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6月,教育部官網公布《關于同意設置民政職業大學的函》,同意在現有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的基礎上設立民政職業大學,并開設了包括現代殯葬管理在內的5個職業本科專業,標志著全國首個殯葬領域的本科專業正式設立。9月11日,第一批殯葬專業本科學生到校報到。“殯葬專業學什么”“殯葬專業新生表示不會害怕”“全國首個殯葬職業本科專業”話題也相繼沖上熱搜……
殯葬行業人才缺口巨大
" 長期以來,缺乏專業人才是殯葬行業普遍面臨的瓶頸問題。
" 民政部《2023年民政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23年底,全國共有殯葬服務機構4605個,其中殯儀館1788個、殯葬管理機構782個、民政部門管理的公墓1837個;殯葬服務機構職工9.1萬人,其中殯儀館職工4.8萬人,火化爐7713臺。
" 記者從全國職業院校專業設置管理與公共信息服務平臺以“殯葬”為關鍵詞進行查詢發現,截至2024年1月,全國1547所高職院校中,培養殯葬行業人才的只有9所。這是一個非常“小眾”的專業,但背后面對的是一個“大民生”行業。
" 作為民政部的直屬院校,民政職業大學曾在全國展開相關調研,調研中,大多數殯葬服務單位都表示“缺乏相關專業人才”。我國每年死亡人口近千萬,治喪親屬上億人,殯葬行業從業人員十分緊缺,且現有從業人員文化水平不夠高,限制了殯葬行業服務質量的提高。
" 面對巨大的“人才缺口”,是否會有其他行業的人才跨行就業?民政職業大學生命文化學院教學工作負責人張麗麗觀察到,雖然殯葬行業存在行業壁壘,大多數人出于心理障礙等因素很少主動轉行進入殯葬行業,但是隨著殯葬行業專業化程度加強、透明度提升以及其他行業人才的溢出,跨行業報考殯儀館等崗位的本科畢業生逐漸增加。
“跨行業報考相關崗位人數的增加,不代表解決了企業人才短缺的問題,相反,企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更迫切。”張麗麗說。很多殯葬行業企業都和張麗麗表達過,他們傾向于招聘科班出身的畢業生。因為經過在校系統的理論學習、實訓實踐,他們更具專業性,對本職工作的認識更深,也能夠更好地將在校所學專業知識應用到工作中。
" 民政職業大學生命文化學院陵園服務與管理教研室主任翟媛媛認為,殯葬行業是一個相對“小眾”的專業,相比其他行業,競爭壓力、就業壓力小,同時收入穩定,這也是很多新生報考的原因之一。
" 在“求賢若渴”的現實情況下,,2024年的殯葬本科專業一誕生便“供不應求”,報考生中還包括希望進一步提升學歷的專科生。
" 除了行業發展的需求外,社會發展同樣需要殯葬行業的人才。張麗麗2009年便在殯葬專業教學,15年來,她看著這個專業成長、發展,能更深刻地體會到,隨著社會發展、百姓物質生活水平的提升,現代人對于精神生活方面的要求更高了。
“殯葬專業的意義不僅是培養殯葬服務的技能人才,更重要的是傳播生命文化理念,引導全社會樹立科學的生死觀,讓大家重新定義和認識殯葬行業,讓人民群眾真正實現‘逝有所安’。”民政職業大學生命文化學院副院長徐曉玲說。
“殯葬本科的設立便是希望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高層次人才。”張麗麗認為,職業本科教育應服務國家戰略需要,契合重點領域產業行業發展需求,這樣學生才能夠具備相應的就業能力,同時也能促進相關行業的發展。“面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一系列問題,殯葬本科的設立符合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趨勢。”
殯葬專業面臨的挑戰
" 記者了解到,民政職業大學現代殯葬管理專業本科人才的培養目標是,“具有一定的創新創業能力、較強的就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能夠從事殯葬研究、殯葬管理和中高端殯葬服務工作的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從人才培養方面來看,專科著重于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強調技能;對于本科來說,學校希望學生在掌握相應技術技能的基礎上,能夠具備從事殯葬行業前端的研發、工程、管理等方面工作的能力,能夠推動引領行業發展。”張麗麗說,具體到專業教學方面,專科的教學偏重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本科則會在此基礎上重點培養管理型人才。
“從選擇教材開始,我們便會將本科和專科作區分,以人體解剖學這一科目為例,專科生使用的教材封面上會標注‘適用于高職院校’。”民政職業大學生命文化學院現代殯葬技術與管理專業技術教研室專職教師牛偉靜主講“人體解剖學”“公共場所消毒規范”“遺體防腐整容技術”等偏基礎的課程,她認為,本科要求掌握的知識點更廣、更深、更全面,這也有利于本科生全方位了解行業內容,在以后的管理服務崗位上更得心應手。
" 以“人體解剖學”為例,專科和本科都要求吃透運動系統和心血管系統相關知識,除此之外,本科要求詳細掌握人體解剖學的器官結構,比如器官的冠狀面、水平面、矢狀面特征等知識點,這部分知識對專科的要求是“熟悉即可”。
" 隨著殯葬本科新生入學,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牛偉靜在與其他教師交談中發現,本科生的求知欲更強,他們會在課下主動拉著老師提問,也會與老師交流自己感興趣的國外殯葬文化,比如日本的入殮儀式等知識。“這也推動老師在備課時主動去網上查資料,準備更多的課外拓展知識。”牛偉靜說。
" 除了對學科知識了解更全面外,本科生在技術的學習上也更專業、更復雜。民政職業大學生命文化學院專職教師鄭翔宇在“遺體整容技術”課上著重為本科學生講解新技術,比如,在為器官缺失的逝者進行器官塑形時,利用3D打印技術,并結合逝者家屬的需求為逝者開展修復、整形。鄭翔宇表示,學校還會為本科生安排數據統計、數據分析、培訓方案編制、技術效果評估等技術培訓,從更高維度培養行業人才,這也是殯葬本科的課程新動向。
" 很顯然,“管理”是本科教學中的關鍵詞,也是本科與專科人才培養時的區別所在。“以陵園相關的專業課程來說,本科更加強化的是陵園工程管理,在專科叫做陵園工程。我們要求本科生從項目管理層面進行學習。”翟媛媛說。
“對生命的理解和尊重,是殯葬本科教育最為重要的部分,也是不變的教育理念。”民政職業大學生命文化學院殯葬服務教研室主任亓娜說,希望能通過4年的培養讓學生真正熱愛殯葬行業,學會尊重生命,能夠在從業時為逝者提供有溫度的服務。
“我們教授學生技巧,讓他們能帶著一門技術步入這個特殊的行業,在更大的平臺上發展。”亓娜說。亓娜認為,殯葬從業人員服務對象有兩個——生者和逝者。如果學生對待生命不夠尊重,在服務過程中也會帶來一定的影響。比如說,在上防腐整容課程時,需要為逝者做清潔、防腐等工作,學生要用敷面膜、溫水沖洗等專業步驟為逝者做清潔,如果不能理解生命文化內涵,有可能只是機械地服務。
" 隨著殯葬本科專業的火熱,一系列挑戰也浮出水面,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技術、觀念以及未來殯葬行業個性化需求的挑戰。殯葬人才和3D打印、數字化建模看上去很難聯系在一起,但這也正是殯葬行業需要人才的地方。但在技術融入之前,需要長期面對的挑戰則是大眾觀念上的偏見。受傳統觀念的影響,這一行業在大眾眼中是“特殊的”,很多人認為只要與“死”沾邊便是忌諱。主動選擇讀殯葬專業的“00后”學生們本身并不忌諱這一行業,所謂的壓力主要來源于他們周圍的同學、親屬。
(摘自《中國青年報》李瑞璇)