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月17日,“俄羅斯駐華大使館”微信公眾號發布文章《注意!目前俄羅斯國家館在中國的官方地址僅限于在俄羅斯出口中心支持下開設的場館》。
文章表示,一些商店打著俄羅斯產品的幌子銷售假冒產品或非俄羅斯生產的產品。這些產品往往不符合質量的要求,與俄羅斯生產的同類產品不同,但在包裝上卻使用俄文來模仿俄羅斯原產地。文章呼吁買家在購買產品時多加留意,檢查產品的生產地和有效期,以免買到失望的產品。
事實上,早在2024年底,關于所謂的“俄羅斯商品館”內出售的商品是否存在偽貨就引發了網友們的熱烈討論,據微博相關數據分析,近三成網友對“俄羅斯商品館”內銷售假冒產品表示生氣,7%的網友表示疑惑,3%的網友表示驚訝。那么,今年的“俄羅斯商品館”為何會遍地開花,消費的權益又應如何維護呢?
據相關視頻資料顯示,2024年12月,一位俄羅斯女士來到上海的一家“俄羅斯商品館”。她原本想逛逛家鄉特色商品,卻發現店內幾乎所有標榜為俄羅斯產品的貨物,都是中國制造。
這位女子拿起一包熏肉烤腸,搖頭說:“這個俄羅斯絕對沒有。”接著又拿起其他商品繼續表示這些都不是真正的俄羅斯產品。旁邊的一位售貨阿姨則制止了她的拍攝。
女子離開商店后在社交媒體上提醒網友不要相信這家店,稱其并非真正的俄羅斯商品館。
另有博主表示,這些“俄羅斯商品館”通過設置“welcome Russia(歡迎來到俄羅斯)” 等引導性標語、播放俄羅斯音樂以及采用俄羅斯風格裝修等手段,極力營造出一種純正俄羅斯商品店的氛圍,但實際情況卻并非如此。
博主稱,店內大部分商品實為中國制造,且價格虛高。同時,其表示由于俄語的復雜性,使得翻譯往往不準確。國內部分商家先確定中文商品名后再用翻譯器翻譯成俄語,導致出現連俄羅斯人都看不懂的商品名稱。

此外,諸如俄羅斯榴蓮糖、咖啡及各類熱帶水果制品更是十分離譜。博主表示,俄羅斯氣候寒冷,根本不可能產出這些熱帶水果。
那么,這些以原裝進口為核心賣點,主營休閑零食、面包餅干、奶制品、套娃、生活日化等俄羅斯特色產品的商店,為何會在今年遍地開花呢?
據企查查數據顯示,國內現存俄羅斯商品相關企業3532家,近兩年相關企業持續增長,2024年累計注冊約841家,已超2023年全年注冊量。
從同比看,2024年第一季度以來,俄羅斯商品相關企業注冊同比增速已經連續3個季度保持正增長,且第四季度仍將延續增長態勢。此外,俄羅斯商品相關企業的地域分布聚集性較強,大多聚集在北方地區,且超八成企業分布在黑龍江省,其中牡丹江市今年累計注冊超500家。
與此同時,多個“俄羅斯商品館”連鎖品牌已在國內展開加盟招商,其中包括俄比熊、俄滿多、俄克士、俄貨優選、UNAVITA等。他們不光分布在上海、杭州、成都、深圳等一二線城市,也在市縣地區快速下沉擴張。
據俄比熊招商人員介紹,品牌深耕俄貨貿易多年,產品豐富多達8000多個單品,每月100多種新品更新。建店快、回本快,12至20天開店,最快3個月回本。單店毛利方面,非會員毛利在60%,會員毛利在40%,綜合毛利算下來是50%。
“現在市場是藍海,概念剛出來不久,市場比較好打。用心做的老板3天就能做20幾萬的營業額,回本周期快。”該招商人員表示。
不過,遍地開花的“俄羅斯商品館”所銷售的商品中存在“魚龍混雜”的現象,記者發現,杭州“莫俄碼頭·俄羅斯國家館”店內有的商品原產地確為俄羅斯,但有部分商品產地則是中國黑龍江、山東、甘肅等。
例如,一款列巴面包售價17.9元,包裝上的生產商是黑龍江省一家食品公司;一款俄羅斯風味提拉米蘇蛋糕,生產商也為黑龍江一食品公司;一款果汁軟糖售價13.9元,包裝上的產地寫的是福建省泉州市;還有一款印滿俄文的奶粉,產地是陜西省咸陽市……
店員稱,他們是杭州首家俄羅斯商品店,今年8月開張,面包、香腸不是俄羅斯產的,是中俄合資的廠家生產的,但奶粉、蜂蜜等商品,80%是俄羅斯進口的。
針對上海出現多家“俄羅斯商品館”,但店內商品絕大部分并不是產自俄羅斯的問題,上海市市場監督管理局于2024年12月23日起開展了兩輪集中排查整治。
1月8日,上海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在全市范圍內再次對“俄羅斯商品館”門店展開檢查,共檢查相關門店或展位47家,已立案6起。
據執法人員介紹,多家“俄羅斯商品館”內進口商品和國產商品皆有。“不少商品哪怕是國產,也都會貼一張俄語介紹,一張中文標簽,消費者如果不仔細看,很難判定到底是進口還是國產。”
黃浦區市場監管局半淞園市場監管所四級主辦張澍揚表示,此次檢查,重點對關注度比較高的經營主體資質、店招標語宣傳、商品來源產地等問題進行了檢查。從店方提供的各類材料來看,已有一些整改,但仍容易對消費者造成誤導。
截至1月8日,上海全市范圍內共排查發現47家“俄羅斯商品館”類店鋪,對個別無證無照經營、未備案經營的行為予以立案調查,責令停業。
上海市市場監督管理局表示,未來將持續關注此類店鋪的經營情況,加大監管和執法的力度,指導商家規范誠信經營,維護良好市場秩序。
此外,去年12月以來,成都市市場監管部門針對市民關注的“俄羅斯商品館”有關問題開展了專項執法檢查,重點核查“俄羅斯商品館”經營資質、產品來源、是否存在虛假宣傳、進口商品的標簽標識等問題。
經排查,成都市內目前有“俄羅斯商品館”共計72家(其中中心城區42家),主要經營有食品及洗化用品,其中食品類包括但不限于俄羅斯進口食品、俄羅斯風味的國產食品、俄羅斯公司委托我國企業生產的食品等。

針對檢查中發現的部分商家進口商品索證索票不齊等問題,執法人員已現場要求立即整改;個別商家現場未能提供備案證明,執法人員已立即責令當事人限期改正;個別商家食品臨時庫房無三防措施,執法人員已督促其立即整改。
其中2家經營者涉嫌經營無中文標簽的食品,執法人員現場對涉嫌違法產品進行了扣押并立案查處。
在市場經營方面,瘋狂開店之后則是閉店隱憂。
從事外貿生意的人士表示,俄貨的火爆并不會是常態,“俄羅斯、東歐那邊的口味,其實還是不太一樣的。很多選擇購買的人,就和來綏芬河買俄貨的一樣,圖個新鮮”。
“俄羅斯商品館”的商品定價也是輿論焦點之一,相當一部分產品是同款電商售價的2至3倍。以相對暢銷的喀秋莎莫斯科腸為例,有門店售價49元/根,同款商品的電商售價大概在一半左右。另一方面,“俄羅斯商品館”遍地開花以后的盈利能力有待考察。
招商人員介紹稱,“俄羅斯商品館”的整體利潤率在40%至60%,100平左右的門店基本上可以做到平均日營業額1萬左右,快的話三個月就能回本。不過據俄比熊門店店員消息,他們店目前日均銷售額已難上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俄羅斯商品館”加盟品牌的招商人員給記者發過一樣的門店經營數據。一張日銷售額接近2.5萬的后臺數據截圖被P上了不同品牌的Logo,用作證明自家門店的盈利能力。
一位俄羅斯進出口貿易相關產業的從業者告訴記者,俄貨店事件已經對“真俄貨”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現在各種輿論會對正宗的俄貨產生很大的負面效應。有可能消費者在選擇俄貨時會有一些猶豫,因為已經有了先入為主的印象。
很多時候真俄貨在俄貨店賣得挺貴的,溢價比較嚴重,但其實很多質量很好的俄羅斯品牌并沒有那么貴。”
另一面,雖然俄貨店目前在互聯網爭議很大,但也側面印證了這個產業的商業潛力,“現在因為經銷商、俄貨店的原因,俄羅斯品牌在中國目前處于價格體系比較混亂的狀態。但他們也意識到了俄羅斯品牌在中國是有市場的,也在著手梳理經銷商解決相關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