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的生育保障,是育齡夫妻安心地開啟孕育新生命的堅定后盾和希望燈塔。
生育休假制度是向女性和家庭生育提供時間、經濟等勞動權益保障支持的重要基礎性制度安排,是完善生育支持政策的重要內容。2016年開始實施全面兩孩政策后,各地陸續修訂《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紛紛延長了產假(有的地方叫計劃生育獎勵假)和陪產假,逐漸形成了包括產假、延長產假、生育獎勵假、陪產假、育兒假、哺乳假等在內的多類型生育休假制度,有力推動了我國生育休假制度發展。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生育休假制度”,將之作為“建立人口發展支持和服務體系,完善生育支持政策和激勵機制,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的首要任務。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的若干措施》(國辦發〔2024〕48號)要求“各地要完善生育休假政策,統籌多渠道資金,建立合理的成本共擔機制,加大對生育休假落實情況的監督力度,保障法律法規規定的產假、生育獎勵假、陪產假、育兒假等生育假期落實到位”。
為貫徹落實中央要求,更好地發揮生育休假、生育補貼等生育保障制度對調節生育意愿、支持促進生育的功能作用,針對目前生育休假、生育保險制度不完善問題,建議:
統一優化生育假制度。針對目前我國產假、陪產假時長已經較長,育兒假相對發展滯后問題,建議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生育保護公約》等國際法要求和國際慣例,按照產假為女性產后身體康復所用,陪產假為男性陪護妻子孕產分娩所用,育兒假為男女共同參與育兒而設計,優化完善各種生育假名稱及時長。具體可將延長產假、計劃生育獎勵假改為育兒假,按60天育兒假起步,男女各半平等共享,其中男性配額為強制性休假,非必要不得轉讓。同時,應靈活調整育兒假休假方式以提高生育休假的制度效能,減少“母職懲罰”和就業歧視。比如,允許夫妻雙方分段休假、聯合休假,可按全天、半天甚至按小時累積來分段計算休假等,而非簡單地按全日制連續休假。此舉是有利于提升男性育兒參與、減輕女性育兒負擔的重要舉措,真正從社會制度安排上,支持和促進形成有利于男女平等參與育兒的社會環境。
健全完善生育假成本分擔機制。生育保險是生育休假成本的社會化分擔保障機制,作為社會保障體系中最直接關聯生育的支持政策,具有平衡用人單位生育成本、降低女職工較多的單位的繳費負擔、保障女性就業和促進生育權益保障的基本社會保障功能,是促進女性平等就業和落實生育休假制度的“穩定器”。為強化生育保險生育支持功能,建議在健全完善政府、企業、個人三方主體的生育假成本分擔責任的基礎上,統一由生育保險基金保障各類生育假的工資成本。
做強做大生育保險基金。首先是完善企業費率。在擴展生育保險參保覆蓋范圍,明確和充實各類用人單位、雇主繳費責任的基礎上,實現各類生育假期津貼不再由已參保繳費的用人單位或企業負擔。二是建立財政投入機制。明確生育保險基金的財政投入機制或明確財政對生育保險承擔兜底責任,至少是對育兒假、陪產假的財政投入機制,以做強做大生育保險基金。三是落實和完善生育保險“以支定收”的費率動態調整機制,提高生育保險基金的籌資能力。
面向“干居民”(指未參加職工社保的非就業人員)發放一次性定額生育津貼。針對未參加生育保險居民無生育津貼問題,可通過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基金,給予發放一次性定額生育津貼,如按每人每月500元標準發放3個月計算,全國每年約需108億元,所需資金由居民醫保的籌資增長機制給予補助,以解決生育保險制度之外未參保人員或生育制度覆蓋面的“空白點”問題,實現生育津貼“全覆蓋”,促進社會公平。
實施社保繳費補貼。推廣江蘇、浙江經驗,對企業職工休假期間的社保繳費給予補貼,進一步降低企業負擔,實現職工生育休假期間企業“零負擔”,以更有利于企業落實生育假,所需資金可由失業保險基金或財政承擔。
面向未來探索構建中國特色生育保障體系。生育保障是包括時間、經濟、健康以及社會服務支持方面的系統保障制度的統稱。有關國家成功經驗表明,良好的生育保障制度對維護婦女生育權益、改善生育環境、提升生育意愿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與國家當前人口發展形勢相比,現行生育保障制度體系發展尚十分滯后,迫切需要進一步改革完善相關制度設計,更好地發揮其生育支持保障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