月27日,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九軍從閶門、金門、平門等處挺進市區,蘇州宣告解放。
5月1日,吳縣縣長傅宗華頒布《吳縣人民政府布告》,布告稱,案奉蘇州區專員公署政字第二號訓令內開:“奉蘇南行署電令內開:‘茲決定將吳縣蘇州城區劃出建立蘇州市外,其他地區仍屬吳縣,下轄滸關、木瀆、東山、西山、淞南、淞北、黃埭、陽澄八個區,縣府住滸墅關,并委傅宗華為縣長。’”這份布告如同一聲響亮的號角,宣告著吳縣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這不僅是新政權的建立,更是吳縣嶄新的歷史紀元起點。
時至今日,這份珍藏了七十余年的歷史檔案依舊在吳中區檔案館,安靜地訴說著那隱匿在歷史深處的紅色烽火。吳縣人民對自由的渴望與家國情懷也隨著這份鎮館之寶的傳承與傳播,在蘇州人民的血脈中源遠流長。
科技賦能檔案,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
吳中區檔案館館藏檔案資料累計超100多萬余卷(件、張),照片檔案5萬余張,實物檔案1000余件,報刊資料1.6萬余冊。這其中不僅涵蓋了土地房產、勞動就業、新聞報道、股份權能改革等相關專業檔案,還有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出生醫學證明、婚姻證明、獨生子女、再生育審批、知青、“農轉非”、學籍等檔案,共計30余種。因區縣合并、行政區域的不斷調整,吳中區檔案館內既要接待吳中區居民,很多時候又要滿足生活在高新區、相城區等其他區域居民的需求。為了能讓檔案更方便地服務群眾、服務企業、服務社會,檔案館開始了數字化轉型的漫漫長路。在基層檔案服務領域,婚姻檔案查詢一直是群眾需求最高之一。然而,在過去的檔案管理體系中,不同職能單位間的婚姻檔案并不能實現有效共通。以吳中區為例,既有通過民政局完成婚姻情況登記的市民,也有法院判決離婚等情況存在。長期以來,這些分別隸屬于不同部門的婚姻檔案由于缺乏統一的整合和協調機制,給市民們的查詢與利用帶來了諸多不便和阻礙。看到服務窗口有太多老百姓為了婚姻檔案查詢與公證四處奔波,2023年吳中區檔案館與法院、民政局三方聯動,打破部門壁壘,共同簽署婚姻檔案共享通道備忘錄,讓吳中區婚姻檔案數據實現互通。如今,無論是在吳中區檔案館,還是吳中區民政局、人民法院中的任何一處,都有查閱點可以查詢婚姻檔案,再也不需要在三個部門間來回跑。
近年來,吳中區還不斷升級檔案管理系統,盤活區、鎮、村三級檔案服務網絡,讓查詢窗口開到群眾家門口,切實打通了檔案服務的“最后一公里”。走進梅園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就能看到專供居民使用的查閱平臺。過去,生活在這里的居民們往往要耗費近一小時的車程專程趕往區檔案館,而現在,他們只要輕松步行去社區服務中心,就能便捷地查閱相關基本資料。幾年來,吳中區檔案館不斷延伸民生檔案基層查閱平臺支點,送設備上門、送服務上門、送培訓上門,將196個村級查檔窗口開到了群眾身邊,讓檔案真正成為服務民生的有力支撐。
2022年,吳中區檔案館還在全市率先開通實現全自動化的“掌上檔案館”平臺,開啟蘇州檔案服務智能化、自動化新篇章。居民們只需點擊屏幕,就能通過手機端直接查閱個人婚姻和出生醫學證明檔案,大大降低了檔案查閱難度,實現了檔案服務的“觸手可及”。在深耕傳統檔案工作,不斷修煉“內功”,提升檔案收集、整理、保管等基礎工作能力的同時,吳中區檔案館也積極擁抱時代變革,探索大數據環境下的智能化手段,借助AI技術提升行業管理的質量和效率。未來,我們有望看到,吳中區的檔案管理工作在人工智能的監管下實現更高質量的提升,讓科技推動檔案工作更方便、更智能、更高效。
開放共享,推動館藏檔案煥發新彩
除了《吳縣人民政府布告【秘字第一號】》外,吳中區檔案館還保存著清代和民國時期的諸多重要歷史檔案。載有清代狀元陸潤庠親筆題記的《息齋圖》冊頁、大批量的清代及民國時期契約文書檔案,民國時期吳縣手繪地籍圖等,對于現代學者了解和挖掘清代及民國時期的歷史文化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吳中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片區內古鎮古村眾多,千百年的文化傳承與檔案館藏共同構成了串聯過去的珍貴線索。如何讓這些珍貴的“老古董”重新煥發生命力,吳中區檔案館堅信只有將館藏檔案資源開放共享,給更多的專家、學者提供接觸與了解的機會,才能將館藏檔案價值最大化。
近年來,吳中區檔案館秉持著開放、共享、發展的理念,積極搭建多方交流合作的橋梁,邀請業內專家學者和社會上有研究興趣的有識之士,踏入歷史寶庫中“尋寶鑒寶”。希望慧眼識珠的專業人士能深入研究,挖掘現有館藏檔案價值,讓檔案有機會為后人利用、使用、活用。檔案館還積極與蘇州大學、蘇州科技大學、蘇州城市學院、吳中中專等院校展開合作,開展館藏檔案的整理、修復、數字化掃描、著錄等實踐工作。一方面,這樣的合作既解決了館內人手不足的困境,讓更多珍貴資料被看到,另一方面,也為莘莘學子們提供了廣闊的實習天地、志愿服務平臺、實操實踐課程,實現互利互助。
與此同時,吳中區檔案館不斷探索多元傳播路徑,精心策劃各類展覽,推進數字化傳播進程,開展豐富多樣的宣傳活動,為不少沉睡已久的館藏檔案賦予了新的生命力,讓它們重新煥發出耀眼的光彩。這些舉措,不僅讓檔案背后的故事與社會價值得以全方位充分展現,還成功打破了檔案與公眾之間的信息壁壘,使更多的人知曉、了解并從中受益,讓檔案從默默無聞到廣為人知,在新時代的舞臺上彰顯出更珍貴意義與價值。
無論是七十多年前見證歷史變遷的《吳縣人民政府布告【秘字第一號】》,還是如今便捷智能的數字化查檔系統,幾十年來,吳中區檔案館始終不忘初心,做好檔案基礎服務工作,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梯隊,積極推動館藏資源活化利用。我們期待,在現代科技的加持下,檔案資源能成為滋養吳中地方文化發展的肥沃土壤,助力社會文明的發展與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