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江的詩歌是一種反抗的詩歌,批判的詩歌,有人把這種詩歌稱為見證的詩歌,我把這種詩歌稱為途中之詩;而我們可以看到林麗筠的詩歌已經來到了一個生命的開闊地,她的精神世界已經沒有了障礙,呈現出一種能容納一切——包括光明與黑暗、勝利與失敗、歡樂與痛苦——的精神境界。我把這種詩歌稱為抵達之詩。與韓江的詩歌相比,林麗筠的詩歌不僅境界更高,呈現的內在世界更加寬闊,意象使用更加準確,語言也顯示出更大的張力。雖然林麗筠也面對著各種各樣現實的困境,但她的詩歌不在那里糾纏,那些面對的事物(無論光明或者黑暗)也不因此而沉重或者變輕,她從容地接受了命運和歷史的饋贈。但這也不意味著她對是非的無視,而是基于她站在生命的更高處、更寬闊處,她把一切的遭遇都當成命運的饋贈。在《某種離別》這首詩中,她表達的是一種勇敢,一種生命的寬闊。“詩歌使她勇敢”,這詩歌就是一種抵達之詩,是她所看見的詩歌,她即將寫下的詩歌。接下來她呼應了這種詩歌的精神,使她“不再需要是她設想過的任何,/因此,再沒有傷害,也沒有贊美?!弊鳛槠胀ㄈ耍臀覀円粯酉脒^、渴望過任何世俗中的東西,有愛,有畏懼;但面對詩歌,她說不需要設想過的任何東西。一個寬闊的世界就在這句詩中豁然敞開。一個能自我修復和自我完善的自我已經形成,無論經歷什么,必然還要在未來經歷什么,但都能“重新開始”?!耙贿B串動作”就是一生的經歷。在這些經歷里,唯一的方向就是接納、接受,并把它們化為生命成長的養分??v使未來不再寫詩,像手藝人不再“編著竹篾”,也能完成自我。如果人們是依靠“不確定的形式”完成自己的命運,就像生意人偶然賺了錢而成為成功的商人,但詩人的完成不依靠偶然性,而是依靠并消化必然的命運。那些個人的日常經歷,既屬于她,也不屬于她,她只是經歷;她讓那些經歷在“相互摩擦的震顫”中,獲得生命的力量,并且重生。詩歌最后寫一個男人一瘸一拐走來,這是一個世俗中的男人,一個有限性的人,他一直在艱難地走著,他的靈魂并不知道他的腳要去往哪里。這象征著人類并不能清楚把握自己的方向,但,是行動和意志拯救了人。最后幾句詩歌呼應了全詩的精神,也指出了抵達之詩所能抵達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